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病毒性肝炎
別名viral heptitis
【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熱。有些患者出現蕁麻疹、關節痛或上呼吸道症狀。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種。以往所謂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經血行感染者稱輸血後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過糞-口感染的稱為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來經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證實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種類型,前者稱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後者稱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極少數呈重症經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亞臨床感染者,在甲型肝炎自然史中,亞臨床型或隱性感染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發流行時,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的比例最高為10︰1。甲型肝炎患者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後10天傳染性最大,出現黃疸後20天始無傳染性。實驗資料表明甲型肝炎病人從糞便中排出HAV的時間不長,以潛伏期末和發病初期排出病毒濃度最高,病後第三周已很少在糞便中檢出,故甲型肝炎病人在恢復期無傳染性,在流行病學有意義的係甲型肝炎亞臨床型或隱性感染患者。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攜帶者均是本病的傳染源,急性患者從潛伏期末至發病後66~144天,其血液內都具有傳染性。由於傳染期短,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大。根據各國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檢測結果,估計全世界約有2.15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構成了重要傳染源。慢性患者在病情活動期亦有傳染性,國內對811例慢性肝炎病人作了家庭調查,同時以811例健康人家庭作為對照,結果發現本病的接觸者中肝炎續發率為2.68%,而對照組肝炎續發率為1.09%。乙型肝炎有家庭聚集趨勢,其HBV總感染率可達62.5%(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陽性者),明顯高於人群中HBsAg陽性檢出率(10~15%)。父母HBsAg陽性或母親HBsAg陽性的家庭中HBV感染率可達87.5%,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炎後肝硬化患者的子女,HBV感染率分別為91.7%和66.7%,HBsAg攜帶者的子女HBV感染率為14.2%。HBsAg陽性的慢性患者和無症狀攜帶者,其傳染性取決於HBeAg是否陽性,HBeAg陽性者傳染性強。

丙型肝炎分佈世界各地,無明確地理界限,在西歐、美洲人群中HCV的感染率約0.3%~1.5%,中東地區為5%左右,中國某市對獻血員中檢測抗HCV,陽性率為7.9%(22/279)。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險人群以接受輸血者為甚。故慢性丙型肝炎和HCV或抗HCV陽性無症狀攜帶者均是本病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從腸道排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而經口傳染。本病多呈散發性,集體單位如不注意病人的隔離、食具消毒,宿舍、廁所等的衛生,以及在流行地區未抓好食品檢驗工作和對飲食、攤販人員的衛生監督等措施,則有發生本病大小不等流行的可能。甲型肝炎常引起爆發流行,主要通過水或食物的污染而引起,農村中多見井水污染而引起的小型爆發,發病與飲用生井水或河水有關。由食物引起甲型肝炎爆發流行已屢見不鮮,常因處於潛伏期排毒的炊事員,經手接觸污染熟食所致。生食受HAV污染的貝類引起甲型肝炎爆發國外已有不少報導,例如1983年英國東南部19個地區發生甲型肝炎流行,通過450例本病患者調查,42.6%患者發病前有吃烏蛤史,而對照僅17.5%。國內1978年寧波市因食泥蚶引起2000多人的爆發。上海市1983年也曾因毛蚶產地污染引起甲型肝炎的流行;該市1988年初發生甲型肝炎大流行係由生食毛蚶所造成平均罹患率為4082.6/10萬。根據抽樣調查,居民中的食蚶率為32.1%,食毛蚶者甲型肝炎罹患率達14~16%。吃蚶人群甲型肝炎罹患率比未吃蚶人群者的相對危險性高23~25倍,特異危險度為11.5~15.2。我校流行病教研室首先用核酸雜交、組織培養法直接從毛蚶體內分離到甲肝病毒(HAV),後又用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證實毛蚶中有HAV存在。再次證實該次甲型肝炎爆發流行是食不潔毛蚶引起。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過輸血、血漿、血製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針頭、針灸用針、採血用具而發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險。一組調查報告中表明,半年內有注射史的6950人中,HBsAg陽性率為4.65%,同期內無注射史的10953人中,HBsAg陽性率為3.99%,兩者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關於經口感染問題,有人認為病毒入口後必須通過消化道粘膜破潰面,如口腔潰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食管炎等病灶進入血行而發生感染。在消化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經口感染乙型肝炎的機會遠較甲型肝炎為低。國外在人的實驗性感染中,給於45名「志願者」口服乙型肝炎患者的糞便懸液,結果均未發病。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在接觸糞便機會較多的清潔工人中HBsAg及抗-HBs的陽性率并不比對照組清潔工或其他人群高。此外,各種體液在傳播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應予重視,業已證明HBsAg除存在於血清外,還可在唾液、尿液、膽汁、乳汁、汗液、羊水、月經、精液、陰道分泌物、胸腹水等中檢得。其中唾液在傳播中尤具重要意義,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攜帶者唾液中25~50%可檢出HBsAg。鑒於乙型肝炎主要由接觸病人或HBsAg攜帶者的血液和分泌物所引起,故醫務人員亦易從病員中感染乙型肝炎,其中以口腔科和外科醫生感染HBV機會較多。例如國外有一名牙科醫生,其血清中HBsAg和HBeAg均陽性,電鏡檢查證實血清中有Dane顆粒。4年內經其治療的患者中有11例發生乙型肝炎,其中9例的HBV亞型和牙科醫生的亞型相同。該醫生經常不戴手套進行操作,且手經常有破損史,HBV係由血經口感染。

