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
【品種來源】

為長臂蝦科動物青蝦等多種淡水蝦的全體或肉。大陸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歸經】

甘,溫。

  1. 《食療本草》:平。
  2. 《綱目》:甘,溫,有小毒。
  3. 《醫林纂要》:甘鹹,溫。
入肝,腎經。
  1. 《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2. 《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功效】

補腎壯陽,通乳,托毒。

【主治】

治陽痿,乳汁不下,丹毒,癰疽,臁瘡。

【文獻別錄】

  1. 孟詵:小兒患赤白游腫,搗碎敷之。
  2. 《本草拾遺》:主五野雞病。
  3. 《綱目》:作羹,治鱉瘕,托痘瘡,下乳汁,法制壯陽道,煮汁吐風痰,搗膏敷蟲疽。
  4. 《食物宜忌》:治疣去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或焙乾研末撒。

【注意禁忌】

《食療本草》:動風,發瘡疥。

【選方】

  1. 補腎興陽:蝦米一斤,蛤蚧二枚,茴香、蜀椒各四兩,並以青鹽化酒炙炒,以木香粗末一兩,和勻,乘熱收新瓶中密封,每服一匙,空心鹽酒嚼下。(《綱目》)
  2. 宣吐風痰:連殼蝦半斤,入蔥、姜、醬煮汁,先吃蝦後吃汁,緊束肚腹,以翎探引取吐。(《綱目》)
  3. 治無乳及乳病:鮮蝦米一斤,取淨肉搗爛,黃酒熱服,少時乳至,再用豬蹄湯飲之,一日幾次,其乳如泉。(《綱目拾遺》蝦米酒)
  4. 治癰疽腫毒:蝦,新瓦上焙乾研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5. 治血風臁瘡:生蝦、黃丹,搗和貼之,日一換。(《瀕湖集簡方》)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