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清熱類 » 赤芍 (《本經》)
【內容】

赤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芍藥的乾燥根。野生或栽培。主產於內蒙、遼寧、河北、四川、山西、甘肅等地。原植物多生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林緣。味苦,微寒。歸肝經。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清肝瀉火。臨床用名有赤芍、炒赤芍、酒炙赤藥。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氣味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日華子本草》:芍藥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本草圖經》:仲景治傷寒多用芍藥,以其主寒熱、利小便故也。

《本草衍義》:芍藥,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湯液本草》:芍藥,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象》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不利必用之藥。

《珍》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太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本草綱目》: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言:赤補氣,白治血,久審矣。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酸寒之藥多矣,何獨避芍藥耶?以此。

止下痢腹痛後重。

同白朮補脾。同川芎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以酒炒補陰。同甘草上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

昔人言洛陽牡丹、楊州芍藥甲天下。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藥以醋炒。

《本草經疏》:赤芍藥,主破散,主通利,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其主除血痺,破堅積者,血瘀則發寒熱,行血則寒熱自止,血痺疝瘕,皆血凝滯而成,破凝漣血,則痺和而疝瘕自消。涼肝故通順血脈。肝主學血,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榮氣不合則逆於肉裡,結為癰腫,行血涼血則癰腫自消。婦人經行屬足厥陰肝經,入肝行血,故主經閉。肝開竅於目,目赤者肝熱也,酸寒能涼肝,故治目赤。腸風下血者,濕熱傷血也,血涼則腸風自止矣。

簡誤:白芍藥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赤芍藥破血,故凡一切血虛病,及泄瀉,產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芍藥味苦、酸,氣平、微寒。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之陽。有小毒。反藜蘆,惡硝斛。芒硝、石斛。畏硝石、鱉甲、小薊,使烏藥、沒藥、雷丸。入手太陰肺經。及足太陰脾臟。赤白因異,制治亦殊。赤芍藥色應南方,能瀉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藥色應西方,能補能收,酒炒才妙。若補陰,酒浸日曝,勿見火。赤利小便去熱,消癰腫破積堅,主火盛眼疼要藥;白和血脈緩中,固腠理止瀉痢,為血虛腹痛捷方。已後數條,惟白可用,得甘草炙為輔佐,兼主治寒熱腹疼。熱加黃芩,寒加肉桂。與白朮同用補脾,與參芪同用益氣,與川芎同用瀉肝。凡婦人產後諸病,切忌煎嘗,因其酸寒,恐伐生發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漬炒少加。血虛寒人,亦禁莫服。經云:冬月減芍藥,以避中寒,則可徵矣。

謨按:芍藥何入手足太陰也?蓋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爾。雖主手足太陰,終不離於收降之體。又至血海而入九地之下,直抵於足厥陰焉。氣味酸收,又何利小便也?蓋腎主大小二便,用此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仲景治傷寒每多用者,抑非以其主寒熱利小便乎?一說:芍藥本非通利之藥,因其能停諸濕而益津液,故小便自利,於義亦通。又何謂緩中也?蓋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止痛之謂。丹溪云:芍藥惟止血虛腹痛。然諸痛并宜辛散。引僅酸收,故致血調,血調則痛自止,豈非謂緩中耶?

《藥性解》:赤者專主破血利小便,除熱明眼目。雷丸、烏藥、沒藥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藥鑒》:氣微寒,味酸苦,氣薄味厚,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入手足太陰二經。生用則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異,赤者瀉熱,白者補虛。赤者能瀉肝家火,故暴赤眼洗與服同。白者佐炙草,能治腹痛,但夏月少加黃芩。如惡寒者,加肉桂一錢、白汽錢、炙草錢半,此仲景之神方也。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能瀉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益元氣。又下痢腹痛者宜用,蓋由腸胃濕熱,故用此收斂之劑,則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禍矣。腹中有寒而疼,當煨用之。婦人產後,及血虛之人,必須酒炒。古人四物湯用此劑之寒酸,以收當歸之辛散耳。痘家血熱,及血不歸根者,用此酸寒之劑,以斂血歸根極妙。但血寒痘不發者勿用。反藜蘆。

《景岳全書》:芍藥,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頗寒。氣薄於味,斂降多而升散少,陰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生者更涼,酒炒微平。其性沉陰,故入血分,補血熱之虛,瀉肝之火實,固腠理,止熱瀉,消癰腫,利小便,除眼疼,退虛熱,緩三消。諸證因於熱而致者為宜,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止血虛之腹痛,斂血虛之發熱。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破血。此物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產後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產後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產後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

《本經逢原》:赤芍藥,酸苦微寒,無毒。

赤芍藥性專下氣,故止痛不減當歸。蘇恭以為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經》除血痺,破堅積,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熱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榜。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斂也。其治血痺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應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勛耳。

《本草崇原》: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芍藥春生紅芽,稟厥陰風木氣而治肝。花開三四月間,稟少陰火氣而治心。杪作苦,得少陰君火之氣化,故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痺。除血痺,則堅積亦破矣。血痺為病痛,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

