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
別名小米、稞子、黏米
科屬禾本科
【品種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種仁,中國北方廣為栽培。

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云:「仲夏端午,烹騖角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故古時包粽子用的是黍米,即粟米,何時改用糯米,待考。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鹹。歸腎、脾、胃經 (陳粟米味苦性寒)。

【功效】

健脾和胃,補虛損,除煩止渴,通利小便。

【主治】

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洩瀉,或傷食腹脹。失眠,或體虛低熱。

  1. 用於脾胃虛弱,消瘦乏力,腹脹,泄瀉,反胃吐食。可單用粟米,或同山藥蓮子、茯芩等研末煮粥食。或用粟米磨粉水泛為丸,每服10克,加鹽煮熟,空腹和汁吞服。兒脾虛泄瀉,消化不良,以粟米,山率共研細為末,煮糊加白糖適量哺餵。
  2. 用於素體虛衰或產後體虛。以粟米,大紅棗煮粥,加紅糖食用。
  3. 用於胃熱消渴口乾。以陳粟米煮飯。
  4. 用於小便不利而有熱者。可配車前子煎湯服。

【文獻別錄】

  1. 《食醫心鏡》中說:「治消渴口乾,粟米炊飯,食之良。」
  2. 《本草綱目》:「粟米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穀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洩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洩腎邪也,降冒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3. 《隨息居飲食譜》:「粟米功用與秈、粳二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粥。外用,研末撤或熬汁塗。

【注意禁忌】

忌與杏仁同食。《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飲食須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現代藥理】

粟米含蛋白質、脂肪、澱粉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1

、維生素B2等。粟米所含營養成份與大米相比,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比大米的含量高,此外尚含煙酸及維生素A。因此對於產婦、小兒尤屬相宜。北方不僅產婦者服粟米粥,嬰兒初生也煮粟米粥,如飴、哺食,有導達腸胃作用。此外,發芽的粟粒,名曰粟芽,含澱粉、維生素B、澱粉、蛋白質等,有良好的幫助消化作用。可曬乾或烘乾 (溫度不超過60度) 後研末服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