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全息針療法 » 全息針療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一、常用穴

第二掌骨側的常用穴共六個。

1、頭穴

【定位】第二掌骨遠心端側面處。

【主治】頭、眼、耳、鼻、口、牙的病症。

2、足穴

【定位】第二掌骨近心端側面處。

【主治】足、踝部病症。

3、胃穴

【定位】頭穴與足穴連線之中點處。

【主治】胃、脾、胰的病症。

4、肺心穴

【定位】為頭穴與胃穴連線之中點。

【主治】肺、心、胸、乳腺、氣管下段、支氣管、食道下道、背等部位之病症。

5、肝穴

【定位】肺心穴與胃穴連線之中點。

【主治】肝、膽部病症。

6、腰穴

【定位】胃穴與足穴連線之中點。

【主治】腰、臍周、大腸、小腸等部位之病症。

二、新增穴

1、頸穴

【定位】頭穴與肺心穴連線之上1/3與中1/3交界處。

【主治】頸、甲狀腺、咽、氣管上段、食道上段之病症。

2、上肢穴

【定位】頭穴與肺心穴連線中1/3與下1/3交界處。

【主治】肩、上肢、肘、手、腕、氣管中段、食道中段之病症。

3、十二指腸穴

【定位】胃穴與腰穴連線上1/3與中1/3交界處。

【主治】十二指腸及結腸病症。

4、腎穴

【定位】胃穴與腰穴連線中1/3與下1/3交界處。

【主治】腎、大腸、小腸等病症。

5、下腹穴

【定位】腰穴與足穴連線上1/3與中1/3交界處。

【主治】子宮、下腹、膀胱、直腸、闌尾、卵巢、睪丸、陰道、尿道、肛門、骶等部位病症。

6、腿穴

【定位】腰穴與足穴連線中1/3與下1/3之交界處。

【主治】腿、膝部病症。

(圖例):第二掌骨側穴圖

診斷法

一、方法

主要採用按壓法。以測患者右側為例,測試者與患者對坐或對立,用右手托患者右手,令患者右手如握雞蛋狀,虎口朝上,食指尖與拇指尖相距3厘米,肌肉放鬆。測試者用左手拇指尖在穴位上作垂直按壓,略帶揉的動作。先以大小適中的壓力揉壓1~3次,當患者有明顯的酸、脹、重、麻感時,宜適當增強壓力,此時若出現躲避反應時,則可將此穴定為壓痛點。按壓時可從頭穴開始,依順序診斷。如檢測患者左手,與上述動作恰好相反。

二、意義

壓痛點的出現,一般表示下列三種情況。1、相對應的部位有病症。如頭穴壓痛,則表明頭、眼、耳、鼻、口或牙齒有病;2、相對應臟腑有病。如肺穴壓痛,除肺部可能有病變外還可能表明鼻或皮膚有;3、表明病症在那一側較重。如右手穴壓痛明顯于左手穴,可能右側病症重于左側,反之亦然。

凡是定位明確的病症,其診斷率較高;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確者,壓痛多不明顯。

取穴配方

一、取穴

一般有三種方法。

(一)按部位對應原則取穴。如肝、膽疾病取肝穴;胃、脾、胰疾病取胃穴等。具體可參照穴區部份之每穴診治的部位。

(二)按同側對應原則取穴。即在上面取穴的基礎上,還應取與患部處于同側的穴位。如患部在整體之左側,宜取左手第二掌骨側穴位。

(三)按臟腑所主對應原則取穴,也就是按中醫理論取穴。如據肝主謀慮,情志精神疾病可取肝穴;脾主肌肉,肌肉病症取脾穴等。

二、配方

第二掌骨側針法在配穴上強調少針穴准的原則,即組方的穴位以精少為貴。可採用上述單一或結合兩種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過兩穴。這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泛控系統,向這個系統從較少的方向輸入強的信息可以調動整體對這個信息的較強的響應,取得較好的效果。而只有取穴準確,才能保證輸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v

一、針具:26~28號1寸毫針最為常用。

二、進針法:針刺之前先探尋到壓痛點。令患者手自然放鬆,握空拳豎直放于桌上。常規消毒後,執針在壓痛點上沿著第二掌骨側的橈側面邊緣刺入手心側。進針時注意針體應與水平垂直,針深0.8寸左右。其中,針頭穴宜成30度斜刺。當針到所需的部位時,會出現感應沿橈尺骨向上傳導。如無強針感,可變換針尖方向加以探尋。

三、留針法:第二掌骨側針法,一般留針45分鐘,留針期間不行針,如針感逐漸減弱,可每隔5~10分鐘略轉動或提插几下即可。

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天。

注意事項

一、本法刺激較為強烈,針前宜向患者作充分說明,以避免暈針。

二、本法穴位排列較為集中,在取穴時,應將壓痛點與穴位的定位一起考慮。做到取穴盡量準確。

適應病症

第二掌骨側針療法,主要用於疼痛性和功能性病症。包括:神經官能症、面肌痙攣、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頸痛、急性腰扭傷、遺尿症、癌症止痛、月經不調、痛經、腰腿痛、呃逆、心律失常、支氣管哮喘、胃痙攣、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均有一定效果。

上一節 足針療法
眼針療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