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現代針法 » 穴位強刺激法
【內容】

【器具】

手術刀、血管鉗、縫合針、縫合線、敷料、消毒用品及1%普魯卡因注射液等。

【適應症及主要刺激區】

一、適應病症

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腦炎後遺症引起的肌群癱瘓症候。

二、主要刺激區

主要用於肩貞、曲池、合谷、環跳、陰陵泉、足三里等六個穴位,還可根據病情補選有關穴位,如抬小腿困難,可加用陰廉;足下垂,取承山等。

【操作方法】

根據治療取穴的要求,採取不同的體位。常規消毒皮膚,以0.5~1%普魯卡因於穴位切口部淺層麻醉。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暴露神經幹,先以血管鉗在切口內作穴位按摩,至患者出現酸脹感時,再以血管鉗尖端彈撥神經幹,約1分鐘左右,休息片刻,反覆彈撥3~5次。為了防止損傷附近血管,也可以將神經幹游離至皮膚外進行彈撥。施術完畢後縫合切口,6~7天拆線。術後囑病人盡早開始功能鍛煉,必要時可輔以按摩或其他理療。

同穴位的操作要點如下:

肩貞穴:位於肱骨與肩胛骨之間,直對腋縫處。作長2厘米的縱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先行穴位按摩,然後血管鉗沿切口(與皮膚表面呈30~40°角),伸入上臂1/3處的內側肌群間隔,彈撥橈、尺及正中神經,然後,血管鉗稍外提(與皮膚表面呈30°~40°角),再繼續彈撥以上神經。抬肩困難的病人,在三角肌後內緣處再彈撥腋神經。

曲池穴:曲肘時,肘橫紋頭外五分處。作長1~2厘米縱行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先行穴位按摩,然後血管鉗沿刀口伸向上臂,進入肱橈肌與肱二頭肌之間,彈撥橈神經。若在肩貞穴外彈撥正中神經治療效果不滿意時,可在曲池穴處以血管鉗沿肱橈肌內緣伸向肘窩中點處,彈撥正中神經,以提高療效。

合谷穴:第二掌骨緣中點拇指側。作長1~2厘米的縱行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以血管鉗于切口周圍皮下組織各個方向進行按摩刺激橈神經分支。對不能伸指、握拳的患者,血管鉗可伸至掌側面的掌肌膜深層,于勞宮穴處進行彈撥刺激正中神和尺神經的分支。

環跳穴:位於臀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中。作長3厘米的縱形切口(與大腿方向一致),切至皮下組織,先行穴位按摩,再以血管鉗自臀大肌、臀中肌深層,進入髂前上棘稍後約2~3厘米處,彈撥臀上神經分支。然後,由臀中肌內側,轉向髂後上棘方向,深約3~4厘米處,彈撥臀上神經的另一支。最後,再轉向大粗隆與坐骨結節連線中點方向,彈撥臀下神經及股後皮神經,并以敲打方式強刺激坐骨神經。

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作長2厘米的縱形切口,切至皮下組織。血管鉗沿腓骨長肌與伸趾長肌之間進入,向前內方彈撥腓淺神經,再轉向後外方彈撥腓總神經。對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萎縮較嚴重的患者,再將血管鉗由皮下向2窩方向伸至委中穴處,對脛神經進行刺激。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開約1橫指處。取側臥位,作長2厘米的縱形切口,切至皮下組織,血管鉗沿脛前肌和伸趾長肌之間進入。向內側彈撥腓總神經的深支,而後轉向處側,彈撥腓深神經的淺支。

除以上常用的六個穴位外,還可根據不病情補選有關穴位。如抬小腿困難(股四頭肌無力),可在腹股溝中點外方外陰廉穴處彈撥股神經;足下垂的,可在承山穴深層彈撥脛神經等。

【注意事項】

一、本法施術時病人有強烈的感應,應向病人作充分說明,使病人能配合治療。二、本法所選取的穴位附近都有主要神經幹通過。因此選這些穴位切口,既可以按摩穴位,又便於對神經幹的刺激。治療時患者常有以下幾種感覺:

酸脹:主要是按摩穴位後引起;

麻:是直接刺激神經幹所引起;

熱:是繼續刺激神經幹後,在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的反應;

燙:是反覆刺激神經幹時所引起的一種強烈反應,有如開水燙似的感覺。

這四種感覺,是刺激過程的四個階段,即刺激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弱的反應。

三、取穴的順序,先從近心端穴位,再到遠心端穴位,使神經幹從近到遠都得到應有的刺激。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上肢:肩貞→曲池→合谷。

這樣可以使肢體的主要神經都活躍起來,并起到強化興奮的作用。

四、局麻不宜太深,避免形成阻滯麻醉,影響操作、觀察反應和療效。

五、手法要輕巧,防止損傷重要血管、神經,彈撥神經幹時,用手腕彈動似彈琵琶樣動作,手法由弱到強,幅度宜小,頻率宜高。

六、手術中找到酸麻點時要再進行刺激。密切觀察病的情況,如發生休克,立即停止手術,進行抗體克處理。

上一節 穴位埋植法
先秦時期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