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血色病
別名代謝性肝硬化、Hemochromatosis
【概述】

血色病為一種罕見的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由於過多的鐵質沉著在臟器組織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質細胞破壞、纖維組織增生及臟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膚色素沉著、內分泌紊亂、心臟和關節病變。

【發病機理】

血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第六對染色體上基因異常,導致小腸粘膜對食物內鐵吸收增加,以致體內鐵含量增加,超過正常的5~10倍以上。示蹤核素檢查表明,血色病患者對口服鐵的吸收率可高達20~45%(正常人為1.5%~4.4%)。體內鐵沉積過多造成肝損害和肝硬化的機制有3種學說:①含鐵血黃素在溶酶體的酸性環境中,將鐵釋放出來,使溶酶體膜不穩定,其中的水解酶類進入胞質內,造成破壞;②過多的游離鐵使細胞器的類脂發生脂質過氧化,線粒體和細胞膜進一步破壞,使細胞死亡;③肝內鐵過多,直接刺激膠原纖維的合成,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病理改變】

最突出的病理變化是各臟器實質細胞內有不等量的含鐵色素(含鐵血黃素、鐵蛋白)及非含鐵色素(脂褐素和黑色素)的沉著,并伴有纖維化。

一、肝臟

肝含鐵量常50~100倍於正常肝含鐵量的上限,最明顯異常是肝細胞內有含鐵血黃素顆粒。主要分佈在小管周邊,晚期膽管上皮細胞、枯否細胞和巨噬細胞都有鐵質沉著,非特異性的變化有脂肪變性和空泡變性。幾乎所有有症狀患者都存在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纖維間隔寬窄不一,纖維束起源於門靜脈周圍,然後延伸,包繞一個或數個小葉,其形態學變化類似慢性膽管部分梗阻。結節內鐵質沉積常是在肝細胞內,而不累及纖維組織,提示結節的形成是纖維組織的包繞,而不是存活肝細胞的增生所致。

二、胰腺

胰腺的內分泌細胞和外分泌細胞,都有鐵的過量沉積,有症狀者,胰腺腺泡結構破壞,小葉內和小葉間明顯纖維化,胰島細胞減少。腺泡細胞內及纖維組織鐵質沉積明顯重於胰島Langerhans細胞,說明內分泌細胞對鐵的毒性作用敏感。

三、其他內分泌腺

甲狀腺腺泡、腎上腺髓質球狀帶、垂體前葉細胞(嗜酸細胞除外)及甲狀旁腺都有含鐵血黃素沉著,睪丸生精上皮萎縮,但鐵質沉著相對少。

四、皮膚

臨床所看到的皮膚色素沉著多是由於表皮基底的黑色素沉著,但是,在萎縮了的真皮和表皮上,可看到含鐵血黃素沉著到汗腺、血管內皮和真皮結締組織而呈現出來的灰色色素沉著。

五、心臟

心臟明顯肥大,心肌受累嚴重,肌纖維數減少,心室肌有含鐵血黃素沉著,心內膜下、收縮肌細胞含鐵血黃素沉著程度轉傳導組織重,心肌細胞核周圍可見貯鐵蛋白,這些細胞變性、壞死,代之以纖維組織。

六、關節

滑膜細胞內有大量含鐵血黃素沉著,相關纖維組織內有大量含鐵血黃素沉著,超微結構顯示在合成細胞、纖維細胞和軟骨細胞內有鐵質沉積,而巨噬細胞則幾乎不含鐵,軟骨細胞和周圍的軟骨組織有繼發性退行性變、鈣化,有軟骨下囊腫形成。

脾臟、骨髓、腦和神經組織受累較輕。

【臨床表現】

血色病患者當體內鐵貯積量達25~50g時才出現臨床症狀。出現症狀的平均年齡為50歲,但由血色病所致的早期臨床表現往往被忽視,因而通常拖延4~5年後才能確立診斷。本病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8:1。

血色病最主要的症狀為皮膚色素沉著,糖尿病、肝硬化和性腺功能減退。由於近代診斷方法的改進,一些無典型症狀或甚至尚未出現症狀的純合子均可被發現。最近,對163例患者分析表明,83%有無力和嗜睡,58%有腹痛,43%有關節痛,38%有性慾減退和陽瘦長,15%有心功能衰竭症狀。69%有肝硬化,83%肝腫大,13%脾腫大,20%體毛丟失,8%男性乳房發育,75%皮膚色素沉著,55%有臨床糖尿病。

