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膽汁淤積性黃疸
別名膽汁淤積性黃疽
【概述】

膽汁分泌是肝臟的重要功能,由於各種有害因素致使膽汁分泌和排泄發生障礙,形成膽汁鬱滯,病變在肝內者稱為肝內膽汁鬱滯,在肝外者稱為肝外性膽郁。

【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本病以梗阻性黃疸而無肉眼可見的肝內外膽道阻塞為其特徵。可由多種病因如藥物,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妊娠、家族性等引起、臨床上可表現有典疸、皮膚騷樣及食慾不振、乏力等現象。問診時應注意訊問病人發病的誘因,注意與肝 膽道梗阻所致梗阻性黃疸鑒別。

二、體驗發現

黃疸、皮膚搔癢抓痕,肝臟腫大。

三、輔助檢查

血清膽紅素升高,結合膽紅素占50%以上;尿膽紅素陽性;血膽固醇、鹼性磷酶酶(AKP)、γ-谷酰轉肽酶(GGT)增高、GGT/AKP=12.2。

四、影像學檢查

B型超聲波、ERCP可作肝內外梗阻的鑒別診斷。

【治療措施】

肝內膽汁鬱滯有1/3病因不明,但半數以上可以查出病因,因此積極消除病因對膽汁鬱滯消退有積極作用。對於病因不明者對症治療。苯巴比妥30~180mg/d。消膽胺6~10mg/d。如有明顯中毒症狀,特別是伴有過敏反應者,強的松40μg/d,連服一週多數病例膽紅素可降低50%。待膽紅素正常後漸減量至10mg,可維持1~2月,防止反跳。但若用一週後,膽紅素無明顯下降即應停用,以防副作用發生,中藥茵陳湯對膽郁消退有一定作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