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主要系分娩時接觸母血或羊水和產後密切接觸引起;但少數(約5%)可在子宮內直接感染。HBeAg陽性孕婦行引產或流產所獲得的胎兒肝組織中曾找到HBeAg,說明本病可通過胎盤直接傳播。母血HBeAg陽性者嬰兒的感染率達90%以上,母血HBsAg陽性而HBeAg陽性者,嬰兒HBV感染率較低(27~30%)。我國台灣省及日本國報HBsAg母嬰傳播率為36.6~40%。孕婦在妊娠前期(1~6月)感染乙型肝炎,產後10%嬰兒HBsAg呈陽性;妊娠末期(7~9月)感染本病者,76%嬰兒的HBsAg為陽性。

丙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而引起,本病約占輸血後肝炎70%以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丙型肝炎是輸血後肝炎最常見的一種類型,80年代(在歐洲)的前瞻性調查表明,在多次接受志願獻血員的血液者中,有6~12%發生輸血後肝炎。國外報導1,664例受血者中,發生輸血後肝炎246例(14.8%),其中丙型肝炎達237例(96.3%)。在腎移植病人中大多數急性和慢性肝炎的發作可能是由丙型肝炎所致。

隨著免疫診斷試劑(抗HCV、HCV-RNA-PCR法)的應用,輸血後HCV感染率大大降低,如在美國,感染率從以前的3.84%降到0.45%。反之,對血液或血製品檢測不嚴,可造成丙型肝炎暴發流行。例如中國某地曾因單採血漿回輸血細胞時污染,造成本病流行,經2年以上隨訪,被輸血者血清抗HCV陽性率達100%。

HCV的傳播經血行感染的事實已被證實,但散發的HCV感染者約40~50%無輸血或用血製品史,并確切傳播途徑尚不明確,但有報導各種體液;包括腹水、胸水、精液、尿及陰道分泌物等可由雙擴增PCR技術檢測到HCA。此外,同性戀以及家庭或集體生活環境中有長期接觸丙型肝炎病人或HCV攜帶者的人群中,HCV感染危險性則更大,故密切接觸而傳播本病的方式亦應引起重視。有關母嬰傳播HCV業已證實,例如在25名抗HCV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兒,於出生後2~4個月有14名抗-HCV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兒,於出生後2~4個月有14名抗-HCV消失,但出生後6~12月,其中11例嬰兒抗-HCV陽轉,併發生丙型肝炎。

HDV的傳播方式與HBV相同,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和HBV攜帶者為本病傳染源,HDV感染分佈呈不均勻性,意大利報告在HBsAg攜帶者中HDV感染率高達50%左右,而在德國和美國僅分別為1.9%和0.39%。我國HDV感染率各地報告不同,北京抗-HD陽性率2%(5/244例),但在肝組織中HDV檢出陽性率在亞急性重症肝炎為4.76%(2/42)、慢性活動性肝炎為5.78%(7/121)、慢性遷延性肝炎為5.0%(2/40),而9例HBsAg攜帶者肝組織中HDV均為陽性。

母嬰傳播HDV,僅見於HBeAg陽性和抗-HD陽性母親所生的嬰兒,大多感染HDV的嬰兒在圍產期。

戊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糞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傳染途徑主要通過糞-口感染。根據流行情況分為兩種類型,一為短期流行,即水源被一次性污染,流行數周;二為長期流行,即水源持續性被污染所致,流行期可達數月之久。經食物傳播或日常生活接觸得病者常呈局部流行和有明顯家庭聚集性流行。

本病流行與社會經濟、衛生習慣和文化素質等密切有關,亞洲、非洲及中美洲均有本病暴發性流行,英、美、法及俄羅斯有散發病例發生。我國各地亦有本病流行發生,1986及1988年新疆地區有7.8萬餘人發生戊型肝炎流行,症狀類似甲型肝炎,但臨床表現較甲肝嚴重,孕婦患本病病死率較高。

(三)人群易感性 甲型肝炎主要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嬰兒在出生後3個月內血清中抗-HAV約60%呈陽性,主要是從母體中被動獲得。6個月後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兒童期內易得甲型肝炎。在一些發達的國家,甲型肝炎的流行率較低。人群中抗-HAV的陽性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50歲以上年齡組大部分已具有抗-HAV。相反,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甲型肝炎流行率很高,幼年時大部分獲得感染。我國部分地區的人群抗-HAV陽性率調查結果:上海平均陽性率為51.0%,30歲以上者90.0%,50歲以上幾乎均有甲型肝炎抗體;廣州為62.3%,北京67.0%,太原72.4%,說明甲型肝炎在我國人群有普遍易感性。

