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刺血法 » 陶針法
【內容】

【主要刺激區】

一、頭面部

(一)發旋:

部位:在頭頂部頭髮旋窩之中心。若發旋不顯者,可以百會穴代替;若雙旋者,可在兩發旋上分別施治。刺法:可據症選用以下方法。

1、點刺:在發旋外單刺1針;

2、叢刺:在發旋中及前、後、左、右各刺1針,共5針。

3、散刺:以發旋為中心,如星形向四周散刺;

4、集中刺:由發旋周圍一橫指處向中心集中針刺;

5、擴散刺:由發旋外向四周2~3橫指部擴散針刺。

主治:中風、急性胃腸炎、小兒夜啼、小兒高熱驚厥。

(二)前額行

部位:前額部。髮際與眉心中點為基線的皮區。刺法:先點刺髮際與眉心連線中點,然後在同一水平上向左右各點刺2~3針。

主治:感冒、痛經。

(三)額角棱

部位:側額部,眉骨至發角間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中央點刺1針。

主治:感冒、頭痛、小兒驚厥、中暑、急性結膜炎等。

(五)眉弓

部位:雙側眉部。

刺法:在眉頭、眉腰、眉尾各點刺1針。

主治:急性結膜炎、前額痛。

(六)太陽

部位:在眉稜角後側至曲隅部之間皮區。

刺法:在此皮區橫列排刺3~5針。

主治:感冒、中暑、急性結膜炎、痛經。

(七)鼻端

部位:在鼻端準頭之正中。

刺法:點刺1針。

主治:小兒驚厥抽搐。

(八)翼根

部位:在鼻翼根與面部相接處。

刺法:左右各點刺1針。

主治:小兒驚厥抽搐。

(九)兩唇

部位:上唇即人中穴,下唇即承漿穴。

刺法:人中穴點刺1針或排刺3~5針;承漿點刺1針。

主治:中暑、中風、小兒高熱驚厥。

(十)口角

部位:在兩口吻角處。

刺法:左右各點刺1針。

主治:小兒驚厥、面肌抽搐、面肌癱瘓。

(十一)耳周

部位:環繞耳廓周圍皮區。

刺法:在周圍環刺10針。

主治:脅痛、泄瀉、腮腺炎、耳痛。

(十二)頜線

部位:頰部皮區。

刺法:沿上下頜骨排刺5針。

二、胸腹部

(一)頸側

部位:在喉部,喉結兩側皮區。

刺法:在喉結兩側行刺5~7針。

主治:哮喘、咽喉痛。

(二)臍行

部位:在胸腹正中線上,胸骨切跡至恥骨上際皮區。

刺法:在胸骨切跡至恥骨上際,胸腹正中線上行刺20針,亦可視病情需要分段選刺。

主治:急性腸胃炎、疝氣、痛經。如為腹痛取腹部刺激點,嘔吐取胸部刺激點。

(三)夾臍行

部位:在臍行和乳行之間皮區。

刺法:同臍行。

主治:腹痛、腹瀉、小兒夜啼、小兒驚厥。

(四)乳行

部位:乳中線所經過的區。

刺法:同臍行。

主治:嘔吐。

(五)臍環

部位:距臍孔2~3橫指的環狀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環刺成一封閉曲線。

主治:急性胃腸炎。

(六)谷線

部位:胸骨劍突尖端與臍孔連線之中點向兩側引垂直線,分別與左右乳行相交,谷線即指此垂直線所在之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排刺7~9針。

主治:嘔吐、腹痛。

(七)水線

部位:臍孔和恥骨上緣連線之中點向兩側引垂直線,分別與左右乳行相交,水線即指此垂直線所在之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排刺7~9針。

主治:尿瀦留。

(八)脅行

部位:在側胸部,自腋窩過第十一肋端下至與臍孔相平處之皮區。

刺法:在此皮區縱列行刺10針。

主治:脅痛、肝膽病。

(九)腹溝行

部位:沿腹股溝之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排刺5針。

主治:尿瀦留、疝氣。

三、腰背部

(一)主脊行

部位:在脊中線上,自第一頸椎至尾椎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縱行刺29針,每椎1針,每一刺激點均在棘突下。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選刺。

主治:感冒、中暑、中風、哮喘、腰痛、類風濕性脊柱炎、急性或慢性胃腸炎症、癤癰、急性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兒夜啼、小兒驚厥抽搐、小兒癱瘓等。

(二)項棱

部位:頸椎兩側縱行皮區各1行。

刺法:在該皮區縱列刺7針。

主治:感冒、哮喘、牙痛、急性結膜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兒夜啼、百日咳。

(三)夾脊行

部位:在脊椎橫突之兩側,自胸椎至骶椎各1行之皮區。

刺法:縱列行刺22針,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選刺。

主治:感冒、中暑、中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脊柱炎、脅痛、急性胃腸炎、疝氣、尿瀦留、遺尿、牙痛、耳痛、咽喉炎、痛經、小兒夜啼、百日咳、小兒癱瘓、小兒抽搐症。

(四)遠脊行

部位:在距脊椎橫突約二橫指處(兩側),自胸椎至骶椎區間各1行之皮區。

刺法:縱列行刺22針,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選刺。

主治:中暑、中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脊柱炎、小兒癱瘓。

(五)肩棱

部位:在肩部自頸、肩部接界處至肩峰之皮區。

刺法:在該皮區排刺5~7針。

主治:咽喉痛、癤癰、小兒癱瘓。

(六)肩胛環

部位:在肩胛部,以膏肓穴為核心,包括兩肩胛骨在內之橢圓形皮區。刺法:有以下幾種。

1、散刺──以膏肓穴(肩胛核心)為中心作星形刺;

