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咽後膿腫
【概述】

咽後膿腫(retropharyngeal abscess),發生於咽後間隙中,多因咽後淋巴結感染化膿引起,分急慢性兩類。急性者多見於兒童。慢性者少見,多繫頸椎結核形成膿腫,又稱冷膿腫。本節論述急性化膿性咽後膿腫。

【病因學】

咽後隙位於咽後壁後方,頰咽筋膜與翼筋膜之間,上達顱底下接縱隔,兩側咽旁隙相鄰,為一含疏鬆結締組織的潛在筋膜間隙,并由咽縫分為左右兩部,嬰幼兒咽後隙中富於淋巴結,這些淋巴結接受鼻腔後部、鼻咽部、咽鼓管及中耳的部分淋巴引流。故上述部位的急性炎症可循淋巴途徑感染,引起化膿性淋巴結炎及膿腫。咽後淋巴結於3~8歲時逐漸消失,故本病多發生於3歲以下幼兒。部分病例可因咽後壁損傷并感染,或由鄰近部位的炎症蔓延所致。致病菌與扁桃體周圍膿腫相同。

【臨床表現】

病兒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有發熱、哭鬧、煩躁不安,因咽痛拒食。一般在發病後2~3日即可形成膿腫。膿腫形成後,咽壁隆起突向咽腔,則有不同程度的嚥下困難及呼吸不暢。嬰幼兒哭聲似鴨鳴,吮乳可逆入鼻腔或引起嗆咳。較大兒童可表現語音含混不清和打鼾。病情嚴重者,有吸氣性喘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并可出現紫紺、脫水、酸中毒及全身衰竭表現。如膿腫壓迫喉入口或併發喉炎,會突然發生窒息。

檢查見病兒頭稍向後仰并偏向患側,以減輕疼痛及呼吸不暢。頸部活動受限,下頜角下及頸側淋巴結腫脹、壓痛。咽部粘膜充血,咽後壁膨隆,多偏於一側,觸之柔軟或有波動感。膿腫前突接近同側咽齶弓及軟齶或將其向前推移。穿刺可抽出膿液。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穿刺抽膿,咽後膿腫診斷不甚困難。頸側位X線片可見咽後壁前移和椎前軟組織陰影增寬,或顯示有積水面,有助於診斷。

【治療措施】

1.急性咽後膿腫一經確認,應立即切開排膿。病兒取仰臥位,將頭、胸部放低,頭稍後仰。用直接喉鏡、麻醉喉鏡或戴維氏開口器暴露咽後壁,在直視下先穿刺抽膿,再用小刀做長約1.5cm的縱行切口、插入血管鉗擴開膿腔以暢通引流,同時用抗生素液沖洗膿腔。注意吸引器頭置於切口近旁,隨時吸淨流出的的膿液。術後呼吸困難多隨之緩解,如排膿後呼吸困難仍無好轉者,可行氣管切開術。以後每日撐開切口排膿一次,一般3~5次痊癒。

2.要注意全身支持療法及應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大劑量青黴素靜滴。在小兒還可能發生喉痙攣,甚至呼吸、心跳驟停等危險情況。事先一定要做好急救準備工作,以便順利地進行搶救;如氣管切開的準備、搶救藥品、氧氣及吸痰器等。

【併發症】

小兒咽後膿腫為急性病症,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危及生命。膿腫向下延展可引起喉梗阻或縱隔感染;向外側擴散侵入咽旁間隙,可侵蝕頸部大血管而發生致命的大出血。膿腫突然破裂,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危險。因此,檢查咽部時應輕輕觸摸,并做好準備,一旦膿腫破裂,立即取頭低位,用壓舌板撐開使之張口,以便膿液流出或用吸引器吸出。

【鑑別】

需與結核性膿腫相鑒別:結核性咽後膿腫:繫頸椎結核或咽後間隙淋巴結核所致的「無熱」膿腫。由頸椎結核引起的膿腫位於椎前間隙,後期可潰破形成咽後間隙冷膿腫。此病多見於成人或較大的兒童,多有肺結核病史。起病緩慢,伴有慢性咳嗽、午後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此膿腫膨隆,多位於咽後壁中央,抽出膿液稀薄,可查到結核桿菌,頸椎CT檢查或X線攝片可瞭解頸椎病變。此外,病人伸舌、張口均無困難,可與扁桃體周圍炎及膿性頜下腺炎相鑒別;無聲音嘶啞可與急性喉炎、喉水腫相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