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家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裡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辯,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產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痺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產惡露未盡正宜用之。若裡虛下利,反不當用也。又謂:白芍、赤芍各為一種,白補赤瀉,白收赤散,白寒赤溫,白入氣分,赤入血分,不知芍藥花開赤白,其類總一。李時珍曰: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盧子由曰:根之赤白,從花之赤白也,白根固白,而赤根亦白,切片,以火酒潤之,覆蓋過宿,白根轉白,赤根轉赤矣。今藥肆中一種赤芍藥,不知何物草根,兒醫、瘍醫多用之。此習焉而不察,為害殊甚。愚觀天下之醫,不察《本經》,不辨物性,因訛傳訛,固結不解,咸為習俗所誤,寧不悲哉。

《本草求真》:﹝批﹞瀉肝血熱。

赤芍專入肝。與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瀉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故凡腹痛堅積,血瘕疝痺,經閉目赤,邪聚外腎為疝,腹內為瘕。因於積熱而成者,用此則能涼血逐瘀,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故酸甘相合,用補陰血收逆氣而除肺燥。與白芍主補無瀉,大相遠耳。《大明》指為赤白皆補,其說不切。《日華子》指為赤能補氣,白能治血,其說尤不切耳,不可不知。至云產後忌用,亦須審其脈症,及臟偏勝若何耳,不可盡拘。如臟陽脈症俱實者,雖在產後,亦所不忌;臟陰脈症俱虛,即在產前,不得妄施。凡治病以能通曉脈症虛實為是。

《得配本草》:赤芍藥,畏、惡、反、使,與白芍藥同。

酸、苦,微寒。入足厥陰經血分。行血中之滯。通經閉,治血痺,利小腸,除疝瘕,瀉血熱,退血赤,消癰腫,療痘毒。

得檳榔,治五淋。配香附,治血崩帶下。

血虛,瘡潰,無實熱者,禁用。

《本草經解》:芍藥氣平,秉天秋收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腹者,足太陰經行之地,邪氣者,肝木之邪氣,乘脾土作痛也,芍藥入肺,氣平伐肝,所以主之。

血痺者,血澀不行而麻木也,芍藥入心,苦以散結,故主之也。

堅積,堅硬之積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積也;寒熱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熱也,芍藥能破之者,味苦散結,氣平伐肝也。

諸痛皆屬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氣,苦平清肺,肺氣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氣,壯火食氣,芍藥氣平益肺,肺清,故益氣也。

赤者,入心與小腸,心主血,小腸主變化,所以行而不留,主破血也。

《神農本草經讀》:芍藥氣平,是夏花而秉燥金之氣也;味苦,是得少陰君火之味,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

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漣病,其主之以苦平,而泄其氣也。

血痺者,血閉而不行,甚則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血漣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

又云益氣者,謂邪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

今人妄改聖經,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誤認為斂陰之品,殺人無算,取芍藥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本草分經》:赤芍,瀉肝火,散惡血,利小腸。白補而斂,赤散而瀉;白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滯。

《醫學衷中參西錄》:芍藥:味苦微酸,性涼多液(單煮之其汁甚濃)。善滋陰養血,退熱除煩,能收斂上焦浮越之熱下行自小便瀉出,為陰虛有熱小便不利者之要藥。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膽汁;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涼,又善瀉肝膽之熱,以除痢疾後重(痢後重者,皆因肝膽之火下迫),療目疾腫疼(肝開竅於目)。與當歸、地黃同用,則生新血;與桃仁、紅花同用,則消閼血;與甘草同用則調和氣血,善治腹疼;與竹茹同用,則善止吐衄;與附子同用,則翕收元陽下歸宅窟。惟力近和緩,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藥原有白、赤二種,以白者為良,故方書多用白芍。至於化瘀血,赤者較優,故治瘡瘍者多用之,為其能化毒熱之瘀血不使潰膿也。白芍出於南方,杭州產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紅,其皮則紅色又微重。為其色紅白相兼,故調和氣血之力獨優。赤芍出於北方關東三省,各山皆有,肉紅皮赤,其質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張隱閹、陳修園皆疑其非芍藥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後因得目睹,疑團方釋,特其花葉皆小,且花皆單瓣,其花或粉紅或紫色,然無論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現代藥理研究】

  1. 赤芍有解熱、鎮痛、鎮靜、解痙、抗驚厥作用。
  2. 赤芍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赤芍對多種球菌、桿菌、某些致病性真菌及京科-68病毒和疱疹病毒有所抑制。
  3. 赤芍有改善心肺功能作用。赤芍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護作用。對實驗性肺動脈高壓具有擴張肺血管、增加心輸出量作用。並能預防和治療實驗性家兔肺動脈高壓。
  4. 赤芍有抗呼吸窘迫綜合徵作用。赤芍對油酸引起的急性肺損傷能顯著降低肺循環阻力和肺動脈壓,明顯改善心功能及肺、血液氧合功能。
  5. 赤芍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6. 赤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7. 赤芍有抑制遲發性變態反應的作用。
  8. 赤芍對血糖有影響。家兔口服赤芍煎劑,血糖可暫時升高,以0.5~1小時為高峰,隨即下降,至5~6小時恢復正常。赤芍甙靜脈注射能明顯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并使其血漿中的糖含量也降低。
  9. 赤芍有保肝作用。
  10. 赤芍甙有較弱的抗炎作用。
  11. 赤芍有抗腫瘤作用,還有抗缺氧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