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書名黃帝內經
別名內經
朝代春秋~戰國 公元前722~前221?成書
作者
【描述】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係中醫理論著作,非一人一時之作。該書的主要部分已形成於戰國時間,還有一些內容是秦漢乃至唐代醫家補撰的。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不同傳本,其中名為《素問》、《靈樞》最為流行。《素問》、《靈樞》兩書合稱為《黃帝內經》。

現存的《素問》及《靈樞》二書主要內容是:

《素問》共81篇:1~2篇論述人體發育的規律,養生的原則與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3~7篇論述陰陽五行學說在自然界、人體各部機能以及疾病治療等方面的聯繫;8~11篇論述臟腑的生理與其主病;12~14篇論述針、砭、灸法、按摩、湯劑、藥酒、溫熨等治療方法;15~21篇論述以脈診為主,包括色診、問診的診斷學,及疾病轉歸、死亡徵兆;22~30篇論述有關臟腑、經絡等病證的臨床辨證規律;31~48篇論述若干主要病類(包括熱病、瘧、厥病、瘧病、腹中病、風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針治方法;49~65篇論述週身孔穴("氣穴"、"氣府"、"骨空")的名稱、部位和針刺的手法、補瀉和禁忌,以及有關經脈病候的解釋,疾病演變過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僅存篇目,原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據古佚醫書補入,主要闡述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75~81篇雜論有關醫理及診法中的一些問題。

《靈樞》:1~9篇論述九針的形制十二原穴、五腧穴(井、滎、輸、經、合)、根結穴,針刺方法(九變刺、十二節刺、三刺、五刺等),針法補瀉,燙法,臟腑病候及與情志的關係;10~18篇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經脈、經別、經水、經筋),體表測量(骨度、脈度)及營、衛、氣、血,三焦所主等;19~30篇論述四時雜病、五臟病、寒熱病,癲狂、厥病、擊痹及其他雜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論述臟腑解剖、色診、不同體質刺法、瀉血、有關四海、五亂、陰陽清濁、陰陽應十二月之理論及脹病、癃病等;42~46篇論述五行與五腧,針刺之道,疾病傳變,夢與疾病,五變病;47~55篇論述臟腑類型,脈診(人迎、寸口),望診,疼痛病機,灸法補瀉人,人體發育,要穴(標、本、氣街)及禁刺;56~66篇論述二十五種人體類型,動輸,百病始生,病之逆順,衛氣失常,賊風、水脹病,五行與五味等;67~81篇論述人與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膚診法,衛氣行,九宮八風,九針論,行針之法,刺有五節,以及多種雜病(上膈、無言、寒熱、目不瞑、瘧疾、風病、眼目諸病、癰疽等)。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的醫學成就,是我國早期的一部醫學論文總集,內容十分豐富。它在朴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較全面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疾病預防、養生學等方面的內容。具體表現為:
  1. 注重整體觀念
    1. 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內經》把人和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 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個整體:《內經》十分強調人和天地自然的密切聯繫,認為人必須和自然界統一。
  2. 運用陰陽五行學說
    1. 將陰陽五行學說系統引入醫學領域。
    2. 陰陽五行學說在《內經》中的具體運用:《內經》十分重視陰陽五行學說,它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人的生理病理變化也不例外。人要健康長壽,亦必須因順從陰陽變化規律。《內經》認為,人體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且陰陽之間,還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關係。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人體就會生病。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調整陰陽,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同時,《內經》又很重視五行學說。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不同屬性來分析人的生理、病理現象。根據五行彼此間的相生相剋關係,認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保持動態平衡的。"太過"、"不及"都會破壞這種平衡,而導致人體發病。治病就是要調整這種平衡。
  3. 重視臟腑經絡學說
    1. 關於臟腑學說:《內經》認為,五臟六腑是維繫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內經》所說的臟腑不僅僅有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有功能系統的概念。臟腑各有其功能,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特別是五臟,有主宰生命和精神活動的作用。
    2. 關於經絡學說:《內經》記載了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所聯絡的臟腑及主病,診治等內容。認為,經絡在人體生理上是運行氣血,以溝通臟腑、內外組織器官的通路,同時也是病理上傳導病邪,治療上發揮藥物性能和感受針灸的通路。
  4. 強調精神因素與社會因素《內經》認為五臟精氣是產生情與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五臟有病,就會有異常的情志出現。同時強調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果情感和思慮過度,失去調節,亦將損害身體健康。因而《內經》強調醫生診病時一定要把社會因素與精神因素考慮進去。治療上,除用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採用心理療法。
  5. 注意疾病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內經》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提倡個體的養生方法。要求醫生"治未病",防患於未然。《內經》說:"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認為醫學與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難與信鬼神者談論醫學。
總之,《內經》既注重整體觀念,也重視辨證論治,它是中醫基本理論的奠基之作。《內經》問世後,歷代醫家無不把它作為必讀的教科書,歷代醫學著作無不從《內經》中尋找自己的理論淵源。《內經》不僅為國內醫家所重視,而且有相靈的國際影響。例如歷史上日本、朝鮮等國,曾把《內經》列為醫生必讀之書。《內經》的部分內容已相繼譯成日、英、德、法等國的文字。一些國外針灸組織,還把《內經》列為針灸醫師必讀的參考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