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種療法 » 經絡導平法
【內容】

一、概況

經絡導平法是依據中醫陰陽理論,以經絡導平治療儀為工具,于穴位輸入較強電流以導通病理組織,使機體恢復平衡的一種治療方法。本法採用電極棉墊按壓于經穴區的皮膚上,不用針刺入皮膚,輸入電能電壓較一般電針高得多,最大輸出電壓可達數千伏,故即使電阻較高,導電量較差的病理組織,也可獲導通。同時,因電極有「正」「負」極之分,電流正負導通,在體內可形成回路。由於應用高電壓強電流,原來經絡穴位導電量差的也可使一定的電流通過,從而發揮治病效應。本法經臨床觀察有較強鎮痛作用,并具有類似針刺補瀉的治療作用。

二、主要刺激區

主要選取經穴,也可選取耳針、頭針穴。一般主穴常選病灶區局部,配穴按傳統方法選取1~2個遠道穴。

三、適應症

目前主要應用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視神經萎縮、青光眼、凍瘡、肩周炎、頸、腰椎病、骨折及軟組織損傷後遺症、排尿功能障礙、尿路結石、慢性闌尾炎、結腸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關節炎、胃竇炎、接觸性皮炎、帶狀疱疹、小兒疳積、各種頑固性神經痛(如血管性頭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先天性腦性癱瘓、小腦型共濟失調、癲癇、面神經炎、小兒麻痹症、乙型腦炎、腦血管意外、外傷性截癱等。

四、器具

經絡導平治療儀由自激多諧振蕩器、單穩態電路、射極跟隨器、功率放大器、輸出調節以及電源六部分組成。技術性能如下:

脈衝頻率:第1檔──2.5赫;第2檔──10赫。

脈衝寬度:從0.7~10毫秒,分三檔連續可調。

第1檔:0.7~1.7毫秒

第2檔:1.7~4毫秒

第3檔:4~10毫秒

脈衝輻度:(單向峰值)

空載加43千歐姆負載

第1檔:300伏280伏

第2檔:600伏500伏

第3檔:1000伏850伏

第4檔:1500伏1250伏

第5檔:2000伏1500伏

電源供給:220伏50赫交流電流。

電力消耗:最大輸出20瓦/時。

五、操作方法

導平療法的目的是要調整機體陰陽失衡狀態而使之恢復平衡,故在治療前首先須瞭解機體陰陽失衡有經絡、臟腑和器官組織,按中醫的辨證治療方法或利用電極棉墊高溫消毒後清水浸濕透,緊壓于經穴上。但需先用「測平辨經診斷儀」測算出的經絡失衡情況,決定選出哪些穴位和採用哪種「導平方法」,哪些經穴置負極,哪些經穴置正極,然後再進行治療。

常用的導科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補瀉導平法。

按針灸學的傳統,實症用瀉法時,將主穴置「負極」,配穴置「正極」(一般都以局部病灶區阿是穴作「主穴」)。虛證用補法時,將主穴置「正極」,配穴置「負極」。

二、左右導平法。

疾病過程中,相應的某些經絡往往會出現左右側導電量相對不平衡的現象,即左右側同名經電阻值差距較大。這種現象往往是經絡臟腑出現病態的依據,如要糾正此兩側經絡不平衡狀態,就採用「左右導平法」。在低電阻側經穴點上增加人為的調控電阻,即調節串連在該電極頭插孔上的電位器,使電阻漸漸增大。人為地調節兩側經穴電阻平衡,如同時用同極性電流并聯有三個或四個經穴點,則須同樣調節到各經穴點都相對平衡為止。如為肢體麻痹病人或較難合作的兒童,亦可觀察各電極頭插孔上氖泡亮度,當調節到各氖泡亮度相同時,基本上也就平衡了。三、優勢導平法。有些病灶區的電阻特高。雖用「瀉」法置以(刺激感較大)「-」極,但在相應配穴(刺激感較小的)「+」極上,病者仍感有重擊感,有時病灶區(「-」極)反而只有輕擊感或甚至沒有感覺,這樣治療效果就會明顯下降,解決這種現象,就要用優勢導平法。即加選配穴,增加「+」極電極頭,一定要使病灶區感覺大于配穴,達到最大耐受量,必要時可加選8~10個配穴,增加「+」極電極頭8~10個,使成為8︰1或10︰1。以「優勢」的多個「+」極配穴來對比病灶區「-」極的單一主穴。這樣就能使病灶主穴區電感應增強,達到有效的刺激量。

其具體操作法如下

一、接通電源、調整電源電壓指示到220伏(如市電穩定,可調整固定)。

二、將輻度旋鈕撥至治療疾病部需要檔(治療頭腦、五官部,撥至「頭面」第1檔開始;治療上肢、肩、背、胸部,撥至「上身」第2檔開始;治療下肢、腰、臀、腹部,撥至「下身」第3檔開始;治療無知覺截癱時,撥至;「截癱」第4檔開始;當第4檔功率不夠時,可撥至「備用」第5檔)。

