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現代針法 » 穴位注射法
【內容】

【器械】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為1ml(用於耳穴和眼區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常用藥液】

穴位注射的常用藥物有三類:1、中草藥製劑;2、維生素制劑;3、其他藥物。舉例列表如下:

一、中草藥製劑表

藥名作用穴位注射用量
復方當歸注射射液(每ml相當生藥當歸、紅花、川芎各0.5g)活血、補血、調經每次2~4ml
丹參注射液(每ml相當生藥1.5g),復方丹參注射液(每ml相當丹參、降香各1g)止痛、養心安神每次2~4ml
徐長卿(丹皮酚)注射液(每ml含丹皮酚6mg)祛風止痛、化濕利尿、清熱解毒、安神每次2~4ml
復方柴胡注射液(每2ml相當柴胡5g、細辛0.5g)解熱鎮痛每次1~2ml
威靈仙注射液(每ml相當生藥2g)祛風通絡,活血止痛每次2~4ml
板藍根注射液(每ml相當生藥2g)清熱解毒、消炎每次2~4ml
銀黃注射液(每ml含銀花提取物25mg、黃芩素20mg)清熱解毒、消炎
每次1~2ml

二、維生素類表

藥名作用穴位注射用量
維生素B1注射液(鹽酸硫胺)50mg/支、100mg/支
維持神經、心臟和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促進糖代謝。用於維生素B1缺乏症、神經炎、食慾不振等每次50~100mg,針感較強
鹽酸呋喃硫胺注射液(新B1)20mg/支作用較B1注射液迅速而持久。用於各種神經痛、偏頭痛、神經炎等每次20~40mg
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含B120mg、B22mg、煙酰胺30mg、B62mg/支)用於神經營養不良的維生素B缺乏症
每次2ml
維生素C注射液100mg/支、500mg/支參與機體氧化還原過程,增加毛細血管緻密性,刺激造血功能,增加對感染的抵抗力每次100mg,針感疼痛
維丁膠性鈣注射液,含維生素D500u,膠性鈣0.5mg/支(1ml)促進鈣磷向腸道吸收儲存于骨中,維持血液鈣磷平衡,用於佝僂病、骨軟化症、支氣管炎每次1ml
維生素B12注射液0.1mg/支、0.5mg/支(1ml)作用於糖、蛋白質、脂肪物質代謝、用於貧血、神經炎、營養不良每次0.1mg

三、其他常用藥物表

藥名作用穴位注射用量
5~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瓶,25%20ml/支
5~10%葡萄糖常用於補充水分和熱量。穴位注射主要是利用溶液滲透壓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濃度越高,刺激作用越大,必要時可選25%溶液生理鹽水(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水(蒸餾水)2ml/支

穴位深部注射5~10%的溶液,每次用5~20ml,或與其他藥同用等滲溶液,刺激作用小,穴位注射時常與其他藥液配用對穴位有較強的刺激作用,使穴位處酸、脹、痛的感覺保持較久每次0.5~1ml。因疼痛反應較重,故不常用,有時配用其他藥

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0.5%20ml/支,1%30ml/支,2%2ml/支

有抑制神經纖維傳導和擴張微血管作用,穴位注射採用0.5~1%溶液,神經阻滯一般用2%溶液
每次1~2ml。使用時應作過敏試驗
三磷酸腺苷為一種輔酶,參與體內脂肪、蛋白質、糖(A.T.P)、核酸、核苷酸的代謝,並能供給能量。可用於冠心病、偏頭痛、肌營養不良等每次10~20mg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mg/支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解除血管痙攣,散大瞳孔,興奮呼吸中樞每次0.2mg
硫酸鎂注射液2.5g(25%10ml/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降低血壓每次5ml
利血平注射液1ml/支使去甲腎上腺素排空,降壓緩慢、溫和、持久;有中樞安定作用,用於高血壓及躁狂性精神病
每次0.5mg
氯丙嗪(冬眠靈)2.5%1ml/支,2.5%~2ml/支有較強安定作用,鎮靜、鎮吐、降壓、穴位注射主要用於精神分裂症每次1ml

