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種療法 » 穴位磁療法
【內容】

一、概況

運用一種具有南北極向的磁性器于在人體的一定穴位(包括反應點、病灶區等)進行適量刺激并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療法稱為穴位磁療法。

對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我們的祖先早有認識,公元前239年,我國已有「磁石招鐵」的記載。漢‧司馬遷所撰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敘述了公元前180年我國醫家就開始用磁石治病。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我國醫學史上首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正式將磁石作為藥物列入書:「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及耳聾」。南北朝‧陶弘景所集《名醫別錄》中,進一步闡述了磁石之藥用功效:「主養腎氣,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瘻,頸核,喉痛,小兒驚癇」。隋‧楊上善之《黃帝內經太素》在詮釋《靈樞‧經脈》篇「重履而步」一語時,提到了磁石的外用效能:「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馳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為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癒,宜漸去之,此為古之療腎要法」。之後,磁石外用療病日漸引起歷代醫家重視。如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則治金瘡出血方即為「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明‧李時珍之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磁石療耳聾作了詳細描述:「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燒存性研一字,新綿裹塞耳內,口含生鐵一塊,覺耳中如風雨即通」。儘管古代有不少關於磁石內服外用療病的記載,但是尚未發現磁石刺激腧穴防治疾患的明確載述。當然,古代的經驗,對現代穴位磁療法的形成與發展起了實際上的奠基作用。穴位磁療法在中國大陸約與起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上海的一些針灸學者,在《本草綱目》磁石治耳聾的啟示下,又了解除到磁場對生物體的影響,將其結合到針刺,把毫針磁化後稱為磁針,用於耳鳴等症,有一定效果。1965年,湖南的醫務工作者,通過磁場理論和經絡學說的結合,在臨床治療中也獲成效。七十年代磁療的應用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由於永磁材料(主要是稀土鈷合金、永磁鐵氧體及鋁鎳鈷磁鋼等)的發展,促進了穴位磁療法的普及。如1970年,內蒙古包頭市試製成功磁珠進行穴位貼敷治病;1973年以後,湖南省首先把稀土合金磁片用於多種病症的磁療;1974年北京的針灸工作者和一些科研工作者合作,將靜磁場變成動磁場,製成了旋轉磁療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治療範圍及提高了某些病症的療效。此後,大陸各地推出多種用於穴位磁療的器械。1978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了首次大陸磁療科研協作會議,會上交流和總結了磁療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成果,并制訂了磁療科研工作規划,有力地促進了穴位磁療法的發展。

八十年代以來,穴位磁療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首先是磁療方法的不斷創製和革新,除了將磁珠或磁片固定于身體的某一穴位或部位的靜磁法以及採用旋磁機刺激穴位的動磁法外,近年來還出現了不少新的方法,一種是將磁與傳統的針具相結合,形成新的針具,發揮磁與針之所長,如與鍉針結合而成磁鍉針,與古代之圓針和近代之梅花針相結合,而形成磁圓梅針,對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療效。另一類方法是,磁與現代針療技術相組合,產生新的治療方法,如與氦-氖激光照射結合,成為光磁法;與電針療法結合而成磁電法等。其次是廣泛應用於臨床,目前已涉及到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和口腔各科近七十種病症。不僅對常見病有效,而且對一些難治病症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面肌抽搐、骨質增生、靜脈曲張、頸椎病等都具有一定效果。除此之外,依據磁療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還應用磁麻醉進行外科手術,至今已開展了十餘種中、小型手術,優良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穴位磁療法的原理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視。海外,磁療應用也有悠久歷史,早在公元前200年,希臘人Galen.C.H曾用磁石作瀉藥。公元1500年瑞士有人用磁場治療脫肛、浮腫和用磁性項圈來磁化血液以及治療其它疾病。1940年前後,日本曾利用各種磁療器材如磁椅、磁床、磁腰帶、磁性胸衣、磁表帶等,治療各種疾病。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磁鐵外敷為傷員減輕疼痛。近年來,日本亦開始生產磁珠、磁片用於穴位貼敷。