一、肝臟

肝臟腫大先於肝硬化,其腫大程度與鐵質沉積程度有關,血色病非肝硬化患者69%有肝腫大,肝硬化者中90%肝腫大,提示鐵沉積本身對肝臟病變起主要作用。肝硬化形成後,多出現肝功能不全和門脈高壓,肝功能試驗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轉氨酶可輕度升高,肝硬化其他非特異性表現有性慾減退、陽瘦長、閉經、男性乳房發育。

導致肝硬化和肝纖維化的肝內鐵沉積閾值為22mg/g干重,在肝硬化基礎上易發生肝癌,血色病肝硬化的癌發生率高於正常人的200倍,主要是原發性肝細胞癌,大部分可起源於肝內膽管,肝外癌發生率不高。

右上腹痛多為慢性,但有時為急性,急性腹痛很劇烈,有時可致疼痛性休克,其原因尚不十分明了。

二、糖尿病

血色病肝硬化患者,71%有顯性糖尿病,其中60%為胰島素依賴型,31%為非胰島素依賴型;非肝硬化患者,20%有臨床糖尿病,其中60%為非胰島素依賴型。其餘非顯性糖尿病的血色病患者,31%有糖耐量異常,對於經過治療而長期存活的血色病糖尿病患者,其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與其他糖尿病相似。

三、皮膚色素沉著

幾乎所有患者均有皮膚色素沉著,尤其是裸露部位,但由於進展隱匿,患者及其親屬往往不會注意。

四、心臟

1/3患者有心律不齊,15%患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心電圖示低電壓、T波變化、早搏、心房和心室顫動、束支傳導阻滯、超聲心動示全心擴大。

五、關節病變

發生率為43~57%,其中僅55%有關節疼痛症狀,檢查可見關節病變,有些關節不痛,物理檢查也正常者,X線可發現有病變,如囊性變和關節邊緣硬化改變,多見於第二、三掌指關節,膝、髖關節也可受累。關節病變發生率與有否肝硬化無關,可作為首發現或唯一表現。

六、內分泌腺異常

男性患者可出現性慾減退和陽痿,并伴有第二性徵改變,這些改變常與肝臟受累有關,但多出現在肝硬化之前,女性閉經與有無肝硬化無關,男性乳房發育的發生率低於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患者,且與有無肝硬化無關,性腺功能低下的大多數患者都存在有促性腺激素分泌低下、黃體激素低下、促卵泡生成素低下及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反應低下。

一般垂體-腎上腺和垂體-甲狀腺功能均正常。

【診斷】

對臨床症狀明顯的患者診斷不難,如患者有①血清鐵增高,②血清鐵飽和度增高③血清鐵蛋白增高,應進一步做肝活檢確診,有關數值列於下表。

表 血色病體內各種形式鐵含量

指標 血色病 正常
血清鐵(mg/L) 1.8~3.0 0.5~1.5
總鐵結合力(mg/L) 2.0~3.0 2.5~3.7
轉鐵蛋白飽和度(%) 80~100 20~50
血清鐵蛋白(μg/L)    
500~6000 20~300
  15~250
肝含鐵量(mg/g) 10~30 0.3~1.8

應除外如下幾種疾病:各種類型肝硬化、糖尿病、Addison病、肝豆狀核變性、發表朱萎縮。

【治療措施】

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已有肝硬化的血色病患者,預後差,壽命縮短,併發肝癌的機會高,而肝硬化前期的患者,如能及時將貯存的過多鐵排盡,則不影響壽命,且不會發生肝癌。由HLA分型確定的純合子,即使無明顯鐵貯積過多,也應每年定期查轉氨酶、血清鐵、轉鐵蛋白飽和度和鐵蛋白,及時發現早期或已有鐵貯積過多患者,早期治療。

最根本的治療方法是放血療法以去除體內過量的鐵,每500ml血含鐵約250mg,每次500ml,每週或每2周1次,直至把過多鐵排盡,一般需2~3年,以後根據情況,每2~4周放血1次,以維持療效。靜脈放血後,患者全身症狀減輕,體重增加,皮膚色素沉著和肝、脾腫大減輕。對心力衰竭患者,可肌注鐵螯合劑,如去鐵敏0.5g,每日2次,待心臟好轉後,再用放血療法。

對於肝硬化腹水、門脈高壓、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性功能不全者,應對症治療。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