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足針療法 » 足針療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一、足部穴區定位法

(一)足跟後緣中點與二、三趾間連線折為10寸,并以此線為正中線。

(二)足底各趾間與足跟後緣連線平行于正中線,其間隔各為1寸。

(三)足背部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

(四)內外踝頂點與足底內外緣垂直線各折為3寸。

二、常用足穴

常用足穴共22個。

1、頭穴

【定位】位於足跟下赤白肉際中點處前1寸。

【主治】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多用於頭痛、牙痛。

2、鼻穴

【定位】在頭區前1寸,位於正中線上。

【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

【定位】鼻穴旁開0.6寸,略後于鼻穴0.1寸處。共2穴。

【主治】急、慢性眼部病症。

4、耳穴

【定位】在鼻穴旁開1.2寸,略後于鼻穴0.1寸處,共2穴。

【主治】耳鳴、耳聾等。

5、口穴

【定位】鼻穴前1寸,位於正中線上。

【主治】牙痛、咽炎、扁桃體炎等。

6、喉穴

【定位】口穴前0.6寸,位於正中線上。

【主治】發熱、咽痛、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7、心穴

【定位】在喉穴前1.1寸處,位於正中線上。

【主治】高血壓、心力衰竭、喉炎、舌炎和失眠多夢等病症。

8、肺穴

【定位】在心穴旁開1寸,略後于心穴0.1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胸痛。

9、胃穴

【定位】在心穴前1.4寸,位於正中線上。

【主治】胃痛、嘔吐、呃逆、消化不良症等。

10、肝穴

【定位】胃穴內側1.2寸處。

【主治】慢性肝炎、膽囊炎、目視不明、肋間神經痛等。

11、脾穴

【定位】胃穴外側1.2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脹、尿閉、腹瀉、血液病等。

12、膽穴

【定位】肝穴後0.3寸處,與肝穴對直。

【主治】膽囊炎、膽石病、脇肋痛等。

13、小腸穴

【定位】胃穴旁開1寸,向前03寸處,與肺穴對直。共2穴。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不適等。

14、前後隱珠穴

【定位】系2穴,均位於正中線上,前隱珠穴在湧泉穴(體穴)前0.4寸,後隱珠穴在湧泉穴後0.6寸處。

【主治】前後隱珠穴均用於治療高血壓、精神分裂症、癲癇、高熱昏迷等病症。

15、腎穴

【定位】湧泉穴旁開1寸處,與小腸穴對直。共2穴。

【主治】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急性腰痛、尿瀦留等症。

16、癌根1穴

【定位】肝穴前1寸,與肝穴對直。

【主治】本穴對胃、賁門、食道下段惡性腫瘤,有鎮痛及改善症狀的作用。刺激時宜透向湧泉、然谷、公孫等穴。

17、大腸穴

【定位】共2穴。左大腸穴位於後隱珠穴內側1.2寸向後0.2寸處,右大腸穴位於後隱珠穴外側2寸向後0.2寸處。

【主治】腹痛、腸功能紊亂症、慢性結腸炎等。

18、膀胱穴

【定位】湧泉穴前1寸,在正中線上。

【主治】遺尿、尿瀦留等症。

19、生殖器穴

【定位】膀胱穴前0.3寸,在正中線上。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睪丸炎、尿瀦留等。