乙型肝炎較多發生於20~40歲的青壯年。在乙型肝炎爆發流行時調查表明,血清中抗-HBs滴度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對HBV的抵抗力。在流行中發病者多數為原來抗-HBs陽性者,而抗-HBs滴度高者往往不易發病。人群中抗-HBs陽性率高的地區,常是本病高流行區。在這些地區,由於大多數人群感染過HBV而獲得了免疫力,故臨床上典型的肝炎病例較少,無黃疸型,遷延性和慢性肝炎的比例往往很高,HBsAg攜帶者亦多見。反之,在抗-HBs陽性率低的人群中,由於易感者比例較大,容易造成本病爆發流行。

丙型及戊型肝炎的發病者以成人較多。現知HCV為波及全球的傳染病,約80~90%的輸血後肝炎為丙型肝炎。過去10年中,在13個國家發生30餘次流行,波及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前蘇聯亞洲部分、中國、北非、中非、約旦和墨西哥等,其中多次是水源性污染所致的爆發流行。至少有50%以上為戊型肝炎,且以成人感染佔多數。

【病原學】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種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態為無囊膜的20面體呈立體對稱的球形顆粒,直徑25~29nm,內含單股正鏈RNA基因組,沉降係數33~35S,分子量2.25×106~2.8×106,病毒基因組已被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僅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體系統。HAV在體外抵抗力較強,能耐受50℃60分鐘及pH3的酸性環境,但在100℃5分鐘、氯1mg/L30分鐘、紫外線照射1小時,甲醛1︰400037℃72小時均可滅活。HAV在體外培養已獲得成功,可在原代狨猴肝細胞、猴胚腎細胞、人肝癌細胞、人胚二培體或纖維細胞、羊膜細胞等多種細胞中生長繁殖。細胞培養的HAV一般無細胞致病作用,但在人肝癌細胞中培養所得的HAV,可能有致癌基因作用,不能作為甲肝抗原疫苗的製備。HAV經體外傳代培養後,其核苷酸序列可能有少量變異,但各株間衣殼蛋白(VP)氨基酸的一致性仍達98~100%。

由於HAV只有單一的抗原特異性,病毒交叉中和試驗未發現HAV株間有差異,故早期與甲肝病人接觸者,使用免疫球蛋白能預防HAV感染有其理論基礎。此外,根據HAV僅有單一的中和位點,則可採用中和位點相應的合成肽或重組DNA媒介體生產病毒抗原,製備甲肝基因工程疫苗,在某些國家已獲得成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個42nm有外殼(HBsAg)和核心(HBcAg)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A多聚酶、HBcAg和HBeAg組成。病毒顆粒的表面成分均以球狀(直徑約為22nm)和管狀(直徑約22nm,長約230nm)形態存在,是主要的外殼蛋白成分,稱之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見圖1。乙型肝炎基因組外側為負股,含約3200個核苷酸,該股上有4個開放編碼區,即外殼蛋白編碼區,核心蛋白編碼區、聚合酶編碼區。X蛋白編碼區外殼蛋白編碼區含Gene S,pre-S1,pre-S2,egne-S編碼主要蛋白,即HBsAg,pre-S1召與pre-S2及Gene-S三者一起編碼大蛋白(含表面抗原及前S1前S2蛋白),pre-S1單獨則可編碼前S1蛋白,pre-S2單獨可編碼前S2蛋白,并可與Gene-S一起編碼中蛋白(含表面抗原及前S2蛋白)。表面抗原、中蛋白及大蛋白共同組成該病毒外殼。血清前S1及前S2蛋白出現較早,是傳染性的標誌。核心蛋白編碼區(含Gene C、pre-C),Gene C與pre C共同編碼312個氨基酸的多肽P25,後者在切去前C蛋白等後,即形成e抗原(P15-18)。若pre-C發生變異,則不能編碼P25,血中e抗原轉陰,故e抗原陰轉,不一定表示複製中止。Gene C 可編碼一段未經處理的核心多肽,然後裝配成HBcAg顆粒。HBV複製時HBcAg表達於肝細胞內,血清中檢測不到游離的HBcAg。但其特異性抗體即抗HBc-IgM可陽性,間接表示HBV複製。

HBV複製時,肝細胞和血清中可出現HBV-DNA(脫氧核糖核酸酶)。血清中測出遊離型HBV-DNA表明傳染性強的標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細胞內若在HBV-DNA整合,是誘導肝細胞癌變的原因之一。

HBV基因的P區,即DNA多聚酶編碼區,該區全長2496bp,編碼含832個氨基酸的多肽,此酶為HBV-DNA生物合成所必需,HBV複製時,DNA多聚酶在血清中活力升高,表示有傳染性,但該酶特異性不強,在其它DNA核酸類型的病毒複製時,DNA多聚酶活力亦可升高。

HBV的X基因,全長462bp,編碼含154個氨基酸多肽,稱為乙型肝炎X抗原,血清HBxAg陽性亦提示HBV複製和有傳染性的標誌,它可激活肝細胞基因組內的原癌基因(oncogene),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HBV的複製與共價閉合環狀DNA(CCC DNA)分子的形成、HBV-DNA負股形成和正股合成均有密切關係(圖1)。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克隆時CCC DNA在不含有其它病毒的情況下,可合成前基因組RNA的複製週期。如在鴨HBV感染時,CCC DNA為先於病毒正鏈、負鏈而首先出現的病毒DNA,這些結果證實CCC DNA可作為模板合成前基因組的RNA和mRNA。

