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解表類 » 防風 (《本經》)
【內容】

防風為繖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及遼寧等地。原植物喜生於平原、丘陵、多礫的山坡上。喜涼爽氣候,耐旱、耐寒,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痙、止瀉止血。臨床用名有防風、炒防風、防風炭。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週身,骨節痺,煩滿。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主治肋痛、肋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藥性論》: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頭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虛,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開寶本草》:味甘、辛,溫,無毒。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本草衍義》: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朮窮。嗣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藥類法象》:純陽,性溫,味甘辛。

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藥性賦》:味甘、辛,氣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以氣味能瀉肺,以體用通療諸風。

《湯液本草》: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之行經藥。太陽經本經藥。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週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游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製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雖與黃耆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本草衍義補遺》:防風、黃耆,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緩不及事,令投以二物,湯氣熏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本草發揮》:潔古云: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又為去濕藥之使,風能勝濕故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訣》云:味甘,純陽,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云: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

《本草經疏》:防風稟天地之陽氣以生,故味甘溫。《別錄》兼辛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入手陽明,足少陰、厥陰。風藥也。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週身骨節疼痺,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於風內痙。其云主目無所見者,因中風邪,故不見也。煩滿者,亦風邪客於胸中,故煩滿也。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痺,祛風燥濕故主痺也。發散之藥,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濕去耳。

《本草蒙筌》: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殺烏頭大毒,惡藜蘞芫薑。藜蘆、白、芫花、乾薑。係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職居卒伍卑賤之流,聽命即行,隨引竟至。盡治一身之痛,而為風藥中之潤劑也。治風通用,散濕亦宜。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疾。收滯氣面頰,尤瀉肺實有餘;驅眩暈頭顱,更開目盲無見,故云除上焦風邪要藥。倘或誤服,反瀉人上焦元氣,為害豈淺淺哉!

《本草乘雅》:四大中風力最勝,執持世界,罅無不入。設人身腠理疏泄,則生氣有所不衛,風斯入焉。故欲防禦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氣勿克也。防風黃中通理,鼓水穀之精,以防賊風之來,命名者以此。身本四大合成,以動搖為風,則凡身中宜動處不動,即是風大不及,宜動處太動,即是風大太過。防風甘溫辛發,中通濡潤,勻而平之。無過不及,此防風功用。衛我用我,勻氣以芳。

動搖飄拉,風木之本性也。土失留礙,致風木變眚,亦有風木變眚,致土失留礙者。如風在頭則掉眩,在目則瞀盲,在骨節則疼煩。而疼煩、瞀盲、掉眩,正風木動搖飄拉之性耳。風行週身,亦善行數變之用也。臭味甘芳,黃中通理,敦九土之精,以防八風之侮。彼以巽入,我以艮止,在土轉而為吐生,在木不得不轉為戴土而出矣。

功能敦土德用,以防風木之相乘,設風木已乘土大,寧不戴負地土而出,然則驅風木之外侮,即所以行土大之德用,以土大失體與用,乃致風木之相乘耳。生氣通天論,指衛氣曰生氣,又喻衛氣曰陽氣,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壽命之本也。

防風質黃,具中土之色。甘溫,專中土之味。蓋土德惟馨,芳香充達,拒諸邪臭,故頭目身首有風,尚未入藏者,能從中拒撤之。若防己,固為可以自衛,亦并此本身是應防之物。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藥性解》:防風,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肺經。瀉肺金,療諸風,開結氣,理目痛。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解附子毒。

按:防風辛走肺,為升陽之劑,故通療諸風。氣之結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風之患也,宜并主之。東垣云:卑賤之卒,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能瀉上焦元氣,虛者不得概用。今人類犯此弊。

