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脾統血」係指脾臟能統攝血液令在血脈中流行、不會逸出脈外,《內經》並無脾統血的論述,《第四十二難》「脾…主裹血,溫五臟」可視為此概念的源頭,「裹」即包裹,延伸為統攝之意。

脾臟若虛弱,便無法好好地統攝血液,導致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此種系統性病態稱作「脾不統血」證,症狀如大小便出血、鼻血、牙齦出血、皮膚莫名黑青、或月經出血過多。因為脾臟虛弱,此類的出血,血色多偏淡,發病時間也相對較久。

治療脾不統血證常用補氣攝血之法,補氣就是提振脾臟機能,機能恢復了,自然能攝住血液、不令出血。代表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黃土湯十全大補湯等等。

不正常出血需先排除特定因素或疾病,例如是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活血化瘀的中藥、或過量的魚油,或是因撞擊導致內臟或大血管出血,或患有肝炎、肝硬化、或白血病。有些人天生血管脆性高,碰撞易黑青,但檢查並無虛損之徵,乃天生遺傳,不屬病態。

那麼,「脾統血」的實質是什麼?據現代醫學揭示的,容易出血、瘀青、或經血量過多,與凝血功能差有關,血小板太少即可能自發性出血。而消化系統和凝血功能並無直接關聯,真正影響凝血功能的,是︰

  • 血小板︰在骨髓或肺製造,由肝臟分泌的血小板生成素促進生成,參與凝血反應。
  • 凝血因子︰肝臟負責製造,參與凝血反應。
  • 纖維蛋白原︰肝臟負責製造,用來形成凝固的血塊。
綜上可知,凝血機能主要是由肝臟主導的,肝臟機能差或肝病患者,凝血功能較差,容易出血、瘀青。

中醫的脾臟其實就是消化系統的別稱,而「脾統血」則涵蓋了部分肝臟的機能。

中醫還有一種自發性出血稱作「血熱妄行」證,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出血,比較︰

  • 脾不統血︰患者氣虛,胃腸弱,或臉色蒼白,甚至手腳冰冷,出血淡紅,必須補元氣。
  • 血熱妄行︰患者血分有熱,心跳快,或面色泛紅,或手腳發熱,出血鮮紅,必須清血熱

上一節 脾與濕
脾主肌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