三、檢查全部旋鈕是否調回至「0」。

四、選定穴位後,將「電極」棉墊固定紮緊在穴位上。

棉墊必須先用清水濕透,一定要固定在尼龍扎帶正中,「電極」金屬片接觸必須良好,不得翻翹。

腹部、肩背部、臀部等厚軟組織區及深凹處必須用砂袋加壓或用「硬板電極」。頭面部、頸部必須用「彈力扎帶」。

電極棉帶必須壓緊。如穴位在硬骨邊緣,扎帶必須向硬骨方向拉緊,如穴四周均為軟組織,棉墊應壓向最酸脹方位。對易移滑不易固定的穴位,須常加檢查,防止電極棉墊移位。

將導線插頭按「極性」需要,分別插入「輸出插孔」中。「極性」決不能搞錯。

全部檢查無誤後,告知患者即將開始通電,讓患者先有思想準備,將輸出指示開關撥向「開」(「定時」旋鈕必須撥向「ON」上)。患者經穴處開始有捶擊感。開始治療時,功率不能開足,以患者當時最大耐受量的2/3左右為宜,以防發生「暈針」事故。

將正、負極各組「分調」旋鈕(包括「微調」)分別調節,以達到各同極間相互平衡。必須開啟氖泡,以驗證各經穴點是否全導電良好,也便於調平。為延長氖泡使用壽命,調平後,先將輸出總調旋鈕適當關小,後將氖泡開關關掉,然後再將總調逐漸開到最大耐受量(當總調開得太小時,調平是困難的)。以後隨患者體內感覺改變須隨時調節,使治療時一直保持盡可能平衡。在調節分調時,先以刺激量最大者調小,如調得太小時,當同極只有二個電極,只能將該分調放大,不許將另一隻分調調小,如同極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電極時,每側必須至少保留一隻分調(包括微調),指紅「△」不可轉動。

調平後,方可開始計時,如使用自動定時,可將「定時」旋鈕撥至所需要的「30」分或「60」分時間上。

大部分患者採用「瀉」法,一定要達到負極感覺大于正極,否則療效明顯下降。當調平後,負極感覺仍小于正極,必須在「正極」按「優勢平衡」增配穴位。在治療進行中,如負極感覺變化減小,得隨時增配;如同極間各極變化出現不平衡,得隨時調節使持續保持平衡。

如將某只分調轉到最小,該電極感覺仍大,首先要排除「不平衡假象」(如:棉墊滑移、插頭鬆脫、接線斷離等,可拔除其餘插頭檢視之)。如該極仍感覺大,可將插頭插至頂端同側上面一排插孔,調節量可增大10倍。如還調不平衡,往往是由於配穴錯誤或電極找穴錯誤、補瀉應用錯誤等,尤其是「+」、「-」插孔極性插反,必須立即糾正。

除初次接受治療者外,對施用「瀉法」的患者,要求在治療5分鐘後,「電量」刺激隨時都保持在最大耐受量範圍,所以在每間隔5分鐘必須旋大總調輸出開關一次,使電量刺激不斷增大,以防止因機體適應而感應減弱。并依次將通入電流的輻度─寬度─總調記錄之。以便下次治療時可以參考。

當總調輸出開到最大後,可依次增大:寬度及輻度旋鈕,但當增大寬度及輻度時,或改變頻率及變換極性時,均須先將總調適當關小後進行,然後再逐漸增大總調,達到最大耐受量。

治療結束時,將用過的棉墊放入專用缸內,洗濯清潔,蒸煮消毒,所用電極片要用酒精棉球揩抹消毒。將導線整理後挂于鉤上,砂袋堆放原處,將導平儀全部旋鈕調回始「0」。

六、注意事項

一、如出現暈針,一般當即停止治療,靜臥片刻,喝些熱開水即可恢復正常。

二、對活動期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不宜用本法,對心臟病患者,心前後區禁通電。

三、對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骨折初期及急性化膿性疾病局部禁止配穴。

四、對眼底出血、視網膜剝離或高度近視,不宜應用本法。

五、對非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無明顯活動性內出血者,局部可選作「主穴」;在損傷急性期局部同組肌肉上不宜選「配穴」,可遠端配穴。

六、對極度虛弱病人,宜採用補法,功率不宜過強。

七、嚴格防止棉墊滑脫,致金屬電極片直接接觸皮膚,引起皮膚電灼傷。

八、對慢性病,一般隔天治療1次,即每週3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以20次為一療程。程間隔1星期。對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性疾病,可每天治療1~2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

九、大凡治療頭面部半小時,治療下肢1小時,治療上肢視病情而定。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