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口針療法 » 口針療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口針穴區共分10個區,其中上肢區包括2穴,下肢區包括4穴,分述如下。

一、上肢區

1、上臂穴:

【定位】位於上頜左側第二雙尖牙與第一磨牙之間口腔粘膜。

【主治】肩臂關節疼痛、扭傷,腦血管意外所致上肢偏癱。

2、前臂穴:

【定位】位於上頜左側尖牙與第一雙尖牙之間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前臂腫痛,中風偏癱。

二、下肢區

1、坐骨神經穴

【定位】在下頜左側第一磨牙與第二磨牙之間,牙齦下方粘膜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

2、大腿穴

【定位】在下頜左側第二雙尖牙與第一磨牙之間齒齦下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腿冷痛、脹痛等,腦血管意外所致下肢癱瘓。

3、膝關節穴

【定位】在下頜左側第一、二尖牙之間齒齦下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膝關節腫脹疼痛。

4、小腿穴

【定位】在下頜左側尖牙與第一雙尖牙之間齒齦下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腓腸肌痙攣等,小腿扭傷,腦血管意外所致下肢偏癱。

上述兩區的穴位分佈,左右相同。

三、神經區

【定位】位於上頜中切牙間齒齦上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

四、頭部區

【定位】位於下頜中切牙齒齦下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神經性頭痛、落枕等。

五、泌尿區

【定位】位於上頜中切牙間齒齦上方固有口腔粘膜處。

【主治】尿頻、尿痛、遺精、遺尿、痛經、陽萎等。

六、消化區

【定位】位於下頜左側尖牙齒齦下方固有口腔粘膜處。

【主治】消化系統疾患,諸如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

七、五臟區

【定位】位於下頜右側側切牙齒齦下方固有口腔粘膜處。

【主治】咳嗽、喘息、心悸不寧等。

八、眼及降壓區

【定位】位於上頜左側側切牙齒齦上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眼部疾患諸如急性結膜炎、麥粒腫、電光性眼炎等以及高血壓等。

九、腰區

【定位】位於上頜右側側切牙齒齦上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腰部扭傷、慢性勞損等。

十、皮膚區

【定位】位於下頜左側第一磨牙齒齦下方口腔前庭粘膜處。

【主治】皮膚瘙痒、局部麻木等。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口針療法的取穴方法有三種。(一)對症取穴法:根據病症所在臟器部位,在對應的口針穴區選穴。如腹痛泄瀉,系消化道疾患,可選消化區;遺精、陽萎系泌尿生殖系病症,可選泌尿區等。

(二)按部取穴法:根據病變部位取穴,如腰部病症取腰區,皮膚病症取皮膚區等。

(三)交叉取穴法:按左病右取的原則,左側病症取右側口穴,右側病症取左側口穴。

二、配穴法

有二法:

(一)結合配穴法:即同一病症,按對症取穴和按部取穴分別選取穴區後,予以組合成方。如坐骨神經痛,按對症取穴法選坐骨神經區,再據按部取穴法選大腿穴、小腿穴,將此三穴結合,即成本病症的口針處方。(二)交叉配穴法:可具體結合症情,或以健側為主穴,患側為配穴;或與此相反;或以雙側均取之穴為主穴,加配健側其他穴區等組合成方。

操作方法

一、針具:一般選用26號~32號0.5~2.0寸長之毫針。

二、進針法:先令患者正坐,半張口。常規消毒後,朮者用紗布墊在患者上、下唇部,用手指將兩唇上下拉開,盡量暴露穴區。選准穴區後,針尖與口腔粘膜呈15~30度角,斜刺或平刺刺入口針穴區。針刺深度在0.3~1.5寸之間。針刺角度與深淺須據穴區部位及症情而定。進針手法要求准、輕、快。

三、留針法:針刺得氣後,一般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如為中風偏癱、急性腰扭傷等病症,宜令其活動肢體。去針時,應一手用消毒紗布裹捏唇部,另一手拔針,以防出血。

注意事項

一、孕婦及傳染病患者禁用本法。

二、消毒須徹底,防止口腔感染。口針治療後,應囑病人過2小時方能進食。

適應症

口針療法主要用於疼痛性病症,如坐骨神經痛、腰部急性扭傷等。

對癱瘓病症也有較好的效果,如中風偏癱、小兒麻痹後遺症及面神經麻痹等。近年還被用於其他疾患的治療如急性結膜炎、遺尿等。

上一節 鼻針療法
舌針療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