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脾有一個bug必須在此提出。現代醫學的脾臟指的是大小、形狀約如拳頭的spleen,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在儲存免疫細胞及過濾血液,並無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而根據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難經‧第四十二難》提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所以古人觀察到的脾臟是扁長的,長寬比約1.7:1,現代解剖學發現pancreas的大小約20×9.5×2cm,正是扁長的,長寬比約為2:1,所以中醫古籍的脾臟實乃現代的pancreas,現代翻譯為胰臟,並非拳頭狀的spleen,此乃清朝時期有外國人將西方解剖學著作翻譯成中文時落下的bug。

西方將解剖學著作翻譯成中文的最早年代約是在清朝1622~1623年間,其中的第二部解剖學譯著《人身圖說》中的《論脾》一章記載了當時西方對於spleen的理解︰「煉粗血為細血,具消化功能」,這與現代醫學的發現完全不符,但這種觀點和中醫的「脾」的功能卻是較接近的,因此,當時的譯者就將西方的「spleen」翻譯成中醫的「脾」,直到今天,這個錯誤還在由中醫背鍋。

由此也可看出,中醫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知道胰臟(pancreas)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即便在清朝,中醫對消化系統的理解仍是領先當時的西方。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