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醫學有「肺合皮毛」的論述,
在生理上,肺與皮膚皆能藉蒸散調節體溫。肺可排水氣,皮膚也可排水氣、發汗(1)。皮膚若失去散熱功能或體溫↑,則肺即代償性發喘以加速排熱。有些動物無汗腺(例如狗),肺即以喘的方式補皮膚無法排汗散熱之缺。
人體的皮膚也有些許呼吸的功能,兩棲類更可靠皮膚進行大量呼吸,甚至有發現某些品種的蛙類沒有肺,只靠皮膚呼吸。
相對於皮膚的發汗、散熱,在野獸,「毛」還可保溫,但這在人類則已退化。
古典中醫學更認為,皮毛的榮枯決定於肺氣(即肺機能)的盛衰,如《素問.經脈別論》云:「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素問.痿論》:「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靈樞.經脈》:「手太陰(即肺經,見「何謂經絡穴道」一節)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意即,皮毛靠肺氣濡養,肺機能若失常,反應在皮毛即皮毛萎弱、焦枯。臨床上,許多皮膚過敏、皮膚疾患也經常與支氣管炎、哮喘、鼻過敏等肺系統疾患合併發生,而治肺中藥多可兼治皮膚病。
肺在五行分類上屬「金」,「金能生水」,與肺相耦合的皮膚也能生「水」,《素問.五運行大論》云:「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這「皮毛生腎」令人費解,但現代生理學揭示,皮膚的汗腺,無論在結構或機能,都像極一個腎小球的縮影(圖1),汗的成份極似尿的成份,筆者因此認為,皮膚裡的汗腺有似人體的第二套腎臟。許多治肺中藥兼能發汗、利尿(如麻黃),也與此有關。
肺在古典中醫的三陰三陽分類上屬太陰,其經脈為手太陰,手部對應於「天」(足對應於「地」),手太陰對應到天上的「月」,《說文》云:「月者,太陰之精也。」∴肺還與月亮有關,這些肺的屬性可解釋許多解剖學上的「巧合」,例如,從解剖結構上看,肺位於橫膈之上,肺中充滿空氣,則對於人體腔這一小天地而言,橫膈象地面,肺象天空;包圍肺臟的胸廓的12節胸椎、24根肋骨恰應於1周年12個月、24節氣的氣候變化;天空的氣候有節段的變化,則相應於人體的「天空」──肺的周邊組織──即有如此之結構(見「不可不知的人體『全息律』」一節)。
又,從解剖位置上看,皮毛與肺是人體與外界空氣接觸最頻繁的兩大器官,特別是皮膚富含許多感覺受器,能覺察外界空氣冷熱溼等變化,並將外界訊息回饋至體內,進行生理的調節、適應。《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一般對「治節」的詮釋總是語焉不詳或過於抽象,尤其是「節」的意涵。筆者以為,此處的「肺」乃廣義的「肺系統」,它包含臟器的肺臟、上呼吸道、與皮毛,「肺系統」能感測外界氣候(「節」氣)的變動,並即時反饋、調控人體內在生理機能以適應外界,尤如人體內的宰相輔佐心君治理這個人體,此即是「治節」之義。
綜上可知,肺與皮膚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我們基於以上的認識,在治療各種皮膚疾患或某些生理機能的失調時會考慮到肺,而現代醫學在這些方面尚無發現,對於肺臟也主要停留在「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這一粗淺的認識,無怪乎治各種皮膚病永遠只能治標,停藥後極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