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灸法 » 灸法簡史 » 現代概況
【內容】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起,灸療法又開始引起醫學界的注意,而且被用於治療脾腫大、骨結核及藥物毒性反應等多種病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關灸法的臨床報道急劇增加,據統計,這一時期,單純用灸或以灸為主治療的病種就達一百餘種之多,而真正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的,則是在近十年。主要表現在以下几個方面。一、灸療防治範圍進一步擴大

灸療防治範圍的擴大,首先是防治病種的迅速增多,載至1990年底,有關文獻載述的灸治各類病症近二百種,較之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總和幾乎增加一倍。遍佈于人體各個系統。其次是,防治的病種已突破灸治傳統病症和一般常見病,已開始用於不少難治性疾病的灸治。以免疫性疾病為例,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異常的的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的甲狀腺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用隔附子灸法,不僅臨床症狀、體征明顯改善,而且能明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和甲狀腺功能;又如硬皮病,屬自身免疫性的結締組織疾患,隔附子餅灸後症狀減輕,微循環障礙及免疫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除此之外,灸療尚被用於抗癌、治療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關節炎、精虫減少症等多種現代醫學為之束手的疑難病症。

二、臨床觀察不斷趨向深入

臨床觀察的日益科學化、客觀化,是近年灸療法進展的又一個特點。對一些主要病症,往往採用大樣本多指標進行研究,以探求其治療規律。艾灸休克在六十年代已有應用,但局限于一般證候變化的觀察,近十年來則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僅觀察到灸治後患者收縮壓、脈壓顯著增加,指尖溫度上升,肛──指溫度下降,外周毛細血管灌流改善等;還在動物實驗上觀察了艾灸關元對失血性休克家犬血流動力學和動脈血氧運輸量的影響,從而獲得較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另如,應用麥粒灸與隔附子餅灸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通過多指標大樣本的反覆研究,揭示出艾灸可有效地調整此類患者免疫系統功能,從而抑制HBV複製,減輕或修復肝細胞病理損害,促進病情改善。在辨證施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預防中風的過程中,通過系統觀察,發現灸治3個月後患者血壓下降并保持相對穩定,全血比粘度改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恢復平衡,從而預防中風的發生。正是經過上述這樣的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不僅肯定了灸療的確切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總結和發現了灸治的臨床規律。

三、灸治方法日益豐富

在灸療法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先輩們已創製了各種各樣的灸治之法。由於多種原因,其中不少灸法已湮沒不彰。近几十年來,在灸治方法的發展上,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繼承發掘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核桃殼灸和葦管灸,前者載于《理瀹駢文》,後者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但古籍中有關記述很少,近人亦未見再有應用。近年來,通過對上述兩法的發掘和改進,發現對眼底疾病及面神經麻痹等,有較好的效果。除了對古代灸法繼承外,還對其他民族的灸法進行驗證和推廣,如流行于廣西壯族民間的藥線灸,應用於多種常見或難治病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則是結合現代科技創製新的灸法,如光灸、冷凍灸、電熱灸、鋁灸等等。另外,在灸療儀方面十餘年來也有較大進展,且大多已成商品應用於臨床。如藥灸器、中頻灸療儀、固定式艾條薰灸器、近紅外灸療儀、遠紅外灸療儀等。

四、機理研究系統開展

近十年來,在灸療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并獲得了比較系統的結果。在灸療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上,已證實,艾灸對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這種調節作用是雙向的。在血液系統方面,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灸後可增加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數量。艾灸對微循環功能、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均有明顯的影響。并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和提高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在對代謝作用的影響方面,動物實驗發現,艾灸對注入大量氫化考的松所致的核酸和蛋白質代謝混亂有改善作用,艾灸還可抑制脂肪變性的進程及調節微量元素的代謝等。

綜上所述,起源於遠古、形成於秦漢、發展于晉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灸療法,在現代獲得極大進展,并已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但從不少研究工作來看,今後尚有很多問題值得更進一步探討,如艾絨在不同灸法中的作用,單純熱刺激是否可代替艾灸,灸量與療效的科學關係,灸量參數的客觀化問題,如此等等,均有待針灸界同仁繼續努力。

上一節 明清時期
適應症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