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除痰之劑 » 二陳湯
【內容】

濕痰,局方

【主治】

治一切痰飲為病,欬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1)

  1. 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欬,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也。

【組成】

半夏 薑製二錢  陳皮 去白  茯苓 一錢  甘草 五分
加薑煎(1)

  1. 薑能制半夏之毒,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

【加減】

治痰通用二陳。

  1. 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
  2. 寒痰加半夏、薑汁。
  3. 火痰加石膏、青黛。
  4. 溼痰加蒼朮、白朮。
  5. 燥痰加栝蔞、杏仁。
  6. 食痰加山查、麥芽、神麴。
  7. 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 氣痰加香附、枳殼。
  9. 脅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 四肢痰加竹瀝。

【方義】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溼生,溼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溼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

【方論】

  1. 經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栝蔞。
  2. 吳鶴皋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濕極而兼勝已之化,非真象也。
  3. 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雖俱化痰,而寒溫燥潤各異,脫或誤施,貽害匪淺,用者宜審之,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家受傷,肅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渾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陳,立見危殆,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罷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大凡痰飲變生諸證,當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如頭風眉稜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又如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癒,投以痰劑獲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附方】

  1. 本方加人參白朮,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
  2. 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
  3. 本方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再加生薑,名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並治水氣嘔惡。
  4. 本方加黃芩,名茯苓半夏湯,〔宣明〕治熱痰。
  5. 本方加黃連梔子生薑,名二陳加梔連生薑湯,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去生薑,治嘈雜。
  6. 本方加砂仁枳殼,名砂枳二陳湯,行痰利氣。
  7. 本方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所能除者,〔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衝牆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胸滿,喘欬上氣。
  8. 本方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查、神麴、治食積痰嗽發熱。
  9. 本方加蒼朮、枳殼、片子薑黃、名加味二陳湯,〔仁齋〕治痰攻眼腫,併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10. 本方除甘草,加乾薑薑汁糊丸,名溫中化痰丸,〔寶鑑〕治胸膈寒痰不快。
  11. 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麴糊丸、薑湯下、名三聖丸,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飢,單用陳皮生薑,名橘皮湯,〔金匱〕治乾嘔噦,及手足厥者,單用半夏薑汁,名生薑半夏湯,〔金匱〕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12. 本方半夏醋煮,除陳皮薑汁丸,名消暑丸。〔見暑門〕

上一節 除痰之劑
潤下丸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