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現代針法 » 穴位埋針法
【內容】

【器具】

用於埋針法的針具有三類。

一、顆粒型皮內針:亦稱麥粒型皮內針,針身長約1厘米,針柄形似麥粒或呈環形,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

二、撳釘型皮內針:亦稱圖釘型皮內針,針身長約0.2~0.3厘米,針柄呈環形,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目前較常用。

三、普通毫針或芒針。

【適應症及主要刺激區】

一、適應病症

適用於某些需要久留針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和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偏頭痛、胃痛、膽絞痛、脅痛、腕踝關節扭傷、神經衰弱、心絞痛、高血壓、哮喘、月經不調、面肌痙攣、遺尿、尿頻、遺精、痹症等。

二、主要刺激區

由於皮內針須較長時間埋置在皮內,所以選取的穴位應以不妨礙人體的正常動作為主。臨床常採用背部、四肢部的穴位及耳穴、頭皮針穴區。尤以耳穴應用為方便而速效,故被廣泛使用。一般每次取1~2穴,單側或兩側交替埋置。

亦有用溫灼或電阻先測定十二經井穴、背俞穴或奇經八脈上的有關穴痊,再根據測定情況循經選穴或取特定穴進行埋針。

【操作方法】

一、顆粒型皮內針刺法:皮膚消毒後,應用顆粒型皮內針埋針時,先用鑷子挾住針身,沿皮下橫刺而入。一般使針向與經循行方向呈垂直,針身刺入0.8~1.3厘米左右,再以膠布順著針身進入方向固定。

二、撳釘型皮內針刺法:皮膚消毒後,用鑷子或手指夾住針圈,將針頭對準選定的穴位,左手拇食二指將被針處的皮膚張開,右手迅速捻轉按壓將針撳入,再以膠布敷貼固定。另法,先以鑷子夾起針來,將針圈粘著于小塊膠布上,再手執膠布將膠布連針一齊撳刺入穴。

三、毫針皮下針刺法;又稱臥針法。一為普通毫針,先將針柄剪短,(便於膠布固定)。在一般刺法基礎上,深刺得氣後,把針提到皮下,然後平針橫刺;沿皮進針0.5~1.5寸後,外用膠布固定。此法適用背俞穴及頭皮針穴;二為用5~6寸以上之細長毫針(芒針)。直到針身全部進入,針尾用膠布固定。此法多用於治療癲狂、半身不遂、腸胃病、婦科病等。埋針後要求患者隨意運動時不發生刺痛。埋針時間視病情、氣候、體質等因素而定,一般可埋3~5天,冬天可長至一週左右,夏天氣候炎熱在汗出較多的情況下,埋針時間宜短,以防感染。

埋置的皮內針也可結合通電,其方法是先在穴內埋置好皮內針,然後接通感應電流,調節電針機至病人感覺最舒適的電流強度為限。一般通電時間15~20分鐘左右,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通電半小時或更長的時間。

【注意事項】

一、皮內針應高壓消毒,平時宜浸泡于75%酒精備用,臨用時以消毒鑷子夾出。

二、埋針穴位,宜選取固定而不妨礙肢體活動的部位。

三、埋針後,若病人感覺刺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重埋。

四、注意埋針局部皮膚的消毒。熱天汗出較多,尤須注意防止發生感染。

五、關節部位及胸腹部位一般不宜埋針。

六、埋針前應對針體作仔細檢查,以免發生折針事故。

上一節 穴位注射法
穴位割治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