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扶突
別名水穴
國際代碼LI18
【釋名】

扶,兩旁相扶;突,高起之處。穴當咽喉兩旁,與水突相近,故名。

【位置】

頸外側部,結喉旁,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
  • 《靈樞‧寒熱病》:「嬰筋之後」;
  • 《針灸甲乙經》:「在人迎後一寸五分」;
  • 《循經考穴編》:「逕取結喉旁開三寸。

【解剖】

  • 肌肉:胸鎖乳突肌、頸闊肌,深層為提肩胛肌起點。
  • 神經:第一與第二層筋膜之間有頸叢皮神經末端分支,頸淺皮神經(頸2~3)由此橫過胸鎖乳突肌,分為升降兩支,分佈到頸前及側面的大部分皮膚,耳大神經(頸2~3)上行于胸鎖乳突肌表面,進入耳後方項區,分佈于下頜角,腮腺、耳部及乳突部的皮膚,枕小神經(頸2)在此繞過副神經,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行,分佈于枕側面的皮膚。鎖骨上神經(頸3~4)的前支走向內下方,經鎖骨內1/3段,分佈于胸骨角以上皮膚,中支向下跨過鎖骨,分佈于第二肋上方的胸壁皮膚;後支經斜方肌和肩峰,分佈于肩部上後部皮膚。深層有副神經。
  • 血管:第一與第二層筋膜之間有頸外靜脈;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

【操作】

向下方斜刺0.5~1寸。不可過深和使用高頻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如作頸部手術針刺麻醉時,可用1.5寸毫針在胸鎖乳突肌和頸外靜脈交界處的上方,避開血管,與胸鎖乳突肌相平行刺入,埋針于皮下;再在扶突後下方0.5厘米處進一針,與前一針相平行。然後,給予電脈衝刺激,按麻木區的出現情況,調整第二根針的位置,以刺及頸淺神經的頸皮神經為度。如麻木區至下頜或耳部,則進針位置宜低;如麻木區至鎖骨處,進針位置宜提高0.3厘米。如出現肩部搐動,則進針深度宜淺。直至出現的麻木區與手術切口位置相符後,再用膠布固定。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功效】

消腫散結,清咽開音。

  • 古典: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雞聲,咽嗌不利,暴喑氣梗,舌本出血,咳多唾,癭氣。
  • 現代: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手術針麻穴。

【配穴】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