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石斛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石斛為蘭科植物金釵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鐵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或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及其近似種的新鮮或乾燥莖。鐵皮石斛剪去部分鬚根後,邊炒邊扭成螺旋形或彈簧形,烘乾,習稱鐵皮楓斗(耳環石斛)。主產於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安徽,西藏、廣東、湖北亦產,習慣認為金釵石斛以產於廣西靖西者質最優,鐵皮石斛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馬鞭石斛分佈於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本草研究認為:古用石斛基本為蘭科Dendrobium屬植物,但產地、品種因時代不同而頗有差異,其中金釵石斛Dendrobium nobile應該是藥用主流,清代中葉安徽霍山所產石斛逐漸享名,其原植物應為Dendrobium huoshanense。石斛最早記載產地為安徽六安,明清時期因重視金釵石斛,故一般認為四川出者為優,但道地性不夠明顯。

【品種考訂】

石斛載于《本草經》,石斛二字名義未詳,或認為石、斛皆量詞,古代計量單位依次為石、斛、斗、升,以「石斛」為名,大約取其貴重之意,說見趙存義《本草名考》;森立之《本草經考注》則據陶說「形似蚱蜢髀者為佳」,遂認為石斛系「石螜」之音轉;夏緯瑛先生《植物名釋札記》則據桂馥《札朴》卷10石竹條云:「順寧山石間有草,一本數十莖,莖多節,葉似竹葉,四五月開花純黃,亦有紫白二色者,土人謂之石竹,案即石斛也,移植樹上亦生。」夏先生云:「石斛即石蓫,石蓫又和石竹同音,而石斛又有石竹的名稱。石斛的莖多節而葉又似竹,則石斛即石竹,意思即是生長在山石間的竹。」三種解釋可能都有些牽強,石斛為附生草本,多附生岩石或樹木,尤其多附生於石上,《名醫別錄》謂其「生水旁石上」,絡石條陶弘景註:「既云或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以為名爾」,藥名中「石」字或因此而來。至於「斛」,或許是節略膨大近似斛形的緣故。

歷代所用石斛大約都以蘭科Dendrobium屬植物為正,但產地、品種因時代不同而頗有差異。其中稍有例外的是《新修》除常規石斛外,又提到:「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者似大麥,纍纍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漬服,乃言勝乾者,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餘斛如竹節間生葉也。」這種如大麥的「麥斛」一般認為是蘭科石豆蘭屬植物麥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即《植物名實圖考》卷16所稱之「石豆」。而「雀髀斛」則可能是蘭科石仙桃屬( Pholidota)植物或金石斛屬(Ephemerantha)植物。

Dendrobium屬中有十數種植物皆作石斛使用,此處主要討論「金釵石斛」、「霍山石斛」的歷史沿革,兼及《中國藥典》所規定的其他石斛品種。

  1. 金釵石斛

    最早石斛并不與金釵相比附,如《南方草木狀》卷上吉利草條云:「吉利草,其莖如金釵股,形類石斛,根類芍藥」,金釵股見《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將之并入《海藥本草》釵子股條,李時珍云:「石斛名金釵花,此草狀似之,故名。」其原植物為蘭科Luisia morsei Rolfe,顯然,這裡的石斛與金釵并非一物。年代稍後的盛弘之《荊州記》說:「隋郡永陽縣有龍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環也。」(四部叢刊三編本《太平御覽》卷992引文)亦不將石斛比為金釵。

    「金釵石斛」之稱大約開始于宋代,《和劑局方》卷5有「金釵石斛圓」,此外《博濟方》之丁沉丸、保生丸亦提到「金釵石斛」,《通志》卷75也說:「石斛之莖如金釵,故謂之金釵。」但據《本草衍義》揭露,當時所謂的「金釵石斛」其實是世人好奇,用「木斛」製造而成,寇宗奭云:「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餘,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在這段話中寇宗奭將「金釵石斛」與「真石斛」區分開來,文中所謂「木斛」,即陶弘景說「宣城間生櫟樹上者名木斛,其莖形長大而色淺」,應是今之「黃草石斛」類植株較大且附生樹木的Dendrobium屬植物,但絕非今用之Dendrobium nobile Lindl.。


