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AD
標題南沙參、北沙參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沙參有南北二種,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乾燥根,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乾燥根。南沙參栽培、野生皆有,其中輪葉沙參主產於貴州、河南、黑龍江、內蒙古、江蘇,以貴州產量大,安徽、江蘇、浙江質佳,銷往全國。沙參分佈于山西、陝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省。北沙參主要為栽培品,產於山東萊陽、傘平、蓬萊、嶗山、煙台、文登,河北昌黎、果亭、定縣、安國,江蘇連云港,以及廣東、福建及遼寧,其中以山東萊陽胡城村產者為最著名,稱萊陽沙參。

本草研究認為:沙參始載于《本草經》,但在早期文獻中桔梗科Adenophora屬植物往往被本草家誤認為人參,故正品沙參究竟是何物,反而含混不清。宋代Adenophora屬成為藥用主流,今用正品Adenophora tetraphylla見於《證類》藥圖,從宋代至清乾嘉時期,沙參一直以北方產出者為優,清代後期,由於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被稱為「北沙參」,幾乎取代了北方桔梗科沙參的正宗地位,Adenophora屬沙參的產地被迫轉移到南方,被稱為「南沙參」。

【品種考訂】

《本草經》載六種參,除紫參外,其餘五參分屬五行,各依五色分應五臟,陶弘景云:「此沙參并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沙參《吳普》、《別錄》皆別名「白參」,據《廣雅》「苦心,沙參也」句王念孫疏證:「沙之言斯白也。《詩﹒小雅﹒瓠葉》箋云:斯,白也。今俗語斯白字作鮮,齊魯之間聲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實與根皆白,故謂之白參,又謂之沙參。」乃知沙參因其根色白而得名,李時珍解釋:「沙參色白,宜于沙地,故名。」不確。

早期文獻有關沙參的形態描述比較含混,如《吳普》云:「白沙參,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三月采。」《集注》云:「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蜀本草﹒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就以上描述來看,幾乎可以肯定不是指桔梗科Adenophora屬植物,而陶弘景所描述的人參轉似此屬植物,人參條陶註:「人參生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薺苨條陶說:「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桔梗條云:「今別有薺苨,能解藥毒,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而葉甚相似,但薺苨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爾。」顯然,正如《新修》所批評的:「陶說人參,苗乃是薺苨、桔梗,不悟高麗贊也。」按陶弘景描述的人參、薺苨皆是Adenophora屬植物,或即薺苨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這種植物當是《圖經》所說:「江淮出一種土人參,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苗長一二尺,葉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采根,不入藥。」《證類》所圖「兗州人參」、「滁州人參」皆是Adenophora屬植物,《綱目》云:「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苨之苗葉,江淮土人參者,亦薺苨也。」所見甚是。

《證類》沙參條所繪三幅沙參藥圖,淄州沙參、隨州沙參皆為桔梗科Adenophora屬植物,其中淄州沙參應該能確定為今用正品Adenophora tetraphylla,(圖1)而歸州沙參當為傘形科植物,從產地和圖例來看,或許是後世所用的川明參Chuanminshen viloaceum Sheh et Shan。有趣的是,《圖經》的描述文字已將沙參分為南北兩類,蘇頌云:「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箸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膠,此為小異。」與後世南北沙參的分化不同,蘇頌的意思是說北方諸地所出者為優,原植物按藥圖提示淄州、隨州所出皆是Adenophora屬植物。

明代《救荒本草》關於沙參的論述更加證明蘇頌所說,北方(河南)有Adenophora屬正品沙參的產出。《救荒》共載有三種沙參,分別為沙參、細葉沙參、杏葉沙參,沙參條朱橚云:「今輝縣太行山邊亦有之……又有杏葉沙參及細葉沙參,氣味與此相類,但《圖經》內不曾該載此二種葉苗形容,未敢并入本條,今皆另條開載。」據本條藥圖,即是今用正品沙參Adenophora stricta,(圖2)其細葉沙參當為同屬植物紫沙參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而杏葉沙參按謝宗萬先生的意見,為同屬之裂葉沙參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直到清代,多數文獻仍強調北方沙參質量優于南方產者,《本經逢原》云:「沙參有南北二種,北產者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本草從新》文字略同。《植物名實圖考》卷7沙參條亦說:「處處有之,以北產及太行山為上。」因此在年代較吳其濬稍早的雍乾年間方書,如《絳雪園古方選注》、《續名醫類案》中所使用的「北沙參」,應該也是指北地所產Adenophora屬植物。