《藥鑒》:氣溫,味甘辛,無毒,氣味俱薄,升也,陽也。行週身骨節疼痛之要藥也。以氣味能瀉氣,以體用能療風,何者?蓋此劑氣溫而浮,故能去在表風熱,亦能療肢節拘疼。治風通用,散濕亦宜。能驅眩暈頭顱,更開目盲無見。續命湯用之,以除口眼歪斜。通聖散用之,以去週身濕熱。與條芩同用,能解大腸之風熱。與杏仁同用,能散肺經之風邪。佐甘菊,善清頭目之風熱。臣羌活,善解巨陽之風寒。昔王太后風病不言而脈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湯藥與服,緩不及事,令以防風黃耆煎湯,熏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其無形之氣,疾斯愈矣。何也?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

《景岳全書》: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用此者,用其氣平散風。雖膀胱脾胃經藥,然隨諸經之藥,各經皆至。氣味俱輕,故散風邪,治一身之痛,療風眼,止冷淚。風能勝濕,故亦去濕,除遍體濕瘡。若隨實表補氣諸藥,亦能收汗,升舉陽氣,止胸風下血崩漏。然此風藥中之潤劑,亦能走散上焦元氣。誤服久服,反能傷人。

《本草備要》:宣。發表,去風勝濕。

辛甘微溫,升浮為陽。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主上部見血。用之為使,亦能治崩。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週身盡痛,太陽經證。膀胱。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週身。又行脾胃二經,為去風勝濕之要藥。凡風藥皆能勝濕。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上,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瘡瘍。若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內傷頭痛。泄瀉不因寒濕,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并禁用。同黃耆、芍藥,又能實表止汗;合黃耆、白朮,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耆,得防風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解,惡乾薑、白蘞、芫花,殺附子毒。

《本經逢原》:甘辛溫,無毒。叉頭者令人煩喘,叉尾者發人痼疾。

防風,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陽、陽明、少陽、厥陰,兼通足太陽,治風去濕之仙藥,以風能勝濕也。其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風邪,瀉肺實喘滿,及週身痺痛,四肢攣急,目盲無所見,風眼冷淚,總不出《本經》主治也。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蓋於土中瀉木也。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之。凡瘡在胸膈以上者,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防風,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熱也。《經驗方》治婦人風入胞門,崩中不止,獨聖散用一味防風,麵糊酒調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脈浮弦者為宜。如血色濃赤,脈來數者,又屬一味子芩丸證,不可混也。惟肺虛有汗喘乏,及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勿服。婦人產後血虛發痙,嬰兒瀉後脾虛發搐,咸為切禁。

《本草崇原》:防風莖、葉、花、實,兼備五色,其味甘,其質黃,其臭香,稟土運之專精,治週身之風證。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名防風。風淫於頭,則大風頭眩痛。申明大風者,乃惡風之風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無所見,而防風能治之。又,風邪行於週身,甚至骨節疼痛,而防風亦能治之,久服則土氣盛,故輕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主君藥也。李東垣曰: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賤之職也。

《本草求真》:﹝批﹞散膀胱上焦筋骨風邪,仍為風藥通用。

防風專入膀胱,兼入脾胃。味甘微溫,雖入足太陽膀胱,以治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週身盡痛。之才曰:得蔥白能行週身。然亦能入脾胃二經,杲曰:若補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以為去風除濕。凡風藥皆能勝濕。蓋此等於卑賤卒伍,任主使喚,能循諸經之藥以為追隨。故同解毒藥,則能除濕掃瘡;同補氣藥,則能取汗升舉。或同黃耆、芍藥以止,或合黃耆固表為玉屏風散。實為風藥潤劑,比之二活,則質稍輕,氣亦稍平,凡屬風藥,皆可通用。但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泄瀉不因寒濕,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火升發嗽者,則并當知所禁矣。凡表藥多有損於臟腑氣血。

《得配本草》:畏萆薢。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製黃耆,殺附子毒。

辛、甘,性溫。太陽經本藥。又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又隨諸經之藥所引而入。治風去濕之要藥,此為潤劑。散風,治一身盡痛,目赤冷淚,腸風下血;去濕,除四肢癱瘓,遍體濕瘡。能解諸藥毒。

