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標題木香、川木香、青木香
來源玉叩齋
【內容】

木香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乾燥根,川木香為菊科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或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 var. cinerea Ling 的乾燥根,青木香《中國藥典》2005版未收載,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乾燥根。木香原產印度、緬甸,故名「廣木香」,1930年代在雲南麗江魯甸引種成功,故商品也稱「雲木香」,以雲南省的麗江地區和迪慶州產量較大,四川、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廣西、廣東、西藏等省區也有栽培。川木香因出四川得名,主要產於四川阿壩州松潘縣,甘孜州,雅安寶興、蘆山,涼山州西昌等地,西藏亦有產出。青木香因含馬兜鈴酸,可引致腎功能衰竭,現已停用。

本草研究認為:從《本草經集注》至明代以前,木香往往被稱為青木香,但其原植物仍然是是菊科Aucklandia lappa,因此植物非我國原產,主要依賴進口,故先後有若干混淆品、代用品出現,馬兜鈴科Aristolochia debilis最初被稱為土青木香,從名稱看應該是青木香的代用品,但明代開始此植物取代菊科青木香而成為正品,以前的菊科青木香重新稱為木香,或被稱為雲木香、廣木香。至於今用川木香本屬木香的混淆品,不載于古代本草,由於後世木香藥源緊缺,逐漸成為正品。

【品種考訂】

《本草經》謂木香「生永昌山谷」,永昌即今雲南保山地區,因今用之木香Aucklandia lappa在雲南未見野生品種,黃勝白先生據《新修本草》的描述將《本草經》《別錄》的木香考訂為菊科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其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吳其濬言「本經所載,無外蕃所產」,即《本草經》所載藥物皆本國所出,但事實上這一理由經不起推敲。以犀角為例,《本草經》亦說「生永昌山谷」,而據《說文》「犀,南徼外牛。」《後漢書﹒和帝紀》云:「永元六年春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譯獻犀牛。」顯然《本草經》的犀角正來源於域外,永昌不過是入境口岸。同樣被記載為生永昌山谷的木香很可能也是如此。

我們不接受《本草經》木香是Inula屬土木香或Vladimiria屬越西木香的說法,但我們也不認為早期文獻中的木香就一定是今之菊科Aucklandia屬植物,畢竟Aucklandia lappa作為一種高1-2米的草本植物,很難想像會被古人命名為「木」香,我們頗懷疑漢代魏晉這種從永昌進口的「木香」其實是今天的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

  1. 從別名看,木香《別錄》「一名蜜香」,據孫星衍輯《本草經》謂鮑刻《太平御覽》作「一名木蜜香。」按「蜜香」、「木蜜香」或「木蜜」在多數魏晉文獻中都是沉香的別名,如《北戶錄》卷3引楊孚《交州異物誌》云:「蜜香,欲取,先斷其根,經年外皮爛,中心及節堅黑者,置水中則沉,是謂沉香。」《法苑珠林》卷49引《異物誌》云:「木蜜香名曰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歲乃往看,歲月久,樹根惡者腐敗,唯中節堅貞,芬香獨在耳。」《御覽》卷982則引作「木蜜」。按其所述,皆指沉香或同屬植物,與菊科木香無關。
  2. 在魏晉文獻中,「木香」也曾是沉香的別名,《法苑珠林》卷49引《南州異物誌》云:「木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白朽爛,其心中至堅者,置水則沉,名曰沉香。」《梁書》卷5
  3. 《南史》卷78皆稱沉香為「沉木香」。
  4. 《法苑珠林》所引《南州異物誌》為三國時吳人萬震所著,從現存佚文來看,該書既有木香又有青木香(引文詳後),顯然該書的作者也不認為二者是一物。

