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脊針療法 » 脊針療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脊針穴位全部位於脊椎棘突下兩旁,分佈在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四段。其中,胸椎、腰椎旁的穴位,即為華佗夾脊穴。可分4個穴區。一、頸椎穴區

頸椎穴區雙側共14穴(每側7穴)。

【定位】第1~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處。每一椎體棘突下每側為1穴(下同)。

【主治】頭面部、頸部及上肢病症,諸如神經性頭痛、扁桃體炎、頸椎病、肩周炎等。

二、胸椎穴區

胸椎穴區雙側共24穴(單側為12穴)。

【定位】第1~12胸椎棘突下旁開0.5寸處。

【主治】

1、胸椎穴區之1~3穴:上肢病症、胸部疾患,如肩痛、咳喘、哮喘、胸痛等。

2、胸椎穴區之4~9穴:胸部疾患,腹部病症,如:心悸、心絞痛、胃脘痛等。

3、胸椎穴區之10~12穴:腹部病症,腰骶部病症,如:肝區痛、膽絞痛、膽道蛔虫等。

三、腰椎穴區

腰椎穴區雙側共10穴(單側為5穴)。

【定位】位於第1~5穴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處。

【主治】腹部疾患、下肢疾患及腰骶部病症。如:腹痛、腹脹、闌尾炎、腸炎、下肢疼痛或癱瘓、腰骶痛等。

四、骶椎穴區

骶椎穴區雙側共8穴(單側為4穴),此即經穴之八1穴(上1、次1、中1、下1)。

【定位】骶椎穴區各穴分別位於骶中嵴的外側,當第一至第四骶後孔中。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下肢疾病及腰骶部病症。如:陽萎、遺精、遺尿、脫肛、子宮脫垂、痛經、閉經、月經不調、下肢癱瘓或疼痛、腰骶部勞損等。

現將不同節段穴區的主治情況,列簡表如下。

脊穴

主治

頸椎1~7

頸部病症

頸部病症

上肢病症

胸椎1~12

胸部病症

腹部病症

腰骶部病症

腰椎1~5

腹部病症

腰骶部病症

下肢病症

骶椎1~4

泌尿生殖系病症

取穴配方

一、取穴

常用有二法。

(一)壓痛點取穴法:機體的病症常常可在相應的脊針穴位上反映出來,表現為壓痛點。選取壓痛點針刺,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脊穴壓痛點的出現有一定規律。一般如下:呼吸系統病症,多見於胸椎1~5穴;消化系統病症,多見於胸椎6~12穴;循環系統病症,多見於胸椎5~8穴;神經系統病症,多見於頸椎4~5穴,胸椎6~8穴;運動系統病症,上肢病多見於胸椎1~3穴,下肢病多見於腰椎1~5穴;代謝系統病症,多見於胸椎8~9穴,腰椎1~4穴;內分泌系統病症,多見於頸椎4~6穴,胸椎3~5穴;產科泌乳障礙,多見於胸椎6~7穴;五官科疾病,多見於頸椎4~6穴;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多見於腰椎1~5穴,骶椎1穴。

(二)對症取穴法:即依據脊針穴位的主治,不同部位的病症可選取相應的脊針穴。

二、配方

脊針配方組穴有三法。

(一)單一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各自組合成方,如咳嗽、胸痛、咯痰等胸部疾患,取胸椎1~4穴。下肢癱瘓取腰椎2~5穴進行治療等。

(二)結合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分別選穴,組合成方,如肩周炎,先在胸椎1穴向下按壓滑動,找得壓痛點,再配合頸椎5穴進行針刺等。

(三)脊體穴配方法:即脊針穴與體穴配合組方,此法在臨床上頗為常用。

操作方法

一、針具:常用28~30號1.5~2寸長毫針。

二、進針法:令病人取俯臥位或伏坐位,醫者持針向椎體方向與皮膚成75度夾角斜刺入,進針深度1~1.5寸,以出現針感為宜。如無針感,應略略退針,變換方向針刺。

三、行針法:脊針針感多為酸麻,并沿一定方向傳導。當得氣後,可施以捻轉加小幅度提插之法,以加強針感。如針感不強,可加用強烈的括針法。脊針療法治病多要求有感傳針感,故針感較強,但亦應據體質、症情而定。

四、留針法:脊針留針20~30分鐘,其間酌情運針1~2次。

注意事項

一、體質虛弱者不宜取穴過多,刺激過強;孕婦要慎取腰骶部穴位。

二、嚴格把握針刺方向和深度,防止刺入胸腔或腹腔,造成刺傷臟器的事故。

適應症

據統計,脊針療法已應用於近五十種病症,包括偏頭痛、感冒、扁桃體炎、高血壓、哮喘、支氣管炎、心律失常、膽石病、急慢性胃炎、結腸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月經過多、痛經、陽萎、遺尿、產後乳汁不足、肢端感覺異常症、闌尾炎等。

上一節 項針療法
腹針療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