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決明子 |
發佈時間 | 2006/9/7 |
來源 | 玉叩齋 |
今用決明子為豆科植物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決明Cassia tora L.的乾燥成熟種子。決明以栽培為主,主產於江蘇、安徽、四川等地產量較大;小決明野生或半野生,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等省,產量相對較小。
本草研究認為:唐宋以後所用決明子大約都是Cassia屬植物,《本草綱目》所稱馬蹄決明當為今用正品小決明Cassia tora或決明Cassia obtusifolia。決明子各地多有產出,沒有明顯的道地性。
【品種考訂】
《爾雅﹒釋草》云:「薢茩,芵光。」郭註:「芵明也,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邢疏云:「藥草芵明也,一名芵茪,一名芵明。」這一段文字一直被引在本草決明子條後,但從郭璞的描述來看,似非豆科Cassia屬植物,另據《廣雅》云:「羊(艹+蹢)(艹+躅),芵光也。」「芵明,羊角也。」則所謂「芵光」或許是杜鵑花科Rhododendron屬植物,而《廣雅》「芵明」方為本草之決明子,但即便如此,《本草經》之決明子也未必是Cassia屬植物。
一般而言,因功效得名的藥物同名異物現象最為嚴重,即以決明子為例,本品因能明目得名,《吳普本草》決明子一名草決明、一名羊明,《本草經》青葙子亦名草決明,《別錄》又附錄石決明。《本草經》論決明子云:「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功效固然看不出品種,但Cassia屬植物種子皆含蒽醌類物質,輕瀉作用十分明確,若《本草經》決明子是此類植物,功效中應該有所記載,至少不會列為久服之品。不僅如此,陶弘景有註釋云:「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碎。又別有草決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也。」其中「茳芒」一詞,政和《證類》皆作此字,大觀《證類》則作「茳芏」,據《本草拾遺》云:「茳芏,是江離子。芏字音吐,草也,似莞,生海邊,可為席。又與決明葉不類。」乃知此字當以「茳芏」為是。又考《爾雅﹒釋草》云:「芏,夫王。」此茳芏為莎草科植物咸水草Cyperus malaccensis一類,莖三棱形,葉片短,葉鞘長,與豆科決明全無相似,此見陶說決明亦非Cassia屬植物也。
《本草綱目》將決明分為兩種,李時珍云:「決明有兩種,一種馬蹄決明,莖高三四尺,葉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晝開夜合,兩兩相貼,秋夏開淡黃花五出,結角如初生細豇豆,長五六寸,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綠色,入眼藥最良。一種茳芒決明,《救荒本草》所謂山扁豆是也,苗莖似馬蹄決明,但本小末尖,正似槐葉,夜亦不合,秋開深黃花五出,結角大如小指,長二寸許,角中子成數列,狀如黃葵而扁,其色褐,味甘滑。」據其描述,馬蹄決明當為今用正品小決明Cassia tora或決明Cassia obtusifolia,而茳芒決明似為望江南Cassia occidebtalis。以望江南種子作決明亦見於《救荒本草》,望江南條云:「今人多將其子作草決明子代用。」
唐宋皆有以決明花葉為蔬茹的習慣,如《東京夢華錄》所記食譜中有決明兜子、決明湯齏等以決明為輔料的麵食,故宋人頗有栽種決明的習慣,蘇轍《種決明》詩有句云:「秋種罌粟,春種決明。決明明目,功見本草。食其花葉,亦去熱惱。有能益人,矧可以飽。」黃庭堅《種決明》云:「後皇富嘉種,決明注方術。耘鋤一席地,時至觀茂密。縹葉資芼羹,緗化馬蹄實。霜叢風雨余,簸簸揚功畢。」《農桑輯要》卷6引《四時類要》種決明法云:「二月取子畦種,同葵法。葉生便食,直至秋間有子。若嫌老,糞種亦得。若入藥,不如種馬蹄者。」不過決明雖可食用,但Cassia屬植物皆有含量不等的蒽醌類物質,久服有害,吳其濬的看法值得參考:「余謂農皇定谷蔬品,皆取人可常食者。華實之毛,充腹者多矣,久則為患,故不植也。決明味苦、寒。調以五味,尚可相劑。若以泡茶,則祛風者即能引風。」
【道地沿革】《本草經》謂決明「生龍門川澤」,《集注》說「今處處有之」,但恐非今種。唐宋以後,決明皆為Cassia屬植物,各地都有產出,沒有明顯的道地性。《千金翼方﹒藥出州土》記廣州出決明子。《蜀本草﹒圖經》說出廣州、桂州。《本草圖經》雖說「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而《證類》則繪出了四川眉州和安徽滁州決明藥圖,似乎暗示當時此兩處出者質量較優。另據淳熙《三山志》,福州出決明子「葉似槐,花黃,子如綠豆而銳。」據《赤城志》浙江台州亦出草決明。明代董斯張撰《吳興備志》記載,湖州歲貢南京草決明五斤,貢禮部草決明四十五斤。清代決明子亦未見道地優勢,只是《福建通志》在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永春州皆記載決明子的產出,或許福建是當時決明子的大宗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