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種療法 » 穴位冷凍療法
【內容】

一、概況

是通過現代的冷凍技術對經絡穴位進行致冷刺激,從而調整臟腑陰陽,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本療法是現代發展起來的,和傳統的艾灸等溫熱療法在刺激因子上恰好相反,但防治目的一致,有殊途同歸之妙。應用冷凍技術于臨床,可追溯到上世紀末。1899年,魏特(White)首先使用液態空氣治療紅斑狼瘡、上皮瘤、白斑和瘢痕疙瘩等病症。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冷凍療法得以迅速推廣使用。目前較為廣泛地運用於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膚科、外科和婦科等。其優點是可減少手術中出血、減輕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有殺滅病菌,防止術後感染的作用。冷凍後尚可產生免疫作用,抑制(或破壞)癌細胞的生長,及促使轉移病灶的吸收等。另外,冷凍手術對高血壓、心臟病及全身情況較差的病人,往往也能耐受。

穴位冷凍療法,實際上是受到傳統中醫理論的啟示而產生的。按照中醫學法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用灸療法及穴位紅外線照射療法,即是用溫熱之法去治療虛寒性病證;而穴位冷凍療法則適應了寒熱症或陰虛火旺病人清瀉實熱,滋陰降火的需要。二者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穴位冷凍療法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穴位冷療法的階段,也就是用藥物拌冷水或生藥搗爛直接敷貼,如南北朝時宋懍撰著的《荊楚歲時記》就有:「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系指以露水調珠砂塗點小兒額頭以治病。後本逐步發展為冷灸及穴位藥物敷貼法。

第二階段,則是現代的穴位冷凍療法階段。首次將冷凍技術和穴位治療相結合的是北京警察醫院,于1960年,該院用氯乙烷噴射穴位表面,治療頭痛獲效,並稱之為「冷刺療法」,當時并未獲得針灸界及醫學界的重視。1979年,遼寧省瀋陽市的針灸工作者和科技人員一起,經多次試驗,研製成功冷凍針灸治療儀,並於1981年4月通過科研成果鑒定,臨床上用於哮喘、慢性腎炎、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膽囊炎、疔毒、三叉神經痛等均有明顯效果。與此同時,北京鋼鐵研究總院也創製出電子穴位冷療儀,對急性乳腺炎等實熱性病症,效果頗佳。新疆的針灸工作者,用液氮冷凍穴位治療咳喘症,亦取得良好的療效。臨床實踐證實,穴位冷凍療法,操作簡便,取穴少,基本無痛,只要方法正確,又頗為安全,值得推廣。

近年來還通過實驗研究來探索穴位冷凍療法的作用機理。已有的工作表明:穴位冷凍療法可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如使T淋巴細胞增加,且優于普通針刺組;能改善甲皺微循環,旺盛組織間的新陳代謝,有利於活血化瘀;另外,尚對機體的體溫亦有一定調整作用。

當然,穴位冷凍療法,目前尚屬起步階段,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液氮穴位冷凍療法

二、主要刺激區

肺俞、膻中、風門、璇璣等

三、適應症

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

四、操作方法

主要刺激區穴位均取,于每年夏至後一個多月內即「三伏」天進行治療。用軟管式低溫治療機行液氮穴位冷凍。治療槍的頭部是直徑為1厘米的銅製平面冷凍頭。啟動治療機後,冷頭迅速成為冰球,然後接觸穴位并施加壓力,皮膚即出現輕微皺縮,毛孔疊起,此時因血管收縮,皮膚表面呈蒼白色,并輕度凹陷。中心皮溫從33℃-36℃迅速下降10℃左右,每穴冷凍20秒,半小時後,組織自然復溫,血管開始舒張,穴位周圍皮膚呈現紅暈,患者稍感局部刺痛,但能忍受。冷凍術後1~3天為發泡階段,水泡呈半透明晶體狀,大小不等。如不發泡,可進食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催發。少數有碰破流水者,可用消毒紗布覆蓋,保護創面。一般在5天內自行吸收。冷凍術後不宜洗滌,一週後結痂。一般可于20天後再按上法治療1次,每年冷凍2次,為一療程。

應用本法,多次冷凍穴位後,局部皮膚色素易于脫失,但不形成瘢痕,故可重複冷凍,這一點與直接灸造成的瘢痕有明顯區別。

電子穴位冷凍療法

一、主要刺激區

阿是穴、膻中、乳根、腎俞、京骨。

二、適應症

急性乳腺炎,慢性腎炎

三、操作方法

採用電子穴位冷凍儀治療。方法將冷頭柄接觸到腫塊中央皮膚上,冷凍2~3分鐘就需要移動一下,從腫塊中央逐漸向外擴展,反覆冷凍30分鐘為一次。配穴,每個穴位10分鐘。冷凍頭柄的溫度,輕症為零下10~15℃,每日1次即可;重症為零下15~25℃,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