從總體上說,穴位磁療法仍屬於一種發展中的穴位刺激療法。目前還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諸如磁性器具的標準化,通用化;適應症的磁穴治療規範化等,尚有大量工作要做。鑒于穴位磁療法亦屬於一種無痛無明顯自覺針感,副作用較小,操作方便的穴位刺激療法,較易受到患者所歡迎,因此,它也是一種十分有前途的療法。

二、主要刺激區

體穴、阿是穴、耳穴等。

三、適應症

穴位磁療法是一種通過磁場對穴位進行刺激而達到防治病症的方法。經臨床驗證,這主要產生止痛、降壓、鎮靜、消腫、消炎以及調整機體功能等多方面作用。原理研究也證明,磁場作用於穴位,可引起機體某些酶的活性增加,改變了機體原有興奮狀態,以促進病變部位的康復。另一工作也證實,腧穴磁療患者,毛細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張,血液循環增快;動物實驗表明可提高痛閾。穴位磁療法的適應症頗廣,近年來經臨床驗證確有效驗者,包括下列病症。

一、內科病症:

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頭痛、神經衰弱、冠心病、急慢性腸炎、慢性支氣管炎、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等。

二、外科病症:

急性扭挫傷、頸椎病、肌纖維組織炎、痔、肛裂、直腸脫垂、腱鞘囊腫、肩關節周圍炎、術後疼痛、乳腺病、靜脈曲張、前列腺炎、尿石病、膽石病、肋軟骨炎等。

三、婦兒科病症:

附件炎、痛經、外陰病、遺尿、小兒腹瀉及小兒支氣管炎等。

四、五官科病症:

外耳道癤腫、神經性耳鳴、鼻炎、牙痛、近視、角膜炎、淚道阻塞等。

四、器具

目前臨床上用的磁療器具分二類,一類為永磁材料製成的磁片、磁珠等;一類則為電動磁療器具。現分述如下。

一、永磁磁療器具

用作永磁磁療器具製作的磁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稀土鈷永磁合金:包括釤鈷、鈰鈷合金,是目前醫用磁性材料中較好的一種,表面磁感應強度可高達2000高斯以上。其中以鈰鈷合金價格較便宜,適合用敷貼用的磁性材料。

(二)永磁鐵氧體:有鋇鐵氧體和鍶鐵氧體二種,前者價格最便宜,鍶鐵氧體稍貴一些,但二者磁性均較弱,表面磁感應在600~1300高斯之間,有的在表面鍍一層鎳,以改善外觀。

其他尚有鋁鎳鈷永磁合金,但易退磁;加工永磁材料如鉑鈷合金等則價格過于昂貴,因此不適宜製作磁療器具。

永磁磁療器具。大致可分三種類型。

(一)單純型:即直接應用該器具進行治療,臨床應用最廣。可分磁片、磁珠等。磁片分大、中、小三種規格,直徑0.3~1.5厘米不等,厚度從1毫米至5毫米;磁珠直徑在1毫米左右。

(二)附加型:即在傳統針具上附加永磁材料,常用的為磁鍉針(有可調和不可調兩種)、磁圓針、磁圓梅針等。其中,磁圓梅針為一針兩用的新型的錘形針具,分針頭和針柄兩部分,針頭呈錘頭形,針頭一端狀如綠豆大圓粒形,內嵌高磁塊,名曰:「磁圓針」;另一頭狀如梅花針頭形,內亦嵌高磁塊,名曰「磁梅花針」,此針具合稱磁圓梅針。

(三)綜合型:即在現代的一些新的穴位刺激方法上再結合以磁療法。比較常見的為光磁法和磁電法。光磁法集激光穴位照射和穴位磁療的雙重作用,該治療儀由激光管、耦合透鏡、光導纖維及永磁探頭構成,激光還通過探頭磁場而發揮光磁雙重效應。磁電法的形式較多,常見的有:在磁片上直接通以脈衝電流進行刺激;磁梅花連接電針儀而成的磁電七星針等。