圖1 HBV基因組結構(黑方塊標記為各基因起始點)

受染肝細胞質內HBV複製成熟過程主要依靠成熟病毒顆的分泌和CCC DNA在受染肝細胞中的自我放大,這樣才能使受染肝細胞中HBV長期穩定的存在。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通過血行傳播,1989年美國Choo等從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標本中,在100萬個克隆中,僅找到了一個陽性克隆,當時命名為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個有外殼,大小為30~80nm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在肝細胞內能複製,經1︰1000福爾馬林37℃小時處理,加熱100℃分鐘或60℃小時,其傳染性消失。至今HCV基因結構已明確,根據分離的大量HCV基因株確定其全部分子為9416鹼基對,核衣殼和包膜蛋白由基因組的5′末端編碼組成,HCV的核心區較保守,外殼編碼區較易發生變異。國外學者根據HCV基因株作了核苷酸的序列分析,Weiner等從丙型肝炎病人中分出6株HCV的基因組,其中至少有4個是世界上公認的主要的基因型。Ⅰ型為美國、歐洲的主要類型,即HCJⅠ型,Ⅱ型為HCJ、BK、HcJ4,是日本的主要類型,Ⅲ型為HCJ6,Ⅳ型為HCJ7。我國大多丙型肝炎病人血清的HCV基因屬Ⅱ型。例如上海地區對33例慢性丙型肝炎血清HCV RNA基因分型,其中Ⅱ型占22例(66.6%)。對HCV基因序列分析為製備早期診斷HCV的試劑提供了理論根據。在E1和E2/NS1區內有突變區,這些區在病毒外膜蛋白上是重要的抗原位點。該區域的變異性在診斷篩選、免疫預防、HCV的持續感染等方面有參考意義。

HCV在體外培養已獲得成功,經正常黑猩猩接種HCV後15天,在其血清中即能檢出HCV-RNA,持續陽性時間達3周左右。在HCV接種後2天,肝內亦可檢測到HCV RNA,抗HCV在接種後3~8個月呈陽性。

丁型肝炎病毒(HDV)為一種缺陷性RNA病毒,直徑為35~37nm,具有HBsAg的外殼,分子量為68000。HDV能導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與原發性肝癌(HCC)的發生有關。近期利用血清斑點雜交和原位雜交等技術,除觀察到HDV-RNA的消長和HDAg、抗HD-IgM的消長規律一致并與肝細胞損害平行外,還有一些新的發現。如過去認為抗-HD產生後不再能檢出HDAg,表示病毒複製靜止;合併HDV感染後將抑制嗜肝DNA病毒的複製與表達,但可使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或導致暴發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等。通過分子雜交觀察表明,在抗-HD-IgG產生後,約有60%的患者血中仍有低水平的HDV RNA,提示病毒仍在複製;但亦發現HDV感染的無症狀攜帶者,無明顯肝組織的損害。1989年羅世垣等報導,在70例HBV複製標誌陽性組中,肝內HDAg均陰性,而HBV複製標誌陰性的37例肝內HDAg陽性者計2例(5.4%),與文獻報導HDV感染對HBV複製與表達有抑制作用似相符。

HDV的複製尚不明瞭,有人推測HDV的複製可能與植物病理相似,可以通過雙旋轉週期模式(rolling circle)複製其RNA。

在HBV感染的黑猩猩動物實驗中,接種HDV後3周,其肝內發現HDAg,第4周後血清中出現HDAg,第9周血清中抗HD呈陽性。多次接種HDA可見發病潛伏期進行性縮短,病情嚴重,易形成慢性肝炎,肝臟病變亦進行性發展,感染HDV的黑猩猩可在數月至數年內死亡。此外,文獻報導用免疫組化法在土撥鼠實驗性感染HDV後,肝細胞核及細胞質內可找到HDAg,肝細胞亦出現典型的肝炎病變。血清中HDAg在HDV接種後1~5周出現。以上結果證明,HDV的感染易發展為慢性肝炎,與人體HBV慢性感染者合併HDV感染易變成慢性化的臨床和肝臟病理經過是相符合。

HDV感染在HBV攜帶人群中的傳播可造成病情的進展,加重及惡化等嚴重後果。因此,防治HDV的感染在肝炎防治中有其重要意義。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腸道傳播肝炎的新病原,過去稱為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ET-NAN-BV)。在病人糞便中可發現病毒顆粒,其直徑29~38nm,為圓形顆粒,表面有圓形突起和缺口,無外殼,屬單股、正鏈的RNA病毒,沉降係數為183S,浮密度為1.29g/cm2。其核酸靶序列對R Nase敏感而對D Nase穩定,病毒抗體複合物在4℃很易變性,對pH改變不敏感。

