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科症狀 » 頭項症狀 » 牙齦腐爛
hearing
bubble_chart 內容

【概念】

牙齦腐爛,是指牙床周圍的組織(包括上齦、下齦)破潰糜爛疼痛而言。

本症在《諸病源候論》中稱之為"齒漏",其後歷代醫書統稱"牙疳"。牙疳又分"走馬牙疳"、"風熱牙疳"、"青腿牙疳"等。

【常見證候】

  1. 風熱牙疳:初起牙齦紅腫疼痛,發熱較速,甚或寒熱交作,二、三日間即見一處,或多處齦緣糜爛,容易損傷出血,疼痛,妨礙飲食,時流粘稠睡液,頜下有硬塊按之疼痛,間有惡心嘔吐,便秘,舌質紅,舌苔薄黃,脈象浮數。
  2. 青腿牙疳:表現為牙齦腫脹,潰爛出膿血,甚者可穿腮破唇,同時兩腿疼痛,發生腫塊,形如雲片,色似青黑茄子,大小不一,肌肉頑硬,行動不便。若寒濕重者,可兼見身體疼痛,無汗,四肢浮腫,屄少而清等症狀。若毐火盛者,可兼見口苫、口乾、口臭,舌質紅,舌苔黃而乾,脈象滑數。
  3. 走馬牙疳:初起時,牙齦邊緣或頰部硬結發紅,一、二日間即腐爛,呈灰白色,隨即變成黑色,流出紫色血水,氣味臭惡,腐爛部不痛不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數。青火盛者,黑腐蔓延,不數日間,鼻及鼻翼兩旁或腮和口唇周圍出現青褐色,這是裡面腐爛已深的證侯。嚴重者唇爛齒落,腮穿顎破,鼻粱塌降腐爛嚴重時,兼有惡寒發熱,飲食不進,泄瀉氣喘,神昏等全身症狀。若黑腐易去,內見紅肉而流鮮血,身熱漸退,雖齒落腮穿見骨,仍有挽救希望;若正氣大虛而邪毒過盛,常易導致死亡。
【鑒別分析】

風熱牙疳:是由平素胃腑積熱,復外感風熱之邪而發,邪毒侵襲牙齦,傷及肌瞙所致。青腿牙疳,與地區、生活、飲食有關,係由時常坐臥寒冷濕地,寒濕之氣滯於經脈,加以少食新鮮蔬菜、水果,過食牛羊肥膩腥膻,鬱滯胃腸而為火熱,上炎口腔,因而發為本病。走馬牙疳,多由麻疹、痘疹、痧毒、傷寒、瘧、痢疾等病餘毒未清,內熱熾盛,傷及牙齦引起,係一種嚴重的疾病。風熱牙疳與走馬牙疳辨證主要區別點是:風熱牙疳,發熱快,疼痛劇烈,牙齦雖亦腐爛,但不致於腮頰腐爛,一般鄀能在半個月左右漸次痊癒,僅有少數經久不癒,以致千齦宣露,時流膿水。而走馬牙疳,多見於小兒,因其發病迅速,故名為"走馬",是一種危險的口腔疾病。發病後,很快即牙齦腐爛,不數日即可腮穿唇爛,顎破齒落,腐爛部不痛不癢,嚴重時,尚兼寒熱,預後不良。至於青腿牙疳,除牙齦腐爛外,尚兼有兩腿疼痛,且有腫塊,形如雲片,狀似青茄,肌肉頑硬,行走不便之症,其發病亦較緩慢。辨證時,與風熱牙疳、走馬牙疳容易區別。風熱牙疳,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法,常用清胃湯;日久不已,可加人參、玄參;兼濕重者,加茵陳、生苡仁、車前子;外用人中白散擦牙齦患處,擦藥前,先漱洗乾凈。走馬牙疳,治以解毒清熱法,常用解毒消疳湯內服;正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脾虛者,加服人參茯苓粥;熱久津傷者,可服甘露飲,外擦以人中白散於患處。青腿牙疳,治以祛寒行濕,清火解毒法,常以活絡流氣飲加蒲公英、馬齒莧;寒濕重,腿腫甚者,加肉桂;毒火熾盛,灼傷津液者,兼服五汁飲,外可用冰硼散或朱黃散擦牙齦腐爛處。

【文獻別錄】
  1.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牙疳一病,殺人最速,雖有專科,然皆末燒累攻之法。累攻者,今日攻之,明日又攻之,以腫硬消,黑色變,臭氣止為度。若不能食,或隔一日,或隔二、三口攻之,攻之後漸能食,不必戒口,任其所食。雖大便溏,仍量其輕重攻之,自見其神。若竟不思食,難任攻下,則死證也。攻藥用蕪荑消疳湯,即雄黃、蕪荑、生大黃、蘆薈、川黃連、胡黃連、黃芩也。"

上一節 囓齒
牙齦出血 下一節

English version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