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素問 » 氣厥論
【內容】

黃帝問曰: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1)。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2),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3)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4)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1. 張景岳:「鬲上焦煩,飲水多而善消也。」
  2. 「虙」同「伏」。「虙瘕」即沉伏於腹中的積塊。
  3. 丹波元簡:「吳良,腦受其熱,故令頞中辛辣,鼻液如淵之流,無止息也。」
  4. 「衊」,污血。「衄衊」即鼻出血。

上一節 刺瘧
欬論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