至於此時期本草文獻中出現的「南沙參」,依然是指南方所產Adenophora屬植物,如《本草綱目拾遺》單列有南沙參條,正文說:「功同北沙參,而力稍遜。」其後有按語云:「如南沙參,誤用者甚多。南沙參產於浙地者,鮮時如蘿蔔,土人去皮煮熟,如熟山藥,曬乾如天花粉而無粉性,本名粉沙參,功專散毒消腫排膿,非南沙參也。其南沙參形如桔梗而中空松,味淡微甘,桔梗帶辛,而南沙參不辛,產於亳門者最佳,俗名雄桔梗。」仔細體會此段文字,乃知「粉沙參」亦曾被混稱為「南沙參」,其原植物為傘形科之明黨參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但趙學敏所認可的「南沙參」依然是桔梗科Adenophora屬植物。

顯然,這種南北沙參的劃分與今天藥用情況并不完全相同,北沙參據民國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云:「北沙參,山東日照縣、故墩縣、萊陽縣、海南縣俱出,海南出者條細質堅,皮光潔色白,鮮活潤澤為最佳。萊陽出者質略鬆,皮略糙,白黃色,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條粗質松,皮糙黃色者次。關東出者粗松質硬皮糙,呆黃色更次。其他台灣、福建、湖廣出者粗大松糙為最次,不入藥用。」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北沙參條云「詳沙參條」,而沙參條註:「產北方沙地」,這意味著直接以北沙參作沙參的處方應付。此外,同樣是民國年間的「遼沙參」中藥內票上所印藥物圖形,依稀還能看出這種所謂「北沙參」就是今用之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圖3)但根據現有文獻確實難于回答清代中葉至清末這一段時間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本來以北方為道地的Adenophora屬沙參將產地優勢讓位給了南方各省,并被冠以「南沙參」之名,而北地所產沙參居然為Glehnia littoralis所代替,被稱為「北沙參」。

黃勝白、陳重明先生在《本草學》曾提出一種假說,不失為對此疑問的一種解釋。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本來是山東萊陽一帶栽種用來冒充人參的植物,故有「萊陽參」之名,因其主要生長於海濱沙地,恰好符合李時珍說沙參「宜于沙地」的特徵,隨著產量的增加,遂漸漸佔用了「沙參」之名,為了與Adenophora屬沙參相區別,乃被稱為「北沙參」。按正常的想法,Adenophora屬沙參仍應保留「沙參」的名稱,但情況顯然不是如此,如前舉《藥材行規》中,「北沙參」居然成了「沙參」藥名的處方應付,如此一來,只好將沙參改名為「南沙參」了。畢竟Adenophora屬植物南北都有分佈,被稱為「南沙參」後,南方則成了Adenophora屬南沙參當然的道地產區。

【道地沿革】

宋以前沙參品種難于確定,產地僅能作為參考,《范子計然》云:「出洛陽,白者善。」《別錄》:「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吳普》同,「續山」作「瀆山」。《新修》云:「今沙參出華州者善,」《千金翼方》同。

宋代開始沙參主要來源於Adenophora屬植物,據蘇頌所說:「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所繪淄州沙參藥圖最接近今用正品Adenophora tetraphylla,淄州為今山東省淄川。《救荒》說「今輝縣太行山邊亦有之」,《圖考》云:「沙參《本經》上品,處處有之,以北產及太行山為上。」

綜合品種與道地沿革的考察,就維持現狀而言,在華東、西南各省進行南沙參GAP研究并無不妥,但鑒于宋代至清乾嘉時期,Adenophora屬沙參一直以北方產出者為優,而且北方產地優勢的喪失似乎并不是藥材質量的原因,故從尊重歷史出發,該品種的GAP研究亦可選擇山東、河南進行。至於北沙參是新興品種,當以山東萊州為道地。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