《本草經》中的木香究竟是否為沉香,姑且存疑,但從《本草經集注》開始木香便被呼為「青木香」,而別立有沉香條,木香的品種混亂也由此展開。陶弘景云:「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復貢。今皆從外國舶上來。乃云大秦國。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今皆用合香,不入藥用。惟制蛀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耳。」為什麼木香被呼作「青木香」,原因仍不得而知,或許是為了區別以前的木香,但從此以後,直到明代,木香與青木香在本草學家眼中都被混為一物,不加分別。不過檢現存南北朝醫方,陶說青木香「皆用合香,不入藥用」,確是實情,當時青木香多與雞舌、沉香、麝香等配合,外用療狐臭等。關於這種青木香在陶以前已經有所記載,《法苑珠林》卷49引《南州異物誌》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證類》引文同。此處首次明確青木香為草本,「狀如甘草」當是形容Aucklandia lappa近木質化的粗壯主根。

但需指出的是,儘管《南州異物誌》描述的青木香接近菊科木香,但畢竟此係外來之物,多數文獻依然不解其名實,遂有多種傳說,簡舉數例:《法苑珠林》卷49引徐衷《南方記》曰:「青木香出天篤國,不知形狀。」或說眾香共是一木,其花為雞舌香,膠為熏陸香,木節為青木香,木根為栴檀香,木葉為藿香,木心為沉香,見俞益期與韓康伯箋。更有甚者則說此諸香總為一香,便是青木香,如《說郛》卷98引《三洞珠囊》云:「五香,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一葉間五節,五五相對,故先賢名之五香之木,燒之十日,上徹九星之天。即青木香也。」其說亦被蘇頌采入《本草圖經》,曾被王安國批評,見《學林》卷8,不煩引。儘管異說紛呈,但南北朝時期的青木香都來自域外,絲毫未與本土所出植物發生混淆。

青木香在唐代使用極為普遍,《外台秘要》中有一百個以上的處方用到了青木香,《新修》云:「此有兩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出西胡來者不善。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結實黃黑,所在亦有之。」《四聲本草》云:「青木香功用與此(指木香)同。」又云:「崑崙船上來,形如枯骨者良。」看來直到唐代,木香一直仰賴進口,據《新修》說其來源有二,一出崑崙,但崑崙究竟是指何地,諸家頗有異說,今據《御覽》卷789崑崙國條引《南夷志》云:「崑崙國王北去西洱河八十一程,出象及青木香。」據唐義淨《南海寄歸傳》、慧琳《一切經音義》所釋,此崑崙國當是東南亞諸國之一。青木香的另一出處為西胡,西胡大約指今阿富汗、伊朗一帶,這與《隋書﹒西域傳》記載波斯國出產「熏陸、鬱金、蘇合、青木等諸香」相吻合,從分佈來看,兩種進口的青木香皆有可能是正品木香Aucklandia lappa。

值得注意的是蘇敬對(青)木香植物的描述:「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結實黃黑,所在亦有之。」黃勝白先生據此認為是菊科旋覆花屬的土木香Inula helenium,其說固然不差,但這是否就是唐代的正品木香,頗值得商榷。Inula helenium分佈甚廣,確如蘇敬所說「所在亦有之」,若此種是木香或青木香的正品,六朝以來直至唐代就不至於間關千萬里從海路或陸路進口了。故我們認為,蘇敬所描述的植物其實只是當時木香的代用品或混亂品之一,恰好此種的根亦有辛香之氣,遂被蘇敬誤認。這種謬誤一直延續到宋代,《蜀本草》說:「今苑中種之,花黃,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這無疑是土木香。寇宗奭曾親眼見過此種植物,在記述木香的功用以後,《衍義》云:「又一種,嘗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歸西洛。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三四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生嚼之極辛香,尤行氣。」這當然也是指土木香,但《衍義》中寇宗奭用「又一種」來引起話題,正表明其與常規使用者有所區別。

唐代不僅以Inula helenium混稱(青)木香,也開始以馬兜鈴的根冒充(青)木香,初唐時期馬兜鈴根尚以「土青木香」為名,《新修》草部下品新增藥獨行根條云:「蔓生,葉似蘿摩,其子如桃李,枯則頭四開,懸草木上。其根扁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生古堤城旁,山南名為土青木香,療疔腫大效,一名兜鈴根。」此即Aristolochia debilis,之所以稱為「土青木香」,尚與青木香保持距離也,而大約在晚唐,據《開寶》木香條引「別本注」云:「葉似署預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極多,為藥之要用。陶云不入藥用,非也。」這就完全以馬兜鈴根視為正宗的(青)木香了。