2、集中刺──自距一橫指處向膏肓穴集中。

3、擴散刺──自膏肓穴向周圍2~3橫指處擴散。

4、環刺──沿橢圓線進行針刺。

主治:感冒、哮喘、百日咳、小兒癱瘓。

(七)骶鞍

部位:在骶骨部,為一馬鞍形環狀曲線之皮區。

刺法:從尾骨端向上作散刺,或作集中刺與擴散刺。

主治:婦科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脫肛等。

四、上肢部

(一)兩前棱

部位:在上臂之橈側,肩、肘關節之間的皮區。內前棱在屈側,外前棱在伸側。

刺法:在該區排刺10~15針。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風濕病、腸炎、牙痛、百日咳、小兒癱瘓。

(二)兩後棱

部位:在上臂之尺側,肩、肘關節之間的皮區。內後棱在屈側,外後棱在伸側。

刺法:在該皮區排刺10~15針,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風濕病。

(三)兩側棱

部位:在上臂部前,前後兩棱之中間,肩、肘關節之間的皮區。內側棱在屈側,外側棱在伸側。主治:風濕病。

(四)手六關

部位:肩、肘、腕關節周圍環形皮區。

刺法:在上述皮區環刺一圈。其中癰腫取肘關節;腮腺炎取腕關節;其他局部病灶取關節加刺。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癰腫、腮腺炎。

(五)肘彎

部位:肘彎部靜脈處。

刺法:在靜脈處重刺放血。

主治:急性胃腸炎、疔瘡、小兒驚厥。

(六)手十甲

部位:手十指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

刺法:點刺。虛勞取拇指甲根或甲角,疼痛取環指甲根,胃腸炎取食指甲根點刺。主治:中暑、虛勞、哮喘、脅痛、胃腸炎、遺尿、牙痛、結膜炎、咽喉炎、小兒夜啼、小兒消化不良。

另有四縫、手十尖(相當於十宣)二部位、取穴、刺法及主治均同體針穴,故從略。

五、下肢部

(一)兩前棱

部位:自股關節至踝關節,挾膝蓋兩棱線之皮區。在內側稱內前棱,外側稱外前棱。

刺法:在該皮區縱列行刺15~20針。視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風濕病、急性胃腸炎、小兒癱瘓。

(二)兩後棱

部位:自股關節至踝關節,過膝彎中為外後棱,在外後棱與內側棱間為內後棱。刺法:在該皮區縱列行刺15~20針。視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風濕病、尿瀦留、小兒癱瘓。

(三)兩側棱

部位:過屈膝兩側紋,自股關節至踝關節之間之皮區。在內側的稱內側棱,在外側的稱外側棱。

刺法:在該皮區縱列行刺15~20針。視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風濕病、脅痛、疝氣、遺尿、痛經等。

(四)足六關

部位:兩下肢股、膝、踝關節共六處,關節部位環形或半環形皮區。

刺法:膝踝關節作環形刺,股關節作半環形刺。

主治:風濕病、腰痛、類風濕關節炎、小兒癱瘓。

(五)膝彎

部位:窩部靜脈顯露處。

刺法:重刺靜脈出血。

主治:中暑、急性腸胃炎、疔瘡。

(六)足十甲

部位:在足十趾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處。

刺法:在上述部位點刺,可只刺一處,亦可全取。

主治:中暑、急性胃腸炎、疝氣、尿瀦留、小兒抽搐。

(七)足十尖

部位:在足10趾之尖端。

刺法:重刺出血。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等。

【操作方法】

一、針具準備:取陶瓷片,徹底清洗後,用鐵器或刀背將其按要求輕輕擊成碎片,使之成為鋒利的陶(或瓷)片針,鋒芒分粗、中、細三類。用前應再次洗淨後高壓滅菌消毒。如重刺,可選用鋒芒較銳利的,一般治療用中等鋒芒為宜,小兒則須選用鋒芒細者。應注意嚴格消毒。

二、刺激方法:陶針刺激方法很多,可據刺激部位和症情而選用。

(一)點刺:選准一處穴位,迅速用陶針破皮刺血即可。

(二)排刺:依橫線成排多處點刺。

(三)行刺:按縱線成行多處點刺。(四)環刺:依封閉曲線環形多處點刺。

(五)叢刺:三五成叢集簇點刺。

(六)散刺:以一點為中心,星形向外放散點刺;或在一個面上行不規則散在點刺。叢刺和散刺均是在一定範圍內行多點刺血,但前者點與點之間距離近,成密集狀;後者距離較大,成分散狀。

三、刺激方法

(一)刺激強度:分三種。輕刺:手法輕揚,衝擊力小,適用於慢性病、虛症及寒症;重刺:手法沉重,衝擊力大,適用於急性病、實症及熱症;中刺:介于輕刺和重刺手法之間,適用於一般病症。

(二)刺激種類:分二類。放血刺:要求刺破靜脈血管,根據刺激強度及部位的不同,出血量亦不同;挑疳刺:用於指縫刺激點,要求刺破表皮,以能擠出黃色或白色粘液為度,適于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四、配穴方法

(一)項背縱行穴區,通治諸病,每病必取。

(二)熱症、表症、陽症及上焦病,多取頭面頸項之穴區,以上、下肢之後棱配合。手法:重刺上部穴,輕刺下部穴。

(三)寒症、里症、陰症及下焦病,多取腰脊以下穴區,以上、下肢之前棱配合。手法:輕刺上部穴,重刺下部穴。

(四)寒熱交錯,虛實相兼,半表半里及偏於中焦的病,取軀幹中部及兩脇和上、下肢側棱配合。手法:軀幹中部中刺,兩脇輕刺。

上一節 皮膚針法
鑱針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