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內容 【概念】
健忘是記憶力衰退的一種表現,對往事容易忘記;嚴重者,言談不知首尾,事過轉瞬即忘。
《內經》、《傷寒論》稱之為"善忘",但《素問.調經論》、《靈樞.本神》中有"喜忘"之名。《諸病源候論》稱"多忘",後世醫家習稱為"健忘",亦有謂"好忘"、"易忘"者。
本症與智能低下所致的易忘不同,後者是生性遲鈍,天資不足,自幼低能,甚則為"白痴"。至於年老體衰而健忘,多係生理現象,與疾病所致之健忘不同,不屬本症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 腎精虧虛健忘:恍惚健忘,精神呆滯,毛髮早白,枯脆易脫,齒浮動搖,骨軟痿弱,步履艱難,舌淡苔白,脈虛。
- 心腎不交健忘:常常善忘,虛煩不眠,心悸怔忡,頭暈耳鳴,腰痠腿軟,多夢遺精,潮熱盜汗,夜間尿多,舌紅苔少,脈細數。
- 心脾兩虛健忘:面色㿠白,健忘怔忡,多夢少寐,氣短神怯,食少倦怠,腹脹便溏,婦女月經不調,苔白質淡,脈細弱。
- 痰濁擾心健忘:健忘嗜臥,神志恍惚,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胸悶不舒,喉中痰鳴,漉漉有聲,苔白膩,脈弦滑。
- 瘀血攻心健忘:突然健忘,舌強語蹇,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腹滿而痛,疼痛拒按,面唇爪甲青紫,小便清長,大便色黑,脈結代。
【鑒別分析】
- 腎精虧虛健忘:腎主藏精,主骨生髓,通於腦。腎精不足,腦海空虛,見症以健忘及精神呆滯、齒搖髮脫、鬚髮早白,骨軟痿弱為主要表現。治宜填精補髓,方用河車大造丸。
- 心腎不交健忘:本證極為常見,《張氏醫通》說:"健忘者,俱責之於心腎不交。"其發病,多因遺精、滑泄、久病、房勞不節、傷及腎陰、腎陰虧耗,不能上承於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或情志太過,氣鬱化火,以及邪熱熾甚,心火內熾,下劫腎陰,腎虛志傷則健忘。辨證時當區分以下兩種情況:1心腎陰虛,心陽獨亢(以心腎陰虛為主,兼見心陽偏亢:健忘失眠,心悸心煩,腰膝痠軟,盜汗遺精,舌紅無苔,脈細數)。2心火熾盛,下劫腎陰(上熱下虛,火熾水虧,故見心煩口渴,口舌糜爛,面赤,腰痠腿軟,小便黃,大便乾)。治則皆以交通心腎為法,但具體運用中又有區別,心腎陰虛,治在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偏於心者,可用補心丹;偏於腎者,投以六味地黃丸。火熾水虧,治宜清心瀉火,滋補腎陰,可用黃連阿膠湯。
- 心脾兩虛健忘與心腎不交健忘:心藏神,脾主思,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虛無以化生精微,血虛難復,心無所主;心血虛少,脾失充養;心火不足,則不能溫脾以運化;從而形成心脾兩虛。心脾氣血不足,神不守舍,則常常善忘。《濟生方》:"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清,神宮不職,使之健忘。"本證除有心之氣血虛的表現外,兼有失健運的症狀(食納減少,脘腹脹滿,大便溏瀉,倦怠無力)。而心腎不交健忘,是以心腎陰虛,心陽獨亢為主,必有腎虛之象(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遺精,滑泄等),且陰虛內熱症狀明顯。心脾兩虛健忘之舌淡苔白,脈細弱,與心腎不交之舌紅苔少脈細數亦顯然不同。心脾兩虛健忘,治在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
- 痰濁擾心健忘與瘀血攻心健忘:同屬實證,但病因病機不同。痰濁擾心健忘,每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脾不健運,水濕不化,瘀濁內生,痰氣上逆,擾亂神明,則時有健忘。《丹溪心法》:"健忘由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此症多由思憂過度,損其心包,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瘀血攻心健忘,則多由瘀血停留,脈絡阻滯,氣血不行,心神失養,或瘀阻壅遏,神識受擾,使之健忘。辨證要點:痰濁擾心健忘,乃一時之病,並有痰濁上擾(頭暈目眩,如坐舟車),氣機阻滯(胸悶不舒、嘔惡),痰涎壅塞(咳吐痰涎,喉中痰鳴),甚至痰迷心竅(語無倫次,哭笑無常)之表現。瘀血攻心健忘,往往突然而得,持久難癒,且伴有瘀血的其它見症:有形腫塊,疼痛,出血,但欲漱水而不欲咽,糞便雖然乾硬,大便反而容易,其色紫黑。《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舌診脈象亦各不相同,前者苔膩,脈弦滑;後者舌質紫暗,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痰濁擾心健忘,治宜化痰寧心,方用導痰湯,或茯苓湯。瘀血攻心健忘,治宜活血化瘀,攻逐蓄血,方用血府逐瘀湯或抵當湯。至於痰留日久,鬱而化熱,或情志激擾,五志化火,痰火互結,傷亂神明,而致健忘者,必有痰火的症狀,諸如健忘煩躁,眩暈頭痛,面赤咽乾,胸悶氣急,咳吐黃痰,苔黃膩,脈滑數,可資鑒別。治當清化熱痰,方用黃連溫膽湯。
總之,健忘一症與心、脾、腎之關係比較密切。因心藏神,主神明,腎藏精,通於腦,脾主意與思,故心脾氣血不足,腎精虧虛,以及心腎不交等證俱可導致健忘,治以養心安神,補益脾腎為主。
【文獻別錄】
- 《素問.四時剌逆從論》:"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 《諸病源候論》.多忘侯》:"若風邪乘於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並隔,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
- 《千金要方.心臟》:"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為土克水,陽擊陰,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
- 《證治準繩.雜病》:"心之昏者,精神既短,則目前不待於傷心,而不能追憶其事矣。…設稟質清濁混者,則不耐於事物之擾,擾則失其靈而健忘也。"
- 《類證治裁.健忘》:"健忘者,陡然忘之,盡力思素不來也。夫人之神宅於心,心之精依於腎,而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性所憑也。正希金先生常曰,凡人外有所見,必留其影於腦。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