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內容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註】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者,乃因熱勢甚速,消灼腎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證而急下之,是下其熱,以救將絕之水,緩則腎水乾竭,陽必無依,躁冒自焚而死也。
- 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陰證也,睛不和者,陽證也。
- 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腎水為胃陽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則火上燻於目,而眸子朦朧,為之不了了也,此熱結神昏之漸,危惡之候也。
- 雖外無陽證,惟身微熱,內無滿痛,只大便難,亦為熱實,故曰:此為實也。
- 急以大承氣湯下之,瀉陽救陰,以全未竭之水可也。
- 睛不和者,謂睛不活動也。
【集註】
- 方有執曰:「了了,猶瞭瞭也。素問曰:『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靈樞曰:『足陽明之正,上循咽出於口,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又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繫兩目中央,諸脈皆屬於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宜急下也。」
- 喻昌曰:「少陰有急下三法以救腎水:一本經水竭,一木邪湧水,一土邪凌水。陽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於外,一腹滿津結於內,一目睛不慧,津枯於中。合兩經下法以觀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壼,腹飲上池矣。」
- 張錫駒曰:「陽火亢極,陰水欲枯,故使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極之陽火,而救垂絕之陰水也。」
- 魏荔彤曰:「陽明燥屎應下,胃實應下,俱詳考其脈證矣。乃有表裡無他證,獨於陽明胃脈所發見端倪處,體認其證,如傷寒六、七日,太陽已罷,陽明已成,其目昏暗朦昧,若隔雲霧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證名為睛不和也。陽明熱盛,循絡而發其昏朦之像,以致睛失其光,此內熱盛而為實,其機已兆,兼以大便硬而難,身有微熱者,則胃實已真,故曰: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