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科症狀 » 頭項症狀 » 面色萎黃
hearing
bubble_chart 內容

【概念】

患者面部顏色比常人黃而無華者,稱為面色萎黃。面色萎黃一般多主虛證和濕證。《素問.五臟生成》篇:"色味當五臟:…黃為脾甘。"《靈樞.五色》篇:"以五色命臟:…黃為脾。"《證治準繩.察色要略》:"黃色屬土,主濕,乃足太陰脾經之色。"臨床上面色萎黃應與"發黃"相區分,後者是指全身皮膚(面、目、身)及小便發黃,屬黃疸;本症僅是面部萎黃無澤,與黃疸不同。

【常見證候】

  1. 脾胃氣虛面色萎黃: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納後腹脹,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
  2. 脾虛濕阻面色萎黃:為面色萎黃,面浮肢腫,四肢困重,食少腹脹,倦怠乏力,語聲多重濁,尿少便溏,舌質淡體胖,或有齒痕,苔滑膩,脈緩無力。
  3. 營血不足面色萎黃:面色萎黃,唇舌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肢體麻木,婦女經來量少,衍期甚或閉經,短氣聲低,脈細無力。
【鑒別分析】
  1. 脾胃氣虛與脾虛濕阻面色萎黃:前者係脾胃氣虛,運化失司,氣血化生不足,肌膚失養所致。後者由於脾虛,水濕停滯所致。二證均現面色萎黃,食少腹脹,乏力便溏等脾胃虛的表現,但脾虛濕阻面色萎黃兼有水濕阻滯,故以面浮肢腫,四肢困重,小便短少為特點。前者則無此症狀。脾腎氣虛面色萎黃治宜益氣健脾,方選四君子湯加味。脾虛濕阻面色萎黃治宜健脾利濕,方選藿朴夏苓湯或胃苓湯化裁。
  2. 營血不足面色萎黃:本證常由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七情過傷,營血暗耗所引起,所以其面色萎黃伴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肢體麻木,月經量少,脈細無力等血虛肌膚失養之症狀,較易鑒別。治宜益氣養血,方選補血湯合四物湯,或人參養榮湯加減。
黃為脾土之色,面色萎黃是脾虛失運,化源不足,或久病血虛失養的徵象。面色萎黃之診斷還應注意色澤,如黃而枯燥無光澤者為胃氣敗傷,如《素問.五臟生成》篇:"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素問.脈要精微論》:"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文獻別錄】

  1. 《證治準繩.察色要略》:"若準頭、年壽、印堂有黃氣明潤者,病退而有喜兆也。若枯燥而夭者死。凡病欲癒目眥黃也."
  2. 《醫門法律.望色論》:"蓋氣黃為中土之色,病人面目顯黃色,而不受他色所侵則吉.面目無黃色,而惟受他色所侵則凶。"

上一節 面色黧黑
面部疼痛 下一節

English version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