    《證類》文州當歸

    《綱目》石斛

    《圖考》金蘭藥圖
    明代開始情況有所變化,《品彙精要》于石斛無所發明,《綱目》為石斛增加別名「金釵」,并解釋說:「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盛弘之《荊州記》云:耒陽龍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釵,是矣。」《綱目》引《荊州記》石斛如金釵,與《御覽》引作金環不同,或是版本差異,在「集解」項李時珍對這種植物形態有詳細描述:「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甚繁,乾則白軟。其莖葉生皆青色,乾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須,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頻澆以水,經年不死,俗稱千年潤石斛,俗稱為千年潤。」開紅花是一項重要特徵,結合所繪圖例,(圖1)基本可以訂為Dendrobium nobile。明代蜀人楊慎詩句「滿城連日黃梅雨,開遍金釵石斛花」,所吟詠者大約也是此種。

    清代金釵石斛之說比較流行,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石斛條甚至將寇宗奭關於金釵石斛的論述篡改為:「石斛其說不一,出廬江六安者,色青,長二三寸,如釵股,世謂之金釵石斛,折之有肉而實,咀之有膩涎,黏齒,味甘淡,此為最佳。無味者皆木斛也。」被寇貶為「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的金釵石斛,經徐的修飾,則成了最佳品。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檀萃《農部瑣錄》云:「金釵石斛本為珍藥,而出祿勸(今雲南祿勸縣)之普渡河石壁者,獨備五色,尤為諸品之珍。大抵五色齊全,究以紺紅深者為佳耳。」又考《植物名實圖考》所繪石斛第二圖,(圖2)「扁莖,有節如竹,葉亦寬大,高尺餘,即《竹譜》所謂懸竹,衡山人呼為千年竹,置之笥中,經時不乾,得水即活」,亦是Dendrobium nobile。

  2. 霍山石斛

    按照謝宗萬先生的意見,霍山石斛包括三個品種: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 J. Cheng、黃花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以及鐵皮石斛 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尤其以前兩種為代表,而《新華本草綱要》則將霍山石斛訂為Dendrobium moniliforme (L.) Sw.,一般稱為細莖石斛。

    《本草經》說石斛「生六安山谷」,《范子計然》也說:「石斛出六安」,六安即今安徽六安市,下轄霍山縣,故多數研究者認為霍山石斛是文獻記載最早的石斛,但從陶弘景開始直到清代,安徽雖有石斛產出,但不佔主流地位,如《本草經集注》云:「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間生櫟樹上者名木斛,其莖形長大而色淺。六安屬廬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虛長,不入丸散,惟可為酒漬煮湯用爾。」陶弘景所讚賞的是始興石上所產,始興在今廣東,而認為安徽宣城所出是木斛,不佳。

    至於古代六安所產石斛,是否即是後世盛稱的「霍山石斛」,不得而知,正式提出「霍石斛」概念的是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較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氣力,或取熬膏餉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又引《百草鏡》:「石斛,近時有一種,形短只寸許,細如燈心,色青黃,咀之味甘,微有滑涎,係出六安州及潁州府霍山縣,名霍山石斛,最佳。咀之無涎者,係生木上,不可用。」又引范瑤初云:「霍山屬六安州,其地所產石斛,名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節類竹鞭,乾之成團。他產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團也。」按趙學敏所引諸家言論,這種霍石斛應是霍山特有物種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而霍山雖有生長的黃花石斛、鐵皮石斛等,植物特徵皆不與之相符。

