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重新認識中醫 » 重新認識中醫的五臟六腑 » 「三焦」── 人體的水利灌溉系統
作者︰沈藥子
【內容】

三焦,古代也寫作「三膲」,是中醫裡像謎一樣的「器官」,一旦認清了它的實質就會發現,三焦這個看似撲朔迷離的組織,竟然也是古典中醫的偉大發現。

中醫早在《內經》的時代即有了人體的水液循環管路的模型,《內經‧靈蘭秘典論》提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瀆之官就是掌管水道溝渠的官位,可見三焦是人體用於流通水液的管道。《內經‧經脈別論》提到水份經消化系統的吸收進入人體之後,經由肺、體內「水道」、再到膀胱排出人體,這裡指的「水道」就是三焦;該篇又形容「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內經‧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以上可以總結為︰

  • 上焦像「霧」,是形容上焦是比較細密的水道,該篇又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一周…復大會於手太陰」,意即上焦是隨著「營血」並行周身的細密水道,像「霧露」一樣灌溉著周身的組織;
  • 內經‧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所以中焦是緊鄰著胃腸的,中焦所收到的乃是脾胃「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所消化吸收到的水份、營養,中焦像「漚」,《說文解字》:「漚,久漬」,以此比喻食物浸漬在胃腸,經過發酵、分解,所吸收到的水份與營養,經由中焦管路「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
  • 下焦像「瀆」,「瀆」就是水溝、渠道,「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所以下焦是輸送尿液到膀胱的管路。
到此,三焦的神秘面紗已可全面揭露:水與食物進入了胃腸道,經過消化吸收得到的水份與養份,經過中焦管路輸送到肺心,再推送到全身;水份與養份則經由上焦的細密管路滲入所有的組織;至於人體不要的水液則經過下焦水道輸送到膀胱。三焦就是用來流通透明水液的管路,有別於血管是用來流通紅色血液的。

與現代解剖學相對照會驚奇地發現(圖1)︰中焦的本質就是與腸道緊密聯繫的微淋巴管,它們收取腸道吸收的部分營養,最後匯聚成胸管,注入左下鎖骨靜脈、流入心臟、輸送到全身;上焦的本質就是所有細胞與微血管之間的組織間隙與微淋巴管,微血管中的水份與營養滲過管壁進入組織間隙,抵達細胞,部分水份則經過微淋巴管回到大靜脈,注入心臟,再推送到全身,如此往復循環;下焦的本質就是輸尿管。數千年前的古人在無高科技的幫助之下,對人體竟然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

圖1、腸道將營養吸收進血管與淋巴
圖片來源︰Keministi,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所以,筆者重新以口語化的角度再一次介紹三焦︰

  • 上焦是密布於人體組織之間的微細渠道,它就像霧露一樣,普降甘霖,滋潤灌溉著每個細胞。
  • 中焦是美食輸送管道,食物經胃腸消化吸收到的美味,經中焦傳送到心肺,再送往全身,供養每個細胞。
  • 下焦就像污水排出管道,將人體的代謝廢水經由小便排出人體。
圖2、組織間隙、微血管、與微淋巴管
圖片來源︰SEER / retouche par nicobzz,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人體,紅色的血液在血管中流通,清澈的水液在血管之外的空間(即組織間隙與淋巴管)流通。水液從微血管滲出到組織間隙(圖2),帶來氧氣與營養物資,部分水份滲回微血管,部分水份滲入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再匯聚成大的淋巴管,最後注入大靜脈,又回到血管中。所以,血液和水液合則為一,分則為二,兩者的成份基本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血管中的紅血球、血小板不會滲出微血管外,較大分子只能從微淋巴管滲入、最後注入血管。這流通清澈水液的渠道在中醫就是三焦。

內經‧營衛生會》還提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就是營血,脈指血脈、血管,衛就是衛氣、防衛之氣,也就是人體的免疫軍團,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營血流行在血管中,防衛之氣流佈於血管之外」,血管之外的渠道就是三焦,這也與現代醫學發現的淋巴系統其實也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的一環相符,中醫的先輩在無高科技的輔助下,居然能得到在當時已領先世界百千年的結論,令人驚嘆!

所以,淋巴系統這麼重要的組織怎麼可能在中醫缺席?它其實就隱含在中醫的三焦裡。

三焦這個「焦」字很特別,有何寓意?《內經‧五癃津液別篇》提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意即,三焦不僅僅是灌溉周身以水液,它還是帶有「溫度」的,能溫暖周身。三焦的經脈是手少陽,少陽在六氣的意涵就是「相火」,乃「宰相之火」,輔助「君火」,調控全身的火力大小(也就是氧化產能的效率),起著溫暖全身的作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