20、癌根2穴

【定位】位於膀胱穴內側2寸前0.1寸處。

【主治】本穴對臍部以下的內臟腫瘤及淋巴轉移癌有鎮痛和改善症狀的效果。刺激時宜透向公孫、湧泉、癌根1穴等。

21、肛門穴

【定位】在里陷谷穴前0.6穴;位於正中線上。

里陷谷穴位置為陷谷穴掌側面對應點。

【主治】脫肛、痔等肛門疾患。

22、癌根3穴

【定位】在里側肺穴前0.6寸處。

【主治】本穴對食道上、中段與肺、頸、鼻、咽部等處惡性腫瘤;有鎮痛、解痙和改善症狀的作用。

(圖例):常用足穴附圖

三、新增足穴

新增足穴頗多,現擇常用且與前述穴位不重複者予以介紹,共25穴,均以編號命名。

1、2號穴

【定位】足底後緣中點直上3寸,內旁1寸處。

【主治】三叉神經痛等。

2、3號穴

【定位】位於正中線上,外踝與內踝連線之中點。

【主治】神經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壓、昏迷等。

3、4號穴

【定位】足底後緣的正中點直上3寸,外旁開1寸。

【主治】肋間神經痛、胸悶、胸痛。

4、5號穴

【定位】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4寸,外旁開1.5寸。

【主治】坐骨神經痛、闌尾炎、胸痛等。

5、6號穴

【定位】足底後緣中點直上5寸,內旁開1寸。

【主治】痢疾、腹瀉、消化道潰瘍病等。

6、7號穴

【定位】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5寸。

【主治】哮喘、大腦發育不全。

7、8號穴

【定位】7號穴外旁開1寸。

【主治】神經衰弱、癲癇等。

8、9號穴

【定位】拇趾與第二趾間後4寸。

【主治】痢疾、腹瀉、子宮炎等。

9、11號穴

【定位】湧泉穴外旁開2寸。

【主治】肩痛、蕁麻疹等。

10、12號穴

【定位】足底拇趾與第二趾間後1寸。

【主治】牙痛。

11、14號穴

【定位】足底小趾橫紋中點。

【主治】遺尿、尿頻、尿急。

12、15號穴

【定位】踝關節橫紋中點(解溪穴)下5分,兩旁凹陷中。

【主治】腰腿痛、腓腸肌痙攣等。

13、16號穴

【定位】足內側舟骨突起上凹陷中。

【主治】高血壓、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14、17號穴

【定位】踝關節橫紋中點(解溪穴)下2.5寸處。

【主治】心絞痛、哮喘、感冒等。

15、18號穴

【定位】足背第一跖骨頭內前凹陷中。

【主治】胸痛、胸悶、急性腰扭傷等。

16、19號穴

【定位】足背二、三趾間後3寸處。

【主治】頭痛、中耳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病等。

17、21號穴

【定位】足背四、五趾間後5分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腮腺炎、扁桃體炎等。

18、22號穴

【定位】足背一、二趾間後1寸。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等。

19、23號穴

【定位】拇長伸肌腱內側跖趾關節處。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結節性痒症、濕疹、蕁麻疹。

20、24號穴

【定位】第二趾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中耳炎等。

21、26號穴

【定位】第四趾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低血壓等。

22、27號穴

【定位】太白穴與公孫穴連線的中點。

【主治】癲癇、癔病、神經衰弱、腹痛等。

23、28號穴

【定位】足內側舟狀骨突上後陷中。

【主治】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附件炎等。

24、29號穴

【定位】內踝正中直下2寸處。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25、30號穴

【定位】足外踝後上方1.5寸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頭痛。

(圖例):新增足穴附圖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取穴方法有三種。

(一)按部取穴:即按照病損部位取相應的足穴。如頭痛取頭穴,肝病取肝穴等。

(二)據症取穴:即根據病症的表現,取具有相應主治功能的足穴。如心絞痛,取17號穴;子宮功能性出血,取28號穴等。

(三)參照中醫理論取穴: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辨證取穴,如失眠多夢,因「心主神明」,可取心穴;遺尿,常與腎氣不足有關,宜選腎穴等。

二、配方法

足針療法的組方,雖有採用單一取穴法選穴組方,但在多數情況下,為多種取穴法選穴後結合組方。如咳喘取肺、脾、腎三穴組方;又如高血壓病,取前後隱珠穴、16號穴、肝、腎等。此類結合組方,可以是按部取穴與據症取穴的組合,也可以是三種取穴法的組合,依病者具體情況而定。

操作方法

一、針具:一般採用28~30號1寸長毫針,透刺則可用2~3寸長的毫針。

二、進針法:先令患者取仰臥位,兩足平伸,盡量放鬆肌肉。充分消毒後,左手扶住患足,右手持針迅速刺入,進針時注意要快、准。然後緩慢送針至適當的深度。足底進針較痛,皮膚亦較厚,更要求手法熟練。

三、行針法:在肌肉較淺薄的部位,一般不用手法行針,可只作輕度捻轉。在肌肉較豐厚處,可行提插捻轉之法。如為瀉法,將針刺入0.5~0.8寸左右,施以較大幅度的捻轉結合小幅度提插法;如為補法,輕度捻轉數次即可。

四、留針法:一般留針15~2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10分鐘行針1次。

足針療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一、足針療法對消毒要求較為嚴格,特別是針刺足底穴位,尤須重視。針後最好隔30分鐘再穿鞋襪。以防污染針孔,造成感染。

二、足針刺激多較強,治療前須向患者充分說明,以防造成意外。

三、體虛懼針者或孕婦,須慎用或不選足底部穴位。

適應症

足針療法可用於多種疾病,較為常用的有三十餘種。包括三叉神經痛、遺尿、急性腰扭傷、胃痛、腹瀉、神經官能症、瘧疾、急性結膜炎、精神病、頸痛、感冒、睪丸炎、牙痛、脇肋痛等病症。

上一節 手指針療法
全息針療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