二、電動磁療器具

臨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電動旋磁機:它是由一隻微型電動機帶動磁體,在選定的穴位上旋轉,以便在人體內產生一個脈動或交變磁場的器械。旋磁機工作時,表面磁場強度約為900~1000高斯。

(二)交流電磁療機:它由電磁鐵通以交流電產生磁場,其磁場強度可以調節,以便於臨床治療的不同需要。由於本儀器在治療中有振動和產熱,故又具有按摩及熱敷的作用。目前,本機的型號和形式有多種。

(三)震動磁療器:又稱按摩磁療器或震動電磁按摩器。它通常由電動按摩器改裝而成,即在按摩器頂端打几個孔,內裝入2~4塊表面磁場強度為3000高斯的永磁體。使用時,當接通電源後,裝入的磁體可一起發生震動,形成脈動磁場。這種磁療器對人體腧穴有磁療和機械按摩兩種作用。

(四)摩擦磁療器:系將特製的能來回摩擦的器具頭上裝上几塊磁片,使磁片接近患者體表進行一定時間的往返摩擦,適于治療各種皮膚病。

五、操作方法

穴位磁療法的操作依據不同的磁療器具而有所不同。其穴位的選擇和一般針灸治療的處方配穴大致類似,但最好能選擇敏感點,對疼痛性病症,則多用局部穴。具體操作,可分靜磁法和動磁法二類。

一、靜磁法

一般系指永磁合金製成的器具行穴位刺激。

(一)直接貼敷法:指將磁片或磁珠直貼敷于腧穴或阿是穴(痛點、病灶區等)進行穴位刺激的一種方法,是臨床穴位磁療法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一種方法。其操作方法為,先以75%之酒精清潔消毒所選穴區,待乾燥後置上磁片或磁珠,上蓋一大于其表面積之膠布予以固定。貼敷較大型號的磁片時,為了避免壓傷或擦破表皮,可在磁片與皮膚間夾一層紗布或薄紙。具體敷貼法又有以下幾種。

1、單塊貼敷法:指將一塊磁片貼壓于穴區或患部的方法。

2、雙塊并貼法:是將兩塊磁片并列在一起的貼敷方法,適用於發病面積較大的部位,操作時可以同名極排列,亦可以異名極排列。若同名極排列,可以使磁力線更深地透入患者體內;但兩塊磁片需保持一定距離;如果異名極排列,磁力線透入患者體內較淺,兩個磁片容易接近。這時體內有兩種磁場進入。

3、雙塊對貼法:是利用南北極對稱的兩塊磁片將病變部位或穴區點在中間的一種貼法。可用於體穴,如內關與外關、陽陵泉與陰陵泉等;亦可用於耳穴。應注意貼敷時要將磁片的極性相反對置。另外要根據對貼的距離選擇不同強度的磁片。

4、多塊并貼法:是指將兩塊以上的磁片排列起來貼敷的一種方法。臨床上適用於較大的體表腫瘤或較大面積的病變。

(二)間接貼敷法:它是指將永磁體磁片縫入衣服、或放入布袋、皮帶、塑料膜內而製成的磁衣、磁帶、磁帽、護膝、護腕等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在穿戴上述物品時,注意使磁片對準穴位或病所。間接敷貼適于下列情況:

1.對膠布過敏或不便粘貼的部位;

2.磁片體積較大,不易用膠布固定;

3.需長期治療之慢性病症。間接敷貼前,應依據症情及取穴部位將磁片的數量和縫製的位置均作精確的估計,以使磁場能有效地作用於人體,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三)磁電法:較方便常用的是將1500高斯以上的磁片二片,固定于所選穴位上為電極片,再將電針儀之輸出導線與磁片相連,通以脈衝電流。電流強度由小逐漸增大,引起輕度刺痛感以病人可耐受為度。波形可用連續波或疏密波。