  3. 其他石斛種類

    除金釵石斛外,《中國藥典》2005版也將鐵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視為正品。鐵皮石斛鮮品莖呈鐵灰至灰綠色,有黑褐色具光澤的小節,與Dendrobium屬其他植物差別十分明顯,在古代文獻中沒有看到任何相接近的記載,該植物成為正品,或許與晚近流行的石斛藥材規格耳環石斛或稱鐵皮楓斗的加工有關。至於馬鞭石斛,植株較大,有可能是古代所稱的「木斛」之類,何以成為正品,原因不詳。除此兩種外,環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和黃草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在舊版《中國藥典》中也曾作為正品石斛藥用。

    《植物名實圖考》卷16除記載金釵石斛外,還描述了一種「山石上多有之,開花如甌蘭而小」的石斛,據所繪圖例,(圖3)當即細莖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這很可能就是《本草衍義》所說「細如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的石斛品種。《圖考》卷17有金蘭,據吳其濬說亦是石斛之一種,產滇中,原植物當為迭鞘石斛Dendrobium denneanum Kerr.。

【道地沿革】

石斛產地隨時代而異,前面已經提到齊梁時石斛產地已由原來的安徽六安向兩廣轉移,至唐代,石斛主要由淮南道、江南道、嶺南道進貢,具體情況如下:

淮南道出石斛的有壽州(今安徽省壽州)、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一帶)、舒州(今安徽省懷寧)、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州市),又據《通典》具體進貢數額:壽春郡貢生石斛五十斤,今壽州;廬江郡貢石斛六十斤。今廬州;同安郡貢石斛六十斤,今舒州;弋陽郡貢生石斛六十斤,今光州。

江南道出石斛的有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通典》提到進貢數額:潯陽郡貢生石斛十斤。今江州。

嶺南道出石斛的有廣州、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瀧州(今廣東省羅定縣)、封州(今廣東省封開縣)、春州(今廣東省陽春縣)、勤州(今廣東省云浮市)、賀州(今廣西賀州市),《通典》提到進貢數額:南海郡貢石斛二十斤,今廣州;始興郡貢石斛二十斤,今韶州;臨封郡貢石斛十小斤,今封州;銅陵郡貢石斛二十小斤,今勤州。

宋代《元豐九域志》提到石斛的貢獻有:壽州土貢石斛一十斤;廬州土貢生石斛二十斤;光州土貢生石斛一十斤;江州土貢生石斛一十斤;廣州土貢石斛二斤。《太平寰宇記》土產石斛的州縣:蔡州、南康軍、廬州、光州、壽州、鳳州、秦州、廣州、春州、韶州、康州。《本草圖經》云:「今荊、湖、川、廣州郡及溫、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證類》則專門繪製春州、溫州石斛。

明代或許是提倡「金釵石斛」的緣故,李時珍說:「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綱目》卷20治睫毛倒入,川石斛與川芎藭同用,年代稍晚的《絳雪園古方選注》中也專門提到川石斛,并認為「川石斛入腎,以清虛熱。」應該是受了李時珍的影響,明清本草大多認為石斛川產為良,代表性言論如《本草乘雅半偈》云:「出六安山谷,及荊襄、漢中、江左、廬州、台州、溫州諸處,近以溫台者為貴,謂其形似金釵,然氣味腐濁,不若川地者形頗修潔,氣味清疎,毋取美觀,舍清用濁也。」《本草崇原》亦有類似的說法:「一種形如金釵,謂之釵石斛,為俗所尚,不若川地產者其形修潔,莖長一二尺,氣味清疎,黃白而實,入藥最良。」《本經逢原》云:「石斛種類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黃無歧,可無傷胃之虞。」《本草求原》云:「川產者色黃如金,無歧,旁枝如釵,中實,味甘而短者良。」稍有例外的是《本草從新》,認為石斛「溫州最上,廣西略次,廣東最下。」總之,明清時期既由於安徽霍山石斛的興起,也由於兩廣、兩湖、江南乃至滇中石斛的產出,四川石斛雖然有名,但始終未能形成明確的道地優勢,以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為例,該書石斛條註明產地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釵石斛條注產地兩湖、皖、川等省。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