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 |
发布时间 | 2006/9/6 |
来源 | 玉叩斋 |
关键字 | 郁金 姜黄 莪术 片姜黄 |
今用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的块根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姜黄为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莪术为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商品中三种根茎分别习称为“文术”、“桂莪术”和“温莪术”;片姜黄为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即得。在商品上黄丝郁金主产于四川双流和乐山地区;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温州;桂郁金主产于广西南宁、柳州、合浦及广东的部分地区;绿丝郁金主产于四川双流、崇州、新津等地。姜黄主产于四川犍为、乐山、井研、双流、新津、温江崇州等地,福建武平、龙岩,广东佛山、花县、番禺,江西铅山等地,广西、湖北、陕西、台湾、云南等地亦有产出。莪术中文术主产于四川犍为、沐川、乐山、双流、新津、崇州,福建建阳、安乐等地;桂莪术主产于广西上思、贵县、横县、大新、邕宁等地;温莪术主产于浙江瑞安、温州等地。片姜黄的产地同于温莪术。
本草研究认为:(1)清代以前,药用郁金以川产姜黄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正品,由于清代三藩之乱,其他地区所产同属其他植物也充作郁金,药用部位逐渐由根茎变为块根,其后因为国家药典的规定,郁金遂由单一来源品种变为多基源品种。郁金古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改为多来源以后,四川、浙江、广西皆有产出。(2)唐宋时期药用姜黄可能以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根茎为主流,明代开始乃将Curcuma longa的主根茎称为片子姜黄,至清代则主要以Curcuma longa的主、侧根茎作姜黄用。清代以来以川产为道地,并有川姜黄之称。(3)唐代的官方本草并不认为莪术是单独一味药物,陈藏器因误认老姜为姜黄,遂将《新修本草》中作姜黄使用的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称为“蒁”或“蓬莪蒁”,宋代本草接受了陈藏器的看法,于是Curcuma wenyujin与Curcuma kwangsiensis成为莪术药用的主流,其后Curcuma phaeocaulis等同属植物也作为莪术入药。故后世莪术以浙江、广西产者为道地。(4)至于片姜黄,其来源有二,Curcuma wenyujin因曾经是姜黄的正品来源,后虽改以莪术入药,但仍将其根茎的纵切片称为片姜黄,这种情况可能明代就已发生,而切片的Curcuma longa虽也称片姜黄或片子姜黄,但民国后已不再作片姜黄入药。片姜黄的产地以浙江为正宗。
【品种考订】今用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药材,其各自来源植物颇多交错,兹据《中国药典》表列如下:
郁金 | 姜黄 | 莪术 | 片姜黄 | |
---|---|---|---|---|
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 块根 | 根茎 | 根茎纵切片 | |
姜黄 Curcuma longa | 块根 | 根茎 | ||
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 块根 | 根茎 | ||
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 块根 | 根茎 | ||
中医功效 | 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 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 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 辛、苦,温。归肺、脾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风湿痺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 |
从表不难看出,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之间在植物来源及中医功效上含混之处甚多,原因需具体分析。
郁金正写作“郁金”,《周礼》春官有郁人,“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注:“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郑玄云:“郁,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