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種療法 » 穴位超聲療法
【內容】

一、概況

又稱超聲針或超聲針灸。是現代超聲技術和傳統的針刺朮結合的一種新的穴位刺激法。

所謂超聲,是指人耳聽不見的聲波。正常人的聽覺可以聽到16~20,000赫茲(HZ)的聲波,低于16赫茲的聲波稱為次聲和亞聲波,超過20,000赫茲的聲波,則稱為超聲波。這都是以人類的聽覺為標準的,系人為規定。超聲波的應用,在世界上仍然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十九世紀末,科學家逐漸知道了超聲波的某些基本性質。直至本世紀初,法國物理學家郎訪(P.Langevin)才開始將超聲波應用於實際,如他于1917~1918年,用超聲技術探測德國潛水艇,并獲得成功。1927年,德國的一些科學家開始致力超聲波的生物學作用的研究,其後一年,即有超聲波用於慢性耳聾的治療試驗,1938年起,德國的醫者,逐漸用超聲治療坐骨神經痛、神經叢炎、肌痛等,并取得效果,1942年,還試用超聲波作腦部探查。1949年召開了第一次國際醫學超聲會議,從此,超聲在醫藥學的各個領域,諸如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診斷和治療、製藥業、微生物學、衛生學及外科、口腔科等,都有應用,并取得飛速發展。從而產生了超聲醫學這一分支學科。穴位超聲療法,是在本世紀七十年代才在海內外興起的。海外的針灸學者用得較早,中國大陸約于1978年前後始有這方面的臨床報道。早期主要用於軟組織損傷、骨關節病、神經系統病症及腸胃病,後來又逐步試用於過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婦科病以及某些傳染病,有一定效果;特別是結合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療效頗佳。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穴位超聲療法在大陸應用尚不夠廣泛,有待于進一步積累經驗,擴大應用範圍,提高臨床效果。

二、特點

一、超聲療法的作用:

超聲波的生物學作用有三種。1、機械作用: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介質質點交替壓縮與伸張,形成了壓力變化,這就是機械作用。它對增強組織滲透,提高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系統及細胞的功能,均有重要意義。2、溫熱作用:超聲波的產熱過程,實際上是機械能在介質中轉變成熱能的能量轉換過程。超聲波的熱作用,可引起血管功能和代謝過程的變化,以及由於發生的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反射,在人體組織產生各種效應。3、化學作用:超聲波的化學作用,雖發于機械作用和溫熱作用,雖然在超聲臨床劑量中,其作用不如前二者明顯,但近年來的實驗研究材料證明,超聲波的生物化學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影響酶的活性,加速細胞新陳代謝、刺激人體成纖維細胞合成等。括以上超聲波的機械作用、溫熱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結果,使局部組織細胞受到微細按摩,使局部組織分層處溫度升高,細胞功能受到刺激,血循環增進,組織軟化,化學反應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蛋白分子和各種酶的功能受到影響,pH值變化,生物活性物質含量改變等,并通過神經、體液途徑而產生治療作用。

二、穴位超聲療法的特點:

穴位超聲療法的最主要特點是無痛、無不適反應。部色病人有溫熱感,極少數患者有微弱的酸脹感。在用於耳穴治療時,少數耳穴反應點可有輕微脹痛感。其次,穴位超聲療法是通過聲能透入穴位來治療的,故只要正確掌握,又具有對組織無損傷、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的特點,易為小兒及懼針患者所接受。

最後,穴位超聲療法還具有操作簡單,容易掌握的優點。因此,它是一種值得研究和推廣的穴位療法。

三、主要刺激區

穴位超聲療法取穴,基本上和針灸學的取穴原則一致,但有其自身的某些特點。

一、腧穴選取方法:

(一)病變局限、痛點固定者,採取局部臨近取穴或阿是穴(痛點)為主,適當加配循經遠道穴。此類病症多為四肢頭面關節病症。如肩關節周圍炎,可取肩髃、肩貞(或肩內陵),或配阿是穴,或加曲池、足三里等。

(二)內臟病證、症情複雜者,以背俞穴為主,加募穴及循經遠道取穴。如有條件者,可先在十二井穴作經絡測定後再取背腧穴。

二、部位選取方法:

(一)病變局限,如瘢痕組織,炎性病灶,即可將超聲聲判斷置於該區治療;

(二)神經系統病症,如坐骨神經痛、臂叢神經痛等,可沿神經幹線路作移動式治療,另如沿脊柱旁交感神經鏈治療,可用於醫治周圍神經與血管疾病;或在節段反射區進行治療,以醫治潰瘍病、支氣管哮喘等。

三、腧穴部位結合法:

一種是不同系統的穴位結合,即如頭針穴區和體針穴位結合;耳穴與體穴結合等;另一種是穴位和部位相結合,如坐骨神經痛,可將循足太陽膀胱經和膽經上的穴位選取與沿坐骨神經通路的移動治療相結合。

四、適應症

目前主要用於下列病症: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過敏性病症、肱骨外上髁炎、肌痛、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腸炎、腸功能紊亂症、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軟組織急性扭挫傷、失眠、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前列腺炎、痛經、過敏性鼻炎等。

五、器具

採用超聲穴位治療儀。超聲穴位治療儀又稱超聲針灸儀,是由超聲儀機身及治療身頭(超聲輻射器)兩部分組成,也就是說是由高頻電振蕩部分及電─聲換能器構成。超聲穴位治療儀機身板面上,裝有電源開關、輸出調節器、輸出強度儀等,有的還裝有計時器。

超聲穴位治療儀的種類頗多,包括空氣冷式、水冷式、連續輸出式(連續超聲)、脈衝輸出式(脈衝超聲)等。其中連續輸出式,為不間斷的連續發射超聲射束,並且強度不變(等輻),這種超聲作用均勻,熱效應明顯。而脈衝輸出式則為超聲射束有規律地間斷髮射。脈衝超聲每個脈衝的持續時間很短,因此其重要特點為可顯著減少超聲輻射在組織中的熱形成,從而能使用較大強度的儀器以發揮較大的機械作用。同時,尚可以進行較精確的小劑量輻射。超聲穴位治療儀頻率有400、500、800、1,000、2,500、3,000千赫茲等多種。有的儀器具有多種頻率,以適應廣泛治療的需要。

超聲穴位治療儀,除了儀器本身外,尚有輔助設備,系為特殊治療需要或便於操作而準備的,如水構、水枕、水袋、水漏斗、聲頭接管、反射器、支架等。另外,為了使超聲作用於機體的效力充分發揮,必須防止聲頭與皮膚之間有空氣層存在,而發生界面反射損耗聲能(1微米厚的空氣層,就幾乎可完全反射掉超聲能)。所以必須在聲頭與皮膚之間使用接觸劑,填充空隙,以利于聲能的穿透。常用的接觸劑有以下幾種。(1)水(對超聲吸收為空氣的1/1,000,但水的粘滯小,不易在體表存留,儘管是良好的接觸劑,但不適于直接接觸法治療時使用);(2)蓖麻油(與軟組織聲阻最接近,但太稠不易清洗);(3)液體石蠟(粘滯性大,但易于清洗);(4)甘油(粘滯性大,適于皮膚上使用);(5)凡士林(粘滯性大,聲阻較大,易于使皮膚表面生熱,但能在體表停留,使用較方便)。

六、操作方法

穴位超聲法多採用直接接觸輻射法,即聲頭與體表直接接觸進行治療。

具體步驟如下:

一、充分瞭解病情及治療目的,按針灸療法的一般要求選穴配方。

二、根據治療需要,病人採取適當體位,以感覺舒適及保證聲頭接觸良好為前提。醫者亦須選好適當的位置和姿勢。

三、患者充分暴露所選的穴區,並在穴區皮膚塗上液體石蠟或甘油等接觸劑,將聲頭緊貼于穴區。

四、按穴位超聲治療儀的使用要求,接通電源,調節輸出,選擇劑量(包括波形,即脈衝波或連續波;頻率;強度等)并進行計時。

五、按治療要求,採取固定式或移動式的操作方法。注意認真觀察變化,正確掌握并隨時調整超聲劑量。

(一)固定法:採用特製的小圓形聲頭(直徑一般在0.5厘米左右),直接固定在所選的穴區。本法在穴位超聲療法中最為常用。其所用超聲劑量較小。缺點是本法易形成駐波,操作不當可造成血細胞流動停滯,血管壁內皮細胞損傷及凝血塊形成等,所以不宜用過大的劑量。

(二)移動法:聲頭在治療部位均勻移動,可以作緩慢直線式往返移動,也可作圓圈式移動。這本來是超聲治療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近年來也已作為穴位超聲療法的治法之一。它主要用於在頭針穴區內往返移動,治療中風偏癱等中樞性疾病。移動速度據症情而定,一般為每秒0.5~2厘米,移動法所用劑量較大,故治療時不可停止移動,并應保持對體表的壓力均勻。

六、治療完畢,依與治療開始時的相反次序關閉各種調節器與開關。

七、將聲頭及病人皮膚上之接觸劑擦拭乾淨。詢問治療反應并作記錄。

七、劑量選擇

超聲劑量是決定生理效應及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確而恰當掌握劑量極為重要。穴位超聲療法的劑量包括強度、時間、療程等因素。