當然宋代直至明初的主流文獻仍然堅持菊科「青木香」與馬兜鈴科「土青木香」之間的界線,如《本草圖經》說:「亦有葉如山芋而開紫花者,不拘時月采根芽為藥,以其形如枯骨者良。江淮間亦有此種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藥用。」《通志》卷75云:「獨行根曰雲南根,曰兜零根,山南人謂之土青木香,其實曰馬兜零。」《救荒本草》云:「馬兜零,一名雲南根,又名土青木香。生關中及信州、滁州、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今高阜去處亦有之。」


《類證》青木香藥圖

《類證》廣州木香藥圖
雖然蘇頌說土青木香不堪入藥用,而《證類》所繪海州青木香、滁州青木香藥圖其實正是土青木香,即馬兜鈴,(圖1)至於廣州木香被繪為一種莫名其妙的木本植物,(圖2)固然表明蘇頌沒有見過木香Aucklandia lappa原植物,同時也暗示蘇頌并不認可《新修》所說的那種菊科土木香Inula helenium。儘管《本草別說》批評蘇頌說:「木香今皆從外國來,即青木香也,陶說為得,本在草部,而《本草圖經》所載廣州一種,乃是木類。又載滁州、海州者,乃馬兜鈴根,此山鄉俗名爾。治療冷熱,殊不相似。」但這些藥圖已經為後世馬兜鈴根作為正品青木香埋下了禍根。

木香與青木香的品種分化開始于明代,《品彙精要》卷7草部上品之上,木香與青木香各自一條,木香屬草之木,謂出《神農本經》,藥圖采自《證類》之廣州木香;青木香屬草之草,其正文雖題作「名醫所錄」,其實出自《藥性論》,藥圖則用《證類》之海州青木香、滁州青木香。《品彙精要》在明代未能正式流傳,故影響有限,但年代稍晚的《本草蒙筌》也以木香與青木香各條,陳嘉謨並在馬兜鈴條下明確說:「根名青木香,亦為散氣藥。」《本草綱目》說:「木香,草類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緣沉香中有蜜香,遂訛此為木香爾。昔人謂之青木香,後人因呼馬兜鈴為青木香,乃呼此南木香、廣木香以別之,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愈亂真矣。」從此以後,馬兜鈴科Aristolochia debilis成為青木香的正品,而自陶弘景以來即被稱為青木香的菊科Aucklandia lappa,則稱南木香、廣木香,或徑稱為木香。

畢竟菊科Aucklandia lappa非我國原產,而且從文獻分析,在20世紀以前似乎沒有引種,曾經出現過的兩個混淆品,馬兜鈴科土青木香Aristolochia debilis或許是被發現其獨有的活性,居然李代桃僵地成為青木香的正品,而土木香Inula helenium則繼續作為真木香的替代品而存在,據趙燏黃先生《祁州藥志》報告,民國時祁州西郊農民依然栽種,作為青木香或「祁木香」銷售,趙先生將之稱為「土木香」。

至於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的來源比較奇特,陳仁山《藥物出產辨》木香條提到:「有產四川,名川木香,味輕清。」檢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確有川木香條,但這是否一定是Vladimiria souliei或其變種Vladimiria souliei var. cinerea不得而知。據謝宗萬先生介紹,1960年代因木香藥源緊張,廣泛尋找代用品,在四川越西一帶又發現了菊科越西木香Vladimiria denticulate Ling等數種植物可以作木香入藥,統稱「越西木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木香載入《中國藥典》1963版,相沿至今。

【道地沿革】

從品種項的討論可以看出,自《本草經集注》以來,正品木香應該是菊科Aucklandia lappa,此植物非我國原產,在國內無所謂道地,約在1930年代華僑從印度取得木香種子,在雲南麗江魯甸引種成功,是現代木香的主要產區。川木香主產四川,成為藥用正品的歷史不長,臨床應用不廣。青木香在明代開始以馬兜鈴根為正品,2000年代以後,因所含馬兜鈴酸可引致腎功能衰竭,現已停用。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