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利濕之劑 » 五苓散
【內容】

利濕瀉熱,仲景

【主治】

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1)。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2),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3),通治諸溼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溼瘧,身痛身重(4)

  1. 脈浮為表證仍在,便秘熱渴為腑證已急,用此兩解表裏。
  2. 表以外證未罷言,裏以煩渴屬腑言,邪熱挾積飲上逆,故水外格而不入。
  3. 功擅蕩熱滋燥,導飲生津,故亦為消痞良方,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腸瀉,又一法也。昂按:此乃正治,非又一法也。乃臟實而瀉其腑也。
  4. 此皆傷濕之見證也。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併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欬,暖先入心故煩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渴,肺病則金不能生水,膀胱熱則陽不能化陰,故便秘而渴,陰陽不利,則霍亂吐瀉,濕勝則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證多矣。

【組成】

豬苓、茯苓、白朮 炒十八銖  澤瀉 一兩六銖半  桂 半兩按雜病當用桂,傷寒證中表未解者仍當用桂枝,兼取解表。
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加減】

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方義】

此足太陽藥也。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經曰: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1),鹹味涌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溼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溼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1. 水無當於五味,故淡能利水,茯苓走氣分,豬苓走血分,然必上行入肺,而後能下降入膀胱也。

【方論】

  1. 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勿治之便利自愈,亦有大熱如狂,小便不利而用此湯者,欲使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由溺而出也。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
  2. 陳來章曰: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氣,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以泄肺而降氣,一曰脾濕不能升精,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陰,使水道通利,則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濕,下可以泄邪熱也。
  3. 李東垣曰:五苓散太陽裏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下之。又曰: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半裏,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半裏也。理中湯治吐瀉上下之半表半裏也。裏,表之裏也。太陽本膀胱腑也。活人云:脈浮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卻當下,此是表裏俱見,五苓散主之,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則濕熱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內經通因通用之意。
  4. 李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穀,重則方可吐下。

【附方】

  1.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李東垣曰:無惡寒證,不可用桂,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若不渴則茯苓甘草湯足矣。若但渴則四苓足矣。〕
  2. 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
  3. 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溼。
  4. 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溼熱發黃,便秘煩渴。
  5. 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6. 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宣明別見火門。〕
  7. 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金匱〕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
  8. 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腹脹便赤。
  9. 本方單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名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10. 本方單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溼盛泄瀉,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
  11. 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2. 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
  13. 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湯,通治表裏溼邪,兼清暑熱。
  14. 本方倍桂加黃耆如朮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
  15. 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溼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
  16. 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溼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謙甫〕治小便數而欠,〔小便頻而短也〕
  17. 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溼,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此上下分消其濕也。按:機要論泄瀉有屬風屬濕屬寒屬火,此因為外感者也。三因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瀉,此因為內傷者也。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調五臟,又有因飲艮所傷而泄者,法當消導,因風飧泄者,當解散,因痰積上焦,致大腸不固而泄者,當除痰,有脾胃氣虛而泄者,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
  18. 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
  19. 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發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深師用
  20. 本方治髮白及禿落,朮〔一斤〕、桂〔半斤〕、二苓澤瀉〔各四兩〕更名茯苓朮散。

上一節 利濕之劑
豬苓湯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