HEV基因組的核苷酸鏈長度約為7500個鹼基,3末端具有Poly A結構,含有150~200個腺苷;5′末端含有27個鹼基的非編碼區,其中含有開讀框架(ORF)三個(即ORF1、ORF2、ORF3),開讀框架的功能主要編碼非結構蛋白、中和RNA的負電荷及識別HEV感染人及動物時的多肽免疫反應。但目前對HEV的免疫學反應知之甚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以上闡述五種(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特性,但引起本病的其它型別的病原,如近期美國報導的GB型病毒性肝炎,日本的X型病毒性肝炎均屬第7種新發現或尚待公認的新型毒株。我國北京最近發現第7種病毒性肝炎即庚型病毒性肝炎,其病原學特性與臨床特徵等,均有待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發病機理】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理頗為複雜。過去認為HAV對肝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很少通過免疫機理引起肝細胞病變;但近期文獻報導HAV侵入人體後,感染初期為原發的非細胞病變階段,此時HAV在肝細胞內大量複製和釋放;至疾病恢復期,病毒產生減少,肝細胞內可見匯管區有大量單核細胞浸潤,并伴肝細胞輕度壞死和小葉中淤膽,在肝外組織如腹腔內淋巴結、脾臟和腎臟中可檢出HAV,在腎小球血管基底膜上有免疫複合物沉積,以上現象提示甲型肝炎的發病可能有免疫病理參與。HBV感染人體後,其所引起的肝臟和其他臟器病變,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與人體的免疫狀態有一定的關係。HBV進入人體後,侵襲肝細胞,在其中複製繁殖,然後從肝細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細胞的損害,但在肝細胞膜表面上形成特異性的病毒抗原。從肝細胞逸出的病毒進入血循環後,可刺激免疫系統(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產生致敏淋巴細胞(細胞免疫)和特異性抗體(體液免疫)。進入血液循環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細胞識別,後者致敏增生。此種致敏淋巴細胞與肝細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結合,使致敏淋巴細胞釋放出各種體液因子,如淋巴毒素、細胞毒因子、趨化因子、移動抑制因子、轉移因子等,結果將病毒殺滅,肝細胞亦遭受損害,引起壞死和炎症反應。免疫反應強烈的患者可能發生急性重症肝炎(暴發性肝炎),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後易演變為慢性肝炎或攜帶者;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細胞的病毒量較多時,臨床表現多為一般的急性黃疸型肝炎。導致慢性持續HBV感染的機制,可能包括病毒和宿主兩方面的因素。近期資料表明,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細胞基因組有HBV-DNA整合,病程越長,整合的機會越多,肝細胞內HBV-DNA的整合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HBV致病過程必須有宿主免疫細胞或抗體參與。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細胞毒性T細胞(Tc)在清除肝細胞內HBV中起著主要作用,Tc能識別表面附有病毒抗原的肝細胞,在巨噬細胞協同下,攻擊肝細胞使其破壞,同時殺滅肝細胞破壞時釋放的HBV。宿主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時,Tc功能亦低下,致使不能消滅和清除肝細胞內的HBV。Tc清除細胞內HBV的效率不僅取決於肝細胞表面病毒抗原的表達,同時也有賴於HLA(組織相容抗原)的密度。肝細胞表面HLA表達的減少可能是Tc不能有效地清除細胞內肝炎病毒抗原機制之一。自然殺傷細胞(NK)和干擾素在抗病毒機制中具有相當重要作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NK活力每低於正常,其干擾素產量亦低下。干擾素活力低下可能與HBV感染慢性化有關。

抗病毒抗體對終止HBV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慢性HBV感染時,體內抗-HBs產生減少,因此不能中和循環內的HBV,亦不能阻止HBV感染健康肝細胞。抗-Dane顆粒(完整HBV)的抗體對於清除HBV似更為重要。在慢性HBV感染時,血清中抗-Dane顆粒抗體亦減少。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細胞損害和炎症反應是由於免疫細胞作用於肝細胞的結果,以Tc破壞受染肝細胞的作用最為重要。肝組織內的淋巴細胞直接攻擊肝細胞等亦引起炎性病變。Don等的體外實驗發現;淋巴細胞特別是T淋巴細胞和K細胞(殺傷細胞)侵入肝細胞,前者可釋放淋巴毒,後者起殺傷作用,使肝細胞發生碎屑狀壞死等。本院曾對52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作肝穿刺病理檢查,結果有2例在電鏡下見到淋巴細胞侵入肝細胞內的現象,該2例的肝細胞病理檢查可見較明顯的碎屑狀壞死,臨床病情活動,ALT持續和反覆升高達數月,經3年隨訪該2例均發展為肝炎後肝硬化。

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的發病亦與細胞膜成分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主要表現為抗肝細胞膜成分抗體的出現,這些抗體可能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亦可介導抗體依賴性淋巴細胞毒(ADCC)導致肝細胞損傷。慢活肝患者的肝細胞膜表面存在兩種特異性抗原,即LSP(肝細胞膜特異性脂蛋白)和LMA(肝細胞膜抗原),在患者血清中存在相應的抗-LSP和抗-LMA。由於抗-LSP經循環進入肝小葉時,首先集中在小葉周圍區,通過ADCC的作用造成肝小葉周圍區碎屑狀壞死。

