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下品 » 附子
【內容】

【性味】

辛、溫,有大毒。

【功效】

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刀削去皮臍,每個剖作四塊,用滾水微溫泡三日,一日一換,去鹽味,晒半燥,剖十六塊,於銅器炒熟用之,近世以便煮之,非法也。)

【集注】

陳修園曰:

  • 《素問》謂以毒藥攻邪是回生妙手,後人立補養等法是模稜巧術,究竟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也。
  • 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 《本經》云: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於上焦也;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步行,是寒邪著於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於中也。
  • 考《大觀本》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意也。
  • 又曰:附子主寒濕,諸家俱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則化而不可知之謂神。且夫人所以生者,陽也,亡陽則死。亡字分二字,一無方切,音忘,逃也,即《春秋傳》出亡之義也;一微夫切,音無,無也,《論語》亡而為有,孟子問有餘曰亡矣之義也。
  • 誤藥大汗不止為亡陽,如唐之辛蜀,仲景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為亡陽,如周之守府,仲景用通脈四逆湯、薑附湯以救之;且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於少陰而熱已。少陰之神機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補虛,合苦淡之苓、芍而溫固,元妙不能盡述。按其立法,與《本經》之說不同,豈仲景之創見歟?
  • 然《本經》謂『氣味辛溫有大毒』七字,仲景即於此悟出附子大功用。溫得東方風木之氣,而溫之至則為熱,《內經》所謂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則反潤,《內經》所謂辛以潤之是也。凡物性之偏處則毒,偏而至於無可加處則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溫為至極,辛為至極也。
  • 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
    • 雜於苓、芍、甘草中,雜於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補虛法也;
    • 佐以薑、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法也。
    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
    • 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辛燥以袪除風濕也;
    • 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辛潤以溫補水藏也;
    • 若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加入尿豬膽汁,則取西方秋收之氣,保復元陽,則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後世虞天民、張景岳,亦極贊其功;然不能從《本經》中細繹其義,以闡發經方之妙,徒逞臆說以極贊之,反為蛇足矣。

上一節 石膏
半夏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