【主要刺激區】

一、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進行辨證選穴。

二、作為水針的特點,臨床上常結合經絡、腧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即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均勻的力量在患者體表進行按壓、觸摸、滑動,以檢查其有無壓痛、條索狀或結節等陽性反應物,以及皮膚凹陷、隆起、色澤的變化等。觸診檢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胸腹部的募穴,如中脘、巨闕、天樞、期門等;四肢部則沿經絡循行路線觸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經驗穴。有壓痛等陽性反應者,注入反應點往往效果較好。反應不明顯者,也可取有關俞、募、郄穴進行治療。

如為氣針一般選損傷部位同側附近有關經絡的穴位,如肘關節扭傷,選曲池、少海;踝關節扭傷選足三里、懸鐘等。

三、軟組織損傷者可選取最明顯的壓痛點;較長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損傷時,可取肌肉的起止點;腰椎間盤突出症,可將藥液注入到神經根附近。

四、耳穴根據耳針療法中耳廓探查方法選取有關穴位。

【適應症】

凡是適應于針灸治療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主要包括以下病症:

一、運動系統疾病:痹證(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扭傷等。

二、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癲狂癇證等。

三、消化系統疾病:胃痛(胃下垂、潰湯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腹瀉、痢疾等。

四、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急性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結核等。

五、心血管系統疾病:心悸(心動過速)、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

六、外科、皮膚科疾病:乳癰、腸癰、腹痛(潰瘍病穿孔、腸梗阻、膽石症、膽道感染)、淋證(尿路結石)、風疹、痤瘡、銀屑病等。

七、五官科疾病:咽喉腫痛、目赤腫痛、中耳炎、鼻炎等。

八、婦產科、小兒科疾病:陰挺(子宮脫垂)、難產;小兒肺炎、小兒腹瀉等。

【操作方法】

分氣針和水針(穴位藥液注射)二法。

一、氣針: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針尖上套以消毒棉球,抽入過濾消毒的空氣,以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穴位,達到所需深度。得氣後,將針筒回抽一下,若無回血,可將空氣慢慢注入,一般針刺深度在3cm以內者,可注空氣10ml;針刺深度3~6cm,可注空氣20ml,注完空氣,退出針頭,用干棉球揉按針孔片刻。隔日或三日注射一次。

二、水針:根據所取穴位及用藥劑量選擇合適的注射器與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後緩慢準確刺入穴位或陽性點,上下提插,得氣後,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可將藥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慢性疾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推入;急性病、體質強者,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射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器針頭由深部逐漸提到淺部肌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向几個方向注射藥液。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7~12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5~7天。

針刺的深度應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而定。一般輕壓即痛、病變在淺層的注射宜淺,如三叉神經痛,要在皮內注射形成一皮丘;用力按壓出現疼痛、病變在深層的注射宜深,如腰肌勞損,注射時可適當深刺。

注意事項】

一、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後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後局部可出現酸脹感,4~8小時內患部有輕度不適,有時不適感持續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一天。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局部有紅腫、發熱等應及時處理。

二、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物。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澱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三、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黴素、硫酸鏈黴素、鹽酸普魯卡因等,必須先做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如氯丙嗪等,使用應謹慎。某些中草藥製劑有時也可能有反應,注射時應注意。

四、一般藥液及空氣均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內。這些藥液誤入關節腔,可引起關節紅腫、發熱、疼痛等反應;誤入脊髓腔,有損害脊髓的可能。

五、在主要神經幹通過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時,應注意避開神經幹,以不達到神經幹所在的深度為宜。如針尖觸到神經幹,患者有觸電感,要稍退針,然後再注入藥物,以免損傷神經。

六、軀幹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針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氣胸。

七、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陰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八、行氣針法時,空氣必須過濾消毒。更須注意不可將空氣注入血管,以免引起氣栓等嚴重後果。

上一節 磁鍉針法
穴位埋針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