一、超聲劑量的強度

在用於穴位治療時,要求小劑量輻射,其連續輸出一般用0.16~0.48瓦/平方厘米;脈衝輸出一般用0.36~1.28瓦/平方米。固定式治療劑量宜小,移動式治療劑量宜略大。一般而言,超聲劑量過大有破壞作用,過小則難以達到治療效果。故在臨床治療時必須恰當掌握。

二、治療時間

即時間因素,也是超聲劑量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的輻射強度,長時間與短時間的作用各異。一般來說,每一個穴位,固定法治療的時間為1~5分鐘,移動法為5~10分鐘。但大面積移動法治療時(特別是脈衝輻射),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至10~20分鐘。應當指出,不能用增大強度來抵償治療時間的縮短;也不能用延長治療時間來抵償強度的減少。超聲的強度與時間均有一定安全限度,而各種組織的安全限度也不一樣,對超聲敏感的組織器官,若用高強度,雖極短時間也是會引起傷害。

因此,穴位超聲療法在選擇劑量時,要充分考慮到病人體質情況(體質弱者劑量小,體質強者可略大)、病症(局部病灶、瘢痕組織等劑量宜略大;全身性病症劑量宜小)、穴區所在部位(指聲束作用範圍內組織或臟器的深淺及對超聲的敏感性)、輻射頻率及形式(脈衝式或連續式)、聲頭面積的大小、操作方法(如聲頭入射角不同,深部組織接收劑量有很大差別,傾斜入射超聲行程長,使用劑量比垂直輻射要大)、接觸劑的種類、每次用穴的多少(一次用穴量多,每穴治療時間宜短;用穴量少時,可適當延長)以及治療次數等。

三、穴位超聲療法的療程

穴位超聲療法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樣,應根據病情決定。一般病症每一療程為6~8次某些慢性病10~15次,甚或更多次為一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甚或每週治療2次。如個別病例治療2~3次後有病情加重的現象時,可降低超聲的強度并延長治療間隔時間。療程間歇一般1~2周,如須治療三至四療程,第二療程以後間歇時間應更長些。

八、注意事項

一、避免副作用

穴位超聲療法,只要掌握正確應用的方法,很少發生副作用。近年來,在臨床中發現下列情況,宜引起注意。

(一)超聲治療後,可引起血糖下降,一般不需處理。

(二)次數過多或治療時間過長,可致白細胞、紅細胞下降,體重減輕。

(三)劑量掌握不當,尤其是對治療區域有感覺障礙者,可引致組織損傷,故須嚴格控制劑量,特別是強度。

(四)少數患者,特別是神經官能症的病人,在穴位超聲治療後可出現疲乏,或情緒不穩的現象,可給予解釋。

(五)長期從事本工作的醫者,可有手臂疲乏、抽痛及發麻的現象,應注意戴手套防護。

二、重視禁忌症

隨著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術的改進,各種組織器官對超聲的敏感性及治療劑量與安全劑量的確定,使禁忌情況日益減少。穴位超聲療法使用的劑量更小,因此可以說無絕對禁忌症,下面列舉的僅只有相對意義,供治療中作參考而已。

(一)高熱: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慎用。

(二)有出血傾向、消化道大面積潰瘍、嚴重支氣管擴張等病症患者,慎用。

(三)靜脈血栓區周圍的穴位不宜作超聲治療,以免栓子脫落。

(四)孕婦之腹部、幼兒骨骺處不宜用本法。

(五)帶有心臟起搏器者,慎用。

(六)在x線、鐳及同位素治療期間或以後6個月內,慎用本法。

(七)嚴重心臟病患者禁用心區及星狀神經周圍的穴區。

(八)肝、腎、甲狀腺、生殖系統等敏感器官要慎用超聲法,宜選取周圍或遠道穴區,劑量要小。

三、其他注意事項

在穴位超聲治療時,應遵循下列之注意事項:

(一)在穴區塗布接觸劑時一定要均勻,尤其在頭部之頭針穴區更宜如此。治療時聲頭要緊貼皮膚,皮膚與聲頭間不能有氣泡,否則分界面發生全反射而致溫度劇烈升高。

(二)治療時,應先將聲頭接觸治療部位,再打開電源,調節輸出,切忌聲頭空載,否則晶片因過熱而易損壞。

(三)聲頭要注意保護,切忌碰撞而造成損壞。

(四)治療前,應先瞭解所治療的穴區有否感覺障礙,以免一旦儀器出故障時,所指示劑量與實際輸出不符,劑量過大時可引起燙傷。

(五)在治療過程中要時刻詢問患者穴區感覺情況,如病人感覺疼痛時,或有燒灼感時,應即停止治療,找出原因予以糾正。尤其是採用固定法時,即使劑量較小,亦有引起組織過熱的可能,如引起骨膜疼痛,則是臨界強度信號,此時宜進一步減少劑量。

(六)治療時,操作人員宜戴雙層手套作保護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