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俗名「抽風」,指以猝然抽搐及意識不清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嬰幼兒危急病證。分急驚風和慢驚風二類,前者發病急暴,多為實症,後者常為久病而來,虛證為主。首載于《內經》,但本病名則晚見於宋‧《太平聖惠方》。
急驚風病因頗多,常見者有二:或為感受時邪,鬱閉于內,化熱化火;或為飲食不慎,濕熱壅滯,積久生火。火憂清空,致神志昏迷,熱極引動肝風而出現抽搐;或火甚煉液為痰,痰熱相蒸,竅道不通,心神蒙蔽,發為抽搐。慢驚風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餵養失調,致脾胃陽虛;或因吐瀉,或過用攻下峻劑,傷及脾陽,土虛木賊,肝旺生風而發驚厥。亦有溫熱病後,陰液耗傷,腎陰虧損,肝木失養,發生虛風內動。
本病症早在《素問‧通評虛實論》中,就提到用針灸治療本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之後,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直至明清的各類針灸典籍以及《幼科全書》等兒科專著中,均有載述。
在現代西醫學中,小兒感染發熱所引起的高熱驚厥,以及嬰兒搐搦症,腦發育不全的無熱驚厥等都可歸屬於驚風範疇。
【辨證分型】
急驚風,臨床上以驚、風、痰、熱四證為特徵,現將適于針灸治療者具體辨為二型。
(一)熱郁生風
起病急驟,多兼表症,身熱抽搐驚厥,有汗或無汗,頭痛神昏,嘔惡項強,煩燥不安,脈浮數,苔薄黃。
(二)痰熱化風
壯熱煩燥,昏迷痙厥,喉間痰鳴,腹部脹滿,牙關緊急,脈數,舌紅絳,苔黃賦。慢驚風亦可辨為二型。
(三)脾陽虛弱。形神疲憊,面色萎黃,不欲飲水,嗜睡露睛,大便稀薄,四肢不溫,時或抽搐。脈象濡弱,舌淡苔白。
(四)肝腎陰虧。
形體憔悴,精神萎頓,肢體拘攣或強直,時有抽搐,伴五心煩燥,大便乾結,脈細數,舌光無苔,質紅而干。
【治療】
(一)熱郁生風
1.治則:泄熱熄風。
2.處方:大椎、曲池、水溝、十二井。
3.方義:大椎、曲池重在清泄邪熱;水溝通絡督脈,止搐醒神;十二井引熱下行,平衡陰陽。使用本方,可開經絡之壅塞,令火郁發之,風無化源則自止,故能收熱退身涼止驚停搐之效。
4.治法:大椎、曲池施瀉法,不留針;十二井以三棱針或毫針點刺出血;水溝宜針尖向上針刺,平補平瀉,持續運針至症狀改善。
(二)痰熱化風
1.治則:滌痰熄風。
2.處方:印堂、湧泉、豐隆、太衝。
3.方義:印堂屬經外奇穴而位於督脈有清熱止搐開竅之功;豐隆善化痰祛濁;湧泉為足少陰之井,降火定志;急驚一證,總為引動肝風所致,故取肝經之原太衝以平肝熄風。
4.治法:印堂施以艾卷雀啄法灸;湧泉刺絡出血;余穴用瀉法;宜強刺激而不留針。
(三)脾陽虛弱
1.治則:溫補脾陽,熄風鎮驚。
2.處方:章門、氣海、足三里、太衝。
3.方義:本型系脾虛肝旺所致之虛風內動,取脾之募章門,加氣海以溫運脾陽;加胃之合足三里以增強健脾助運之力。取太衝以熄風。
4.治法:氣海用艾條灸,太衝用輕瀉法或平補平瀉法,余穴施補法。
(四)肝腎陰虧。
1.治則:滋水涵木,肓陰止痙。
2.處方:曲泉、太溪、百會。
3.方義:本型為肝腎陰虧,筋失濡養,而致虛風內動,取足厥陰合穴曲泉配足少陰之太溪補之,以滋養陰液;加百會,則可熄風止痙。
4.治法:曲泉、太溪用補法。百會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四》:「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三壯;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人中穴,。
《神應經‧小兒門》:「驚風:腕骨;陽谷、腕骨、崑崙;搖頭張口,反折:金門」。
《類經圖翼‧十一卷》:「急慢驚風:百會(五、七壯)、囟會、上星、率谷(三壯)、水溝、尺澤(慢驚)、間使、合谷、太衝(五壯)」。
《雜病穴法歌》:「小兒急驚風少商穴,人中、湧泉瀉莫深」。
《古今醫統》:「小兒慢驚,灸尺澤、印堂三壯;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若再不愈,再灸兩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麥大」。
《針灸逢源‧卷五》:「小兒急驚風:手足抽搦:百會、印堂、人中、中衝、合谷、太衝、大敦」。
《神灸經綸‧卷四》:「急慢驚風:百會、水溝、合谷、大敦、行間、囟會、上星、率谷、尺澤(慢驚)、間使、太衝、印堂(灸三壯,炷如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