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靈樞 » 經脈 » 絡脈
【內容】

(1)經脈十二者(2),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3),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4),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5),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6)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7)?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8),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9),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10)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11),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12),少氣,甚者寫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13),悶則急坐之也。
  1. 《太素》此處有「黃帝曰」。
  2. 《太素》「十二」之後有「經脈」。《甲乙經》作「十二經脈」。
  3. 《甲乙經》「太陰」下有「脈」。《太素》「外踝」作「內踝」。
  4. 《甲乙經》「少陽」作「少陰」。《太素》「大絡」下有「也」。
  5. 《甲乙經》「故」作「則」。
  6. 《太素》「之動」作「之病」。
  7. 《太素》「也」作「耶」。
  8. 正統刊本《甲乙經》無「見」。
  9. 《甲乙經》「無」後有「血」。
  10. 《太素》「魚際絡赤」作「魚絡亦赤」,「其暴黑者」作「魚黑者」,「寒熱」下無「氣」,「青短」作「青而小短」。《甲乙經》「胃中寒」作「胃中有寒則」,「手魚」下有「際」,「魚際」作「則魚際之」,「青短」作「青而小短」,正統刊本無「有赤」。
  11. 《甲乙經》無「一」,「而止」作「乃止」。
  12. 正統刊本《甲乙經》無「而」。
  13. 《太素》「得」作「能」,《甲乙經》同。

上一節 經脈氣絕
手太陰之別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