得白朮、牡蠣,治虛風自汗。得黃耆、白芍,止自汗。配白芷、細茶,治偏正頭風;配浮小麥,止自汗;配炒黑蒲黃,治崩中下血;配南星末、童便,治破傷風;配白及、柏子仁,等分為末,人乳調,塗小兒解顱。一日一換。佐陽起石、禹餘糧,治婦人胞冷。

上部病,用身;下部病,用梢。止汗。麩炒。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人痼疾。

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本草經解》:防風氣溫,秉天春和風木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肝為風木,其經與督脈會於巔項,大風之邪入肝,則行於陽位,故頭眩痛,其主之者,溫以散之。

傷風則惡風,惡風,風邪在表之風也;肝開竅於目,目盲無所見,在肝經之風也;風行於週身,在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在關節而兼濕也,蓋有濕則陽氣滯而痛也。皆主之者,風氣通於肝,防風入肝,甘溫風散也。

《神農本草經讀》: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風氣害空竅,則目盲無所見。風行週身者,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者,關節之風也;身重者,病風而不能蹺捷也。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

然溫屬春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木風,其用獨神。此理證之《易》象,於剝復二卦,而可悟焉,兩土同崩則剝,故大病必顧脾胃,土木無忤則復,故病轉必和肝脾,防風驅風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東垣境曰「卒伍卑賤」之品,真門外漢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風病無不治也。盲目無所見,風在上竅也。風行週身,風在遍體也。骨節疼痛,風在筋骨也。煩滿,風在上焦也。久服輕身。風氣除則有此效。

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於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於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防風治週身之風,乃風藥之統領也。

《本經疏證》: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素問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先哲曰,非辛無以至天,非苦無以至地。防風獨活氣味俱薄,性浮以升,而防風先辛後甘,辛勝於甘,故其為義本於辛以上升,乃合甘而還中土,以暢其散發之用。獨活先苦次辛,苦多辛少,辛後有甘,故其為義本於苦以入陰,變為辛以上行,得甘之助而氣乃暢。故防風自上達於週身,獨活則自下達於週身矣。夫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是在上之病,在上之病,其治奕降,升則一往不返矣,賁豚癇厔,女子疝瘕,是在下之病在下之病,其治應升,降則順流而下矣。惟防風具升之體,得降之用,獨活具降之體,得升之用,所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以獨活能達氣於水中,而散陰之結,防風能暢氣於火中,而散陽之結,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斯陰陽得交,愈後無餘患也。雖然,風行週身,骨節疼痛,及百節痛風,非特風病,亦必兼濕,茲二味者,固亦能兼治濕歟?蓋風非濕不生,濕非風不化,譬之長夏鬱蒸,旋起大風,鬱蒸者本由風而成,大風者亦由鬱蒸而起,故獨活能治風,然其所治之風,是濕化風,本於陰者也,防風亦能治濕,然其所治之濕是風化濕,本於陽者也。獨活散濕以化風,然時與防風合奏散風之功,防風祛風以行濕,然時與獨活協為除濕之助,若僅以謂風能勝濕,風能燥濕者,亦淺之乎二味之治矣。金瘡痛者,經脈以血去而澀,四肢攣者,經脈以濕釀而拘。經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夫營行脈中,每患於濕,以為血病,血病則邪氣惡血住留,住留則傷經絡,經絡傷則不能行血氣,營陰陽,故患為諸痺,甚者且不得濡筋骨,利關節,致骨節酸痛,機關不得屈伸,且拘攣矣,其脊痛項強,不可回顯,似折,項似拔,又皆由濕以化風,蓋真陽不暢,水鬱即濕生,濕鬱又能化風,獨活暢水中之陽,以杜濕之根,防風通陽中之陰,即除濕以絕風之源,此所以無間久新之百節痛風,及骨節痛煩滿由於風行週身者,均可分析治之矣。獨活暢陰以達陽,防風散陽以畜陰,暢陰以達陽者,俾陽出陰中以上際,其升之機藉於肝;散陽以畜陰者,俾陽依陰中以下蟠,其降之機舉在肺,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是獨活之用在肝,防風之用在肺,不可胥於是見耶!

