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草部 » 知母
【內容】

(瀉火、補水、潤燥、滑腸)

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瀉火(1),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氣分(2)。消痰定嗽,止渴安胎(3)

治傷寒煩熱,蓐勞(4)骨蒸(5),燥渴虛煩,久瘧下痢(6),利二便,消浮腫(7)

然苦寒傷胃而骨腸,多服令人瀉(8)

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忌鐵。

【註】

  1. 瀉胃熱、膀胱邪熱,腎命相火。
  2. 黃柏入二經血分,故二藥必相須而行。
  3. 莫非清火之用。
  4. 產勞。
  5. 退有汗之骨蒸。
  6. 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熱也;退骨蒸者,瀉腎火也。
  7. 小便利則腫消。東垣曰:熱在上焦氣分,結祕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滲濕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熱在下燋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無陰則陽無以化,宜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滋腎與膀胱之陰,而陽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熱,宜瀉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熱不能生水,則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瀉膀胱,黃柏、知母之類;清肺,車前、茯苓之類;燥脾,二朮之類。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獨便秘也。
  8. 李士材曰:苦寒肅殺,非長養萬物者也。世以其滋陰,施之虛損之人,則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為戒。

上一節 苦參
龍膽草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