(四)、耳穴貼磁法:

亦稱耳穴貼敷磁珠法、耳磁法、磁珠法。即用200~500高斯(常用380高斯)之直徑1~3毫米的磁珠置於所選耳穴,外以5×5毫米2或7×7毫米2之方形膠布固定。一般只貼一側耳,可用單貼法亦可用對貼法。貼時注意磁珠間保持一定距離,選穴不宜太多,以免磁場相互干擾。

上述各法,直接敷貼法可每週換貼2次,間接貼敷法,可長期佩帶。磁電法,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治1次。耳穴貼磁法一般3~4天換貼1次。

二、動磁法

動磁法又可分為手動磁法和電動磁法二種。

(一)手動磁法:本法主要用於附加型磁療器具,如磁鍉針、磁圓梅針等。

1、磁鍉針法:治療時以磁鍉針的尖部垂直按壓在選定的穴位上,同時給一定壓力,每個穴位按壓3~5分鐘。可用於耳穴或體穴。按壓的壓力,耳穴約100克,體穴可重一些,以局部有脹、酸等感覺為宜。

2、磁圓梅針法:採用叩擊法。以右手五指緊握針柄,右肘屈曲為90度,依靠腕部活動形成叩擊力量,可循經叩打,亦可叩打穴區或病灶區。磁圓針部分叩擊時宜借助第3、4、5指指力上下彈動錘柄。以重叩、逆經叩打為瀉;輕叩,順經叩打為補。磁梅針部分叩刺同一般皮膚針叩刺法,據症情而施輕、中、重三度刺法。輕叩以皮膚潮紅為宜,中叩使局部微出血,重叩則可出血較多。每日或隔日1次。

(二)電動磁法:本法多使用電動磁療器具。

1、旋磁法:亦稱旋轉法。採用電動旋磁機的機頭,直接對準穴位患區。本機的機頭前面裝有保護罩,故可將機頭直接靠近皮膚,為了使磁片轉動後能有較強的磁場作用,其距離應盡量縮短,以不觸及皮膚為限。四肢腕、肘、踝及手、足掌等組織不太厚的部位,注意應使機頭之南北極向處于相反位置,使磁力線能穿越治療的部位。具體操作時,病人取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一般每個穴位或部位治療5~15分鐘,每次治療時間30分鐘左右。

2、電磁法:採用交流電磁療機治療,因種類不同,方法亦有區別。

(1)低頻交變磁療法:依據刺激穴位所在的體表外形,選用合適的低頻交變磁頭,使磁頭與穴區皮膚密切接觸。由於磁頭面積較大,最好用於病變局部的穴區或阿是穴的治療。磁場強度,應按病變部位及病人一般情況而定,四肢及軀幹遠心端,可用較高磁場強度;老人、小兒、體弱者及近心端,用較低磁場強度。治療時,令病人取舒適體位,暴露須治療的穴區或部位,據體表外形,選相應磁頭。按要求,扭動磁強開關,指向「弱」、「中」或「強」。治療過程中,局部有震動感和溫熱感。每次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

(2)脈動磁療法:囑病人取臥位,暴露治療的穴區部位,并使之處于兩磁頭之間,務使磁力線垂直穿過治療部位。注意使上磁頭降到與皮膚貼近或接觸皮膚的位置。然後轉動電流調節鈕,逐步增加電流強度,直至病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磁場作用。治療時間據症情而定,20分鐘至1小時不等。

3、電磁按摩法:又稱電動磁按摩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暴露穴區部位。將震動磁療器或摩擦磁療器置於其上,進行來回移動或局部震動刺激,每次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

三、磁針法:

磁針法是磁療與傳統的毫針刺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集兩者之長,近年來在臨床上越來越得以推廣。常用的有以几法:

(一)單純磁針法:為較簡便、較原始的方法。又可分二法,一法為將針具先放入強磁場內充分磁化以後,再按常規方法選穴針刺;另一法為用皮內針刺入體穴或耳穴後,在針柄部位貼敷不同磁場強度的的磁片,并用膠布固定,在留針過程中,針具可保持磁化。

(二)電磁熱針法:是一種用特製的電磁熱針儀代替磁片的治法,原理與上面的單純磁針法大致相似。先將普通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後,套上電磁熱針儀之磁頭,用膠布予以固定。與上法比較,它可調節磁場強度,並有溫熱刺激的作用。

(三)電磁針法:用電磁針灸儀治療,目前使用的為DC2──電磁針灸儀。亦為針刺得氣後進行充磁。其優點是:磁針之磁場強度不僅可調節,且磁場劑量集中在針尖處(即穴位得氣處)。

六、注意事項

一、避免副作用:

穴位磁療法雖然比較安全,但也有一定副作用。副作用的發生,與年齡、體質、治療部位、使用磁療器具的種類、磁場強度等有關。其中以磁場強度大小影響較大。一般而言,中強磁片的副作用發生率在2%左右,強磁片的副作用發生率達25%。磁療器具的種類也有一定關係,磁片貼敷易發生副作用;而旋磁法,儘管也使用強磁片,然而因其作用時間短,副作用發生率只佔1%左右。所以,使用貼敷法時,不主張開始使用強磁片,一般應在1000高斯的磁場強度以內。旋磁法副作用少,宜推廣。

穴位磁療法的副作用為:頭暈、噁心、心跳、乏力、嗜睡、失眠、興奮等,個別患者尚可出現白細胞一時減少或血壓下降。局部尚可發生水泡、瘀斑、疼痛或燒灼感等。副作用產生的時間,快可在几分鐘內,慢則在几天以後。副作用的程度一般均較輕微,持續時間也不長,不需特殊處理,可以繼續治療。副作用較明顯者,可以改換磁穴的腧穴、時間、強度或方法。對少數副作用持久不減者,宜暫時中斷本療法。停止治療後,副作用很快會消失,無任何後遺症。釤鈷及鈰鈷合金等永磁器材,均不存在放射性物質。另外,皮膚刺激反應明顯者,可改用間接敷貼或動磁法。

二、重視禁忌症:

穴位磁療法之絕對禁忌症為:骨體臟器存在金屬異物:如體內植有金屬釘、金屬片,特別是眼內、顱內有鐵質異物等。相對禁忌症為:有嚴重的心、肝、肺、腎及血液病患者;體質極度虛弱或急性傳染病、高燒患者,新生兒及孕婦等,均宜慎用。

三、尚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磁片一般較脆硬,不宜用力碰擊或火燒、高溫消毒等,以免碎裂或退磁。患者用過後,沖洗乾淨用酒精浸泡消毒即可。磁片保存時宜乾燥,以免生鏽。電動磁療器具,在操作過程中多易發熱和磨損,應間歇使用,持續時間以15~20分鐘,停5~10分鐘再用。電動磁療器具亦應放置於乾燥通風處。宜經常檢查有否漏電、短路等。

(三)在選擇穴位時,全身取穴可按通用針灸處方,但局部取穴則宜使磁場盡量靠近病變部位。

(四)磁體的選擇:一般而言,軀體穴位或腫痛處,磁強度要大;四肢穴位,磁場強度可小些;頭面及心臟附近部位更要減弱。在治療時先用弱磁場,無副作用後改用強磁場。耳穴多用200~380高斯,體穴以800~2000高斯最常用。3000高斯以上的磁體多在磁療機上使用。

(五)兩磁體相鄰并列貼敷時,以同名極(即南極對南極,北極對北極),防止磁力線短路,以增強療效。

(六)治療時應對病者作有關磁療知識的充分解釋,以取得患者合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