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係本草學著作。「神農」為其托名,具體撰人不詳。該書總結了戰國時期的許多用藥經驗,經秦漢醫家不斷地抄錄增補而成。原著已于唐代初年失傳,原書內容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現今流傳的輯本有多種,其中清代孫星衍、孫馮翼輯本流行較廣,日人森立之輯本考證較詳。今人馬繼興有《神農本草經》輯復本。
《神農本草經》一般為三卷本,另有「序例」,序例是藥物學的總論。三卷各論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類的藥物解說。每藥均依次分記其藥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藥物的別名,生長環境等。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內容較豐富,反映了我國東漢以前藥物學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 提出了藥物的三品分類法《本經》共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在藥物的分類,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
- 論述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
- 論述了藥物「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則。
- 提出藥物「七情和合」,即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反、相惡、相殺七類藥物的配伍宜忌。
- 論述了藥物的性味及採集加工:指出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氣(寒熱溫涼),有毒,無毒,有關藥物的加工和劑型。
- 提出了用藥原則、按照病因、病位的用藥要求和服藥方法等。
-
較為詳細地記載了藥物的功效和主治:書中所載主治病證包括內、外、兒、喉耳、齒、眼等各科的疾病170餘種。在藥用價值上,書中絕大多數藥物臨床應用都有很高的療效,如補氣的人參、黃芪,補血的當歸、地黃,解表的麻黃、桂枝,瀉下的朴硝、大黃,去寒的附子、吳茱萸,清熱的黃連、石膏等,至今仍然沿用。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經典性的藥學著作,不僅為我國古代的藥物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醫藥學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增補內容,形成了眾多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至今仍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珍貴的早期中藥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