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兒童孤獨症
別名廣泛發育障礙、infantile autism、嬰兒孤獨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概述】

兒童孤獨症過去稱為嬰兒孤獨症(infantile autism),在分類學上目前歸於心理發育障礙範疇,稱為廣泛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其患病率據西方報導約為兒童的4~10/萬。我國過去報導極少,近年逐漸增加。男孩多見(男︰女約為5︰1)。本病病因未明。雙生兒研究提示在單卵雙生兒中同病率高於雙卵者。腦電圖及腦影像檢查均有較高的異常率,但不具特異性。神經系統軟體徵也較多。某些疾病,例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徵患者併發孤獨症症狀者也較多。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是社會交往能力的明顯損害或發育不良,興趣及活動範圍的明顯狹窄。這些症狀的表現程度與年齡有密切關係。

這種小孩很小時就表現與別人缺乏接觸,例如看他時他眼光避開,要抱他時缺乏扑過來的反應;會說話後很少主動開口,因此很難跟別的小孩建立夥伴關係。自己遇到挫折時(例如跌交)不會去尋找求別人的同情和安慰,別人(例如母親)遭受痛苦時也不表現同情和安慰。如能入學,在學校里也不善於合群,即使參加集體遊戲,也只能擔當較機械的角色。患孩不但不善於言語交流,有時言語發育也不正常,例如不能正確理解別人的問題、不能正確表達、發音怪異等。又常表現刻板的行為或動作,例如反覆模仿某一電視演員的某一動作;對已形成的某些生活習慣不能任意改變,例如進食時坐慣某個位子就不能改變。興趣狹窄,有時甚至只對某一遊戲的某一片斷感興趣,反覆不停,甚至很精通。有時只對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甚至一段繩子有興趣。

患兒的症狀一般在幼兒期即出現,但部份患者在此時症狀可以不突出或不被注意,到了三歲以後,即很少有不被發現者。本病目前雖改稱兒童孤獨症,實際上多數均在嬰兒期發病。

多數患兒均伴有某種程度(輕、中度)的智力低下現象,如不詳細詢問病史,易誤診為精神發育遲緩。孤獨症患兒的智能障礙一般是不均勻的,有些方面可以沒有明顯的缺陷。孤獨症患兒尚可伴有多動、注意不集中、衝動、攻擊、自傷或暴怒等行為。感覺方面也可有異常,例如痛覺閾可以增高(不怕痛),或對聲、光的刺激特別敏感。有些患孩明顯偏食,甚至可達到異嗜症(pica)的地步。有些患兒還有睡眠異常(一夜醒覺多次)。有些患孩有異常的恐懼表現,害怕不應害怕的東西,而對真正可以引起危險的東西卻不害怕。病情較輕的患孩長大之後,由於瞭解自己的病情可以因此產生自卑、抑鬱的情緒。

實驗室檢查一般陰性,即使有陽性發現,也應排除伴發的軀體疾病的影響。孤獨症伴發癲癇者較多見,因此常有電圖異常,但不出現臨床發作者也有較多的腦電圖異常,其異常無特異性。近年來常報導孤獨症患孩有腦成像檢查的異常(CT,MRI等),一般無特異性,但亦有報導強調有小腦中線中發育不良者。另據報導,脆性X染色體綜合徵患者伴發孤獨症症狀者也較多。

孤獨症患兒在青春期可有較大的變化,有些可有明顯改善,有些則反之。一般言,語言功能發育好者預後較好,反之則差。據美國資料,約三分之一的患者長大後可獨立生活。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別要著重社會交往、言語及非言語交流的障礙以及興趣狹窄、行為刻板等表現。國外已有多種孤獨症評定量表出現,我國也已有應用。鑒別診斷主要是與精神發育遲緩及精神分裂症鑒別。單純的精神分裂症則大多在10歲以後發病,幼兒期發病者很少也很難診斷為分裂症。

【治療措施】

孤獨症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主要是針對其行為缺陷進行教育訓練,特別是學會與人交往。此種教育要逐步的、長期的進行,因此必須要有患兒家長的配合。伴發多動、興奮、抑鬱等症狀時可適當使用精神藥物,伴發其他疾病時可進行相應的治療。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