慢活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可明顯增高,Prys等通過對比觀察,發現本病患者血清IgG升高者常提示肝內病變活動,並有較顯著的肝細胞壞死。IgA升高者肝內纖維化程度顯著;而IgG、IgA和IgM同時升高,常提示肝小葉結構破壞及纖維化程度嚴重。我院對慢性肝炎患者作血清IgE測定,發現慢活肝患者血清IgE可明顯增高,血清IgE活力高低與ALT活力變化大多呈平行關係;與肝臟病變輕重亦有一定關係,71例血清IgE活力升高者,68例同時伴ALT活力上升,占95.3%。而血清IgE活力正常的24例中,ALT活力正常者計21例,占87.5%。血清IgE活力升高者,其肝細胞點狀壞死和碎屑狀壞死的病變較多且較嚴重。一般認為免疫球蛋白升高是由於枯否細胞吞噬抗原的功能降低,使抗原溢出到抗體生成部位(如脾臟等),以致形成大量的自身抗體。Thorn等報導特異性抗原與固定於組織的IgE相互作用,通過一系列化學介質(如組胺、前列腺素等)的作用,可使細胞內CAMP水平下降,造成細胞病變,此時肥大細胞被激活,可使組織內IgE釋放,從而使血清中IgE活力升高。認為在慢活肝患者中由於Ts細胞功能低下,因而IgE合成亢進,後者導致肝內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可能參與慢活肝病變的形成。

近期應用T細胞亞群單克隆抗體 (CD系列McAb技術)對慢性肝炎肝組織炎症反應中T細胞亞群組分的研究表明,CD4的輔助性T細胞百分率低下,CD8的抑制性/細胞毒性T細胞(Ts/Tc)百分率增高,因而CD4/CD8比率顯著下降。還證實患者抑制性T細胞在功能和表型上不一致,即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而CD8的抑制性T細胞百分率增高。其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至少包括兩類抑制細胞功能低下,并和病情有關。本校病理教研室以McAb、ABC法對79例各類肝病組織內浸潤的單核細胞作原位分型,發現慢性活動性肝炎單核細胞多,其中大多為T細胞,而CD8與肝細胞壞死關係密切,提示慢性肝炎實質損害與CD8細胞直接有關。

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現與其相應循環免疫複合物(CIC)的關係已得到公認,但免疫複合物在肝損害中的作用至今尚有爭論。文獻報導各種肝炎和肝硬化屍檢病例108例,發現58.1%病例在肝和肝外組織內有HBV抗原(HBVAg)和/或HBsAg免疫複合物存在。病理檢查結果提示肝臟損害程度與肝內HBsAg免疫複合物的含量成正比。Ray等證實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細胞內除HBsAg及其抗體的免疫複合物外,還存在HBcAg及其抗體的免疫複合物,但認為後者不一定引起肝損傷。

最近文獻報導,在肝炎病人血清和肝組織內檢出多種具有調節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花環形成抑制因子(RIF)、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性免疫調節蛋白(LIP)、血清抑制因子(SIF)及白細胞介素-Ⅱ(IL-Ⅱ)等。上述免疫調節物質的功能失調可導致肝細胞破壞,反之,則能減輕肝細胞的損害。總之,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和免疫反應相互交織,錯綜複雜,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HBV本身不能單獨引起病理變化,其致病過程必須有宿主免疫反應參與。

【病理改變】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變化,按病變輕重以及病程經過,可分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3大類。

(一)急性肝炎 肝臟大多腫大,表面光滑。鏡檢有以下幾種變化。

1.活動期 肝細胞混濁腫脹,有水腫樣變和氣球樣變,小葉內有炎症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并見散在點狀壞死,枯否細胞增生明顯。黃疸型肝炎的肝細胞和毛細膽管內有淤膽現象,亦可見嗜酸性變,嚴重者細胞縮小甚至喪失,成為紅染圓形小體,即嗜酸性小體。上述活動性病變可存在數月之久。

2.靜止期 肝細胞的灶性壞死、變性和炎症反應消退,并見肝細胞再生和修復,表現為細胞核分裂或雙核現象增多。枯否細胞仍腫脹。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與黃疸型肝炎的病變大致相同,但較輕,無毛細血管淤膽現象。

(二)慢性肝炎 患者肝臟大多較正常為大,質地中等,慢性活動性肝炎有時可呈顆粒狀或有結節形成。

國內將慢性肝炎的組織學變化分為四型,即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1.慢性遷延性肝炎 分以下3類:

⑴慢性小葉性肝炎:主要變化為肝小葉內炎症和肝細胞變性及壞死,匯管區的改變不明顯。單從形態上無法與急性輕型肝炎區別,係急性輕型肝炎病變的持續未緩解所致。

⑵慢性間隔性肝炎:小葉內炎症反應及變性壞死輕微,匯管區纖維細胞向小葉內伸展形成間隔,間隔內炎症細胞很少,不形成假小葉。

⑶慢性門脈性肝炎:肝實質變性及壞死病變較輕,有少數點狀壞死,偶有嗜酸性小體,匯管區有多量炎症細胞浸潤,致使匯管區增大,但并無界板破壞或碎屑狀壞死。

2.慢性活動性肝炎  碎屑狀壞死為主要特徵,小葉內病變包括點狀和(或)灶性壞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壞死,以及變性和炎症反應。有橋形壞死及間隔形成者,提示病變較重。

3.慢性重型肝炎 實質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動性肝炎,即肝細胞壞死範圍更廣泛,可累及多數小葉并破壞小葉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動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分活動性和靜止性兩種。

