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鼻針療法 » 鼻針療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鼻穴均位於鼻部三條線上,分述如下。

一、第一穴線:亦稱鼻正中線。起于前額正中,止于鼻尖端。共分佈10個穴位,除卵巢穴為雙側穴外,皆為單穴。

1、頭面:或稱頭腦、首面、上焦。

【定位】額部正中,即眉間正中至前髮際正中連線的中點。

2、咽喉

【定位】頭面穴和肺穴連線的中點。

3、肺

【定位】兩眉內側端連線的中點。

4、心

【定位】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

5、肝

【定位】鼻樑最高點的下方,兩顴連線與鼻正中線的交叉點,即心穴與脾穴連線的中點。

6、脾

【定位】當鼻端準頭上緣正中線上,心穴與外生殖器穴連線的中點。

7、腎

【定位】脾穴與外生殖器穴連線的中點。

8、外生殖器

【定位】在鼻尖端上,相當於素1穴。

9、睪丸或卵巢

【定位】鼻尖兩側,鼻翼內緣。

二、第二穴線:起于與肝穴相平處,緊靠鼻樑骨兩側,止于鼻翼下端盡處。左右各一條,每條5個穴位,兩側共10穴。

1、膽

【定位】目內眥下方,肝穴的外側。

2、胃

【定位】膽穴的下方,脾穴之外側。

3、小腸

【定位】鼻翼的上三分之一處,胃穴的下方。

4、大腸

【定位】鼻翼的正中處,小腸穴的下方。

5、膀胱

【定位】鼻翼壁盡處,大腸穴的下方。

三、第三穴線:起于眉內側端,下行于第二條穴線外方1~2分處,至鼻盡處為止。左右呈對稱性各一條,每條線上9個穴位,兩側共18穴。

1、耳

【定位】眉的內側端。

2、胸

【定位】眉稜骨之下方,目窩內。

3、乳

【定位】目內眥的內側上方,胸穴的下方。

4、項背

【定位】目內眥的內側下主,乳穴的下方。

5、腰脊

【定位】顴骨的內側,與肝點平齊。

6、上肢

【定位】在鼻端準頭上緣水平,與脾穴平齊,在腰脊穴的下方。

7、胯股

【定位】鼻翼上緣,上肢穴的下方。

8、膝脛

【定位】鼻翼中點外側,鼻唇溝上,胯股穴的下方。9、足趾

【定位】膝脛穴的下方,與膀胱穴平齊。

鼻穴是按人體的臟腑、器官或部位命名的。相應的鼻穴主要治療相應臟器部位的病損,故每一鼻穴的主治,讀者可從穴名中推演出,這裡不再贅述。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鼻針療法取穴有兩種。

(一)根據受病的臟腑器官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肝病取肝穴,腰扭傷取腰脊穴等。

(二)依照中醫學理論選取穴位。如失眠、健忘、心悸,可按「心藏神」學說取心穴。

二、配方法

和眼針療法類似,可以將用單一穴法選出不的穴位組合成方;亦可把用上述二種取穴法所選的穴位進行配方。

適應症

鼻針的適應症有待進一步總結,就目前瞭解的,鼻針療法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故用以作為針刺麻醉的方法之一及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另外對神經衰弱、泄瀉、呃逆、胃神經官能症、遺尿等,亦有較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

一、針具:多用30~32號0.5寸長之不鏽鋼毫針。

二、進針法:常規消毒後,以輕捷的手法,迅速捻轉刺入穴位。因鼻穴針刺時較易引起疼痛,故手法務求熟練。針刺入後,先直立刺至皮下,然後根據穴位所在位置進行斜刺或透刺。一般而言,正中穴線宜直刺;第二穴線的穴位,應向第三穴線方向斜刺;第三穴線的位穴,須沿鼻唇溝向下斜刺。有些穴位,對針刺方向也有一定要求,如睪丸(或卵巢)穴,應向膀胱穴方向刺;耳穴,宜向心穴方向刺;胸穴,須向乳穴方向刺等。值得一提的是,鼻部肌肉菲薄,感覺敏銳,進針後容易出現針感。所以不要刺之過深,以不刺及軟骨為標準。

三、行針法:鼻針行針手法以捻轉法為主,分輕、重兩種。輕者,捻至患者有輕度的酸、脹感即可;重者,病人往往有強烈的酸、麻、脹、痛、流淚、打噴嚏等現象。應據症情和病人體質而施行。四、留針法:鼻針每次留針10~20分鐘,每隔5~10分鐘行捻轉手法運針1次。

鼻針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1周左右。

注意事項

一、鼻針刺激較強烈,應預先作好解釋,對初診或懼針的患者,宜採用臥位,以防暈針。

二、鼻部肌肉較薄,選用針具不宜過長。

三、應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鼻部有瘢痕或病灶時,應盡量避開。或改用其他穴位刺激法。

上一節 面針療法
口針療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