在上之氣上主之,在下之氣下主之,獨衛氣出於下焦,而偏為肺所主,此其間則有故,而獨活防風功能因可得其概矣。蓋衛氣者非他,乃水穀入胃,既已致其精微,淫於五臟矣。其粗者更順流下抵小腸,濟泌別汁,分入大腸膀胱。復有氣出於外而上行,其氣最悍又最疾,頃刻周遍一身。營衛生會篇,既以酒之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喻其質矣,其俄頃頭面手足偏身盡赤,獨不可喻其剽悍滑疾耶?是氣有所留住,則隨地皆著為疾。衛氣失常篇,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菀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伯高曰,其氣積於胸者,上取之,積於腹者,下取之,今之賁豚癇,女子疝瘕,非積於下者耶?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非積於上者耶?風塞所擊金瘡泄其一處諸處護衛皆疏也,浚其源,使來者自盛,則護衛仍密矣。故其功系之獨活,風行週身,骨節疼痛煩滿,諸處緣有阻,非一處之病也,若更浚其源,使來者益甚,不更慮其阻亦益甚耶?故必導其流使之暢行無閡,其功不得不屬防風矣,更核之金匱要略侯氏黑散桂枝芍藥知母湯薯蕷丸竹葉湯之用防風,千金三黃湯之用獨活,其義不益可明哉!曰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曰支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曰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曰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其病皆弛,其本皆虛,虛者宜益,弛者宜張,宜益宜張,則有合乎防風辛甘之陽;曰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曰不欲飲食,其病頗急,其本不虛,不虛而急者宜追逐擊散之,則有合乎獨活之苦辛自陰及陽矣。大率獨活氣峻,防風氣緩,緩者比於補益,峻者比於攻伐,補劑多自下及上,防風者偏自上而至下,是以得為補劑之,獨活者偏自下而上,是以專為攻劑之佐,體相似而用不同,職此故耳。

《本草新編》:防風,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係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古人曾分上、中、下以療病,其實,治風則一。蓋隨所用而聽令,從各引經之藥,無所不達,治一身之痛,療半身之風,散上下之濕,祛陰陽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補,可暫時少用以成功,而不可輕年頻用以助虛耳。

或問通聖散,專恃防風以散風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暫服尚不可,烏可常哉。蓋防風散人真氣,即以之散風邪,亦未可專恃也。

或問防風得黃耆,則不散邪而輔正,是防風亦可補之物,先生何謂攻而不補乎?夫黃耆得防風,而其功更大,未聞防風得黃耆,而其功更神。然則防風仍是攻而不補,非攻而亦補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風為散風神藥,毋論外感與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兩,以致散盡真氣,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風宜於無風之時,同黃耆用之,可以杜邪風之不入於皮毛,非風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顧名而可悟矣。

《本草分經》:辛、甘,微溫。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去風勝濕之藥。同蔥白用能行週身。

【現代藥理研究】

  1. 防風有鎮靜和抗驚厥作用。
  2. 防風有解熱和鎮痛作用。
  3. 防風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防風煎劑對各種球菌及產黃青霉雜色麴霉等均有抑制作用。防風煎劑還對哥倫比亞SK病毒和羊毛樣小芽苞癬菌有抑制作用。用雞胚試驗,防風水煎液有抑制流感病毒A3的作用。
  4. 防風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5. 防風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小鼠灌服防風4天,有增強腹腔巨嗜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6. 防風有抗凝血作用。防風正丁醇萃取物有延長小鼠的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的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