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草部 » 香附
【內容】

(一名莎草根,宣調氣、解鬱)

性平,氣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主一切氣(1)。利三焦,解六鬱(2),止諸痛(3)

治多恐多憂,痰飲痞滿,胸腫腹脹,飲食積聚,霍亂吐瀉,腎氣腳氣,癰疽瘍傷(4),吐血便血,崩中帶下,月候不調(5),胎產百病。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6)

去毛用,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旁徹腰膝。童便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7)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8)薑汁炒,則化痰飲。炒黑又能止血,忌鐵(9)

【註】

  1. 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此七情之氣也。以香附為君,隨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素問》中仍有「寒則氣收,熱則氣泄,名九氣。
  2. 痰鬱、火鬱、氣鬱、血鬱、溼鬱、食鬱。
  3. 通則不痛。
  4. 血凝氣滯所致。香附一味,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鬱怒得者。如瘡初作,以此代茶,潰後亦宜服之。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行氣通血,最忌臭穢不潔觸之。故古人治瘍,多用五香連翹飲。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禱張王夢授以方:薑汁製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
  5. 氣為血配,血因氣行。經成塊者,氣之凝:將行而痛,氣之滯;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也。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此正陽生陰長之義。
  6. 行中有補。丹溪曰天行健,運不息,所以生氣無窮,即此理耳。時珍曰凡人病則氣滯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
  7. 或蜜水炒。
  8. 且歛其散。
  9. 時珍曰得參、朮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沈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鬱,得梔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稜、莪蒁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仙藥也。大抵婦人多鬱,氣行則鬱解,故服之尤效,非宜於婦人,不宜於男子也。李士材曰乃治標之劑,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傷氣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上一節 草豆蔻
木香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