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hearing
bubble_chart 內容

【概念】

盜汗,又稱"寢汗"。是指入睡時汗出,醒來即止而言。《傷寒明理論》:"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稱"寢汗",後來在《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方稱"盜汗"。從此,在各種醫籍中多稱盜汗。《景岳全書.汗證》說:"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盜汗者…,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

【常見證候】

  1. 心血不足盜汗:盜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虛。
  2. 陰虛內熱盜汗:盜汗頻作,午後潮熱,兩顴發紅,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滑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3. 脾虛濕阻盜汗:盜汗常作,頭痛如裹,肢體困倦,納呆口膩,舌苔薄白膩,舌質淡,脈濡緩。
  4. 邪阻半表半裡盜汗:盜汗,病程較短,寒熱往來,兩脇滿悶,口苦,欲嘔,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弦數。
【鑒別分析】
  1. 心血不足盜汗與陰虛內熱盜汗:兩者皆屬虛證,但後者虛熱之象明顯。心血不足盜汗,由於勞傷血虧,心血過耗,汗為心液,心血不足,則心氣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盜汗常作,心悸少寐;氣血不足則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脈虛亦為血虛之徵。治宜補血養心斂汗,方選歸脾湯加龍骨、牡蠣、五味子。陰虛內熱盜汗,由於亡血失精,或肺癆久咳,導致陰血虧損,陰虛生內熱,虛火盛而陰液不能歛藏則盜汗頻作,午後潮熱,兩顴發紅,五心煩熱;陰血不足,則女子月經不調;陰虛相火妄動則男子夢遺滑精;陰精衰少,則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治宜滋陰降火斂汗,方選當歸六黃湯加糯稻根、浮小麥。
  2. 脾虛濕阻盜汗與邪阻半表半裡盜汗:同屬實證。脾虛濕阻盜汗,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飢飽失時,損傷脾胃,脾虛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阻遏氣機,升降失常而致盜汗常作,兼有頭痛如裹,肢體困倦,納呆口膩,舌苔薄白膩,舌淡,脈濡緩等症。治宜化濕和中,宣通氣機,方選藿朴夏苓湯去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加糯稻桹、蒼朮、陳皮。邪阻半表半裡盜汗,多見熱性病的初中期階段。多由外邪侵襲,表邪失於疏解,循傳少陽,阻於半表半裡,欲達不出,正邪交爭,逼津於外,故見目合則汗,兼有寒熱往來,兩脇滿悶,口苦,欲吐,舌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治宜和解少陽,方選小柴胡湯去黨參、大棗,加黃連、碧桃乾。
盜汗一症的辨證,正如《景岳全書.汗證》中說:"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盜汗必屬陰虛也"。因此,在臨床上,要辨明盜汗的內傷雜病與外感時病的不同性質。前者多屬虛證,後者多屬實證,但以虛證為多見,也有虛實夾雜、氣陰兩虛之證。應注意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文獻別錄】

  1. 《素問.藏氣法時論》:"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2.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水太過,甚則寢汗出,憎風。"
  3.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侯》:"盜汗者‥…‥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瘠,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
  4. 《嚴氏濟生方.自汗論治》:"睡著而而汗自出,亦由心虛所致。"
  5. 《醫學正傳.汗證》:"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盜汗宜補陰降火"。
  6. 《類證治裁.汗症》:"盜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陰陽偏勝,虛損心陽。"
  7. 《張氏醫通.雜門》:"包絡之火鬱發也,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則盜汗出。"

上一節 自汗
絕汗 下一節

English version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