⑴活動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時伴有碎屑狀壞死,後者見於匯管區周圍及纖維間隔和肝實質交界處,肝細胞有變性壞死及炎症反應。

⑵靜止性肝硬化:假小葉周圍纖維間隔內炎症細胞很少、間質和實質界限清楚。

(三)重症肝炎 肝實質破壞嚴重,呈大塊或亞大塊坯 煞費苦心,按病程和病變程度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兩型。

1.急性重症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在10天左右。由於肝細胞大量喪失和自溶,肝臟體積明顯縮小,僅為正常肝重的1/3~2/3,質地柔軟,包膜皺縮。肝切面結構模糊,紅褐相間,乃由肝細胞淤膽和血竇擴張充血所致。鏡下可見肝細胞多數消失,僅在小葉邊緣尚有少量殘餘,肝小葉內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肝竇擴張充血,枯否細胞增生,其內含有被吞噬的物質和色素,匯管區及其周圍有多量淋巴細胞浸潤及膽小管增生。病程在10天以上者,可見肝細胞再生和形成,病程超過20天者,肝細胞再生明顯,可形成小結節。

2.亞急性急症肝炎 病程自數周至數月不等。肉眼所見病變與急性重症肝炎者相同,但在肝臟表面和切面均可見到再生結節。鏡下見有亞大塊死,多呈帶狀,累及小葉中央及中間帶,并常越過小葉與鄰近小葉的壞死灶或匯管區相連,形成橋形壞死。肝細胞壞死的範圍和形態新舊不一,網狀支架塌陷明顯,形成較寬的間隔,並有纖維母細胞增生,有的已膠原化。肝細胞內炎性細胞浸潤明顯,以淋巴細胞、大單核細胞為主。肝細胞再生明顯,有假小葉形成,病情穩定後亦易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丙型肝炎的組織病理變化大致與乙型肝炎相同,但以下病變在丙型肝炎中較為突出:①肝細胞脂肪變性較多見;②肝細胞壞死常表現為多少不等的呈小灶性分佈斷裂的Conncilman樣小體結構。在電鏡下證實肝細胞核內有20~27nm的病毒顆粒;③匯管區炎症反應明顯,其中有多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并常有淋巴濾泡形成,其中尚有活躍的發生中心。炎症常波及匯管區周圍小葉周邊區肝細胞,引起碎屑樣壞死,在壞死邊緣往往可見腫脹變性的多核肝細胞;④肝管上皮細胞異常,表現為中、小膽管上皮細胞水樣變性,并呈復層排列,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甲型肝炎潛伏期為2~6周,平均1個月左右,乙型肝炎為6周~6個月。丙型肝炎的潛伏期為2~26周,平均7.4周。血製品引起的和醫院內傳播的丙型肝炎潛伏期較短,一般為7~33天,平均為19天。

根據黃疸的有無、病情的輕重和病程長短,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肝炎(黃疸型和無黃疸型)、慢性肝炎(遷延性和活動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亞急性)和淤膽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黃疸型肝炎 病程約2~3個月,以甲型肝炎為多見,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間,本院收治648例甲型肝炎中有黃疸者占85.8%。

⑴黃疸前期:多數起病緩慢,可有畏寒發熱,主要症狀為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肝區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某些病例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症狀,類似感冒。本期體徵不顯著,部分病例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於本期末小便顏色加深,繼而鞏膜及皮膚先後出現黃染。

⑵黃疸期: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1周左右達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內可出現肝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黃疸日益加深,皮膚搔癢,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腫大,質地充實有壓痛、叩擊痛。約10%的病人脾腫大。肝功能檢查有明顯異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⑶恢復期:此時黃疸和其他症狀逐漸消退,精神食慾明顯好轉,肝脾逐漸回縮,肝功能漸趨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區痛、腰背酸困、腹脹等症狀遷延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個月左右。

近期觀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復後,可再次出現病毒復發(黃疸和轉氨酶升高),少數患者呈慢性經過。例如Losnicar報導445例甲型肝炎患者中有3.1%(14/445)病程遷延達1年之久,5.1%(23/445)患者發生了肝炎後間接膽紅素血症,黃疸持續時間最長達33個月。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期間,有5.6%(68/1212)患者於肝炎恢復期出現病情復發。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本型較黃疸型炎多,大多緩慢起病。主要症狀為乏力、食慾不振、腹脹、肝區疼痛,部分病人有噁心嘔吐、頭昏頭痛,可有發熱和上呼吸道症狀。多數病例肝腫大並有壓痛,叩擊痛,偶有脾腫大。肝功能損害不如黃疸型顯著。一部分病例并無明顯症狀,於體檢時發現肝大,肝功能異常或HBV標誌陽性等。本型病程長短不一,大多於3~6月內恢復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遷延,轉為慢性,見於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 慢性遷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人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半年,有乏力、食慾不振、肝區隱痛、腹脹等症狀,肝功能輕度異常,或反覆波動。以上情況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2.慢性活動性肝炎 症狀和體徵持續1年以上,除有乏力、食慾不振、腹脹、肝區痛等常見症狀外,還可出現肝外多臟器損害的症狀,如關節炎、腎炎、結腸炎、甲狀腺炎、心肌炎、胸膜炎及眼口乾燥綜合徵等。其中以關節炎和慢性腎炎多見。肝脾多腫大,常有壓痛和質地改變,肝功能持續異常,或有明顯波動,部分病人有皮膚黝黑,進行性脾腫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現。由於慢活肝的臨床與肝臟病理變化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行關係,有時肝臟病變很顯著而臨床表現和肝功能改變并不明顯,例如一組122例經病理證實的慢活肝患者,轉氨酶及γ球蛋白輕度異常,而大多數病人(90%)無明顯症狀。此種情況在輸血後丙型肝炎較常見,而乙型及丁型肝炎引起的慢活肝患者,其臨床表現往往較典型和嚴重。

以上慢性肝炎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CPH)及慢性活動性肝炎(CAH)兩型,是根據國內大多醫院未廣泛開展肝穿刺病理檢查的情況下,作出的臨床分型。若對慢性肝炎患者進行肝活檢病理檢查,則對慢性肝炎的診斷命名,應根據1994年世界消化疾病學術會議上國際專家小組提出的建議,將慢性肝炎的診斷命名為:①慢性乙型肝炎:由HBV感染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并存;②慢性丙型肝炎:由HCV感染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與肝硬化并存;③慢性丁型肝炎:由HDV感染所致的肝炎,合併於HBV感染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與肝硬化并存;④慢性病毒性肝炎:由未定或未知病毒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⑤慢性肝炎:未確定是病毒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能由肝炎病毒所致或與自身免疫有關,但無法區分此二者。此外,再根據Knodell的組織學活動度指數(HAI)肝臟病理計分法來表示肝臟炎症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最後將以上各型慢性肝炎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以上制定的方案在國內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上(1995年5月)作了討論,并建議各地參照此方案通過實踐加以補充和修改。

(三)重症肝炎

1.急性重症肝炎(爆發型肝炎) 通常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在10天內迅速惡化,并出現下列症狀:①黃疸迅速加深;②明顯出血傾向;③肝萎縮,可有肝臭;④神經系統症狀有煩躁、譫妄、定向力和計算力障礙,嗜睡以至昏迷,多數病人有腦水腫;⑤肝腎綜合徵,尿少、尿閉及氮質血症等。肝功能損害嚴重,血清膽紅素在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血清膽鹼酯酶、膽固醇及膽固醇酯降低等。患者常合併消化道出血、腦水腫、感染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過10~14天。

2.亞急性重症肝炎 臨床症狀與急性重症肝炎相似,但病程超過10天,主要症狀有黃疸進行性加深、出血傾向、腹水、肝縮小、煩躁或嗜睡、高度乏力,以及明顯的食慾減退和頑固的噁心嘔吐等。本型亦可因發生肝昏迷、肝腎綜合徵而死亡,或發展成壞死後肝硬化。

(四)瘀膽型肝炎

臨床上以梗阻性黃疸為主要表現,有乏力、皮膚瘙癢、肝腫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症狀較輕。肝功能示直接膽紅素、AKP、γ-GT、膽固醇增高,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或近於正常,黃疸可持續數月至1年以上,大多數病人可恢復,僅少數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

【輔助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減少。

(二)肝功能試驗 肝功能試驗種類甚多,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進行。

1.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 黃疸型肝炎上述指標均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均增加。

2.血清酶測定 常用者有穀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血清轉氨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業已證實AST有兩種,一為ASTs,存在於肝細胞質中,另一為ASTm,存在於肝細胞淺粒體中。當肝細胞廣泛壞死時,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時以ASTm增加為主。由於ASTm的半衰期短於ASTs,故恢復也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續升高時,有變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續增高者,應考慮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血清轉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動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臟疾病(肝癌、肝膿腫、肝硬化等)、膽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變、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條件的變化亦可引起轉氨本科升高,如劇烈體育活動或妊娠期可有輕度ALT的一過性升高。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時升高最早,在助於早期診斷。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鳥嘌噙酶(GDA)與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異性。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時可輕度升高,在淤膽型肝炎酶活力可明顯升高。血清鹼性磷酸酶(AKP)在膽道梗阻、淤膽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時血清單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區帶不增高,對肝硬化的早期診斷有一定意義。

3.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後不良。

4.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 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蛋白電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蟲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結節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係由肝臟合成,又名甲狀腺結合蛋白、維生素A轉運蛋白,其分子量為60000,半衰期1.9天,pH為8.6,其電泳移動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稱前白蛋白。肝實質細胞損害時,其濃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時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別可達92%和83.8%,隨著病情的恢復而恢復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黃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應予注意。

檢測血漿中支鏈氨基酸(BCAA)與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則反映肝實質功能障礙,對判斷重症肝炎的預後及考核支鏈氨基酸的療效有參考意義。

5.血清前膠原Ⅲ (PⅢP)測定 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內有纖維化將形成可能文獻報導其敏感性為31.4%,特異性為75.0%。PⅢP正常值為<175μg/L。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測定抗HAV-IgM對甲型肝炎有早期診斷價值,HBV標誌(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對判斷有無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義。HBV-DNA、DNA-P及PHSA受體測定,對確定乙型肝炎病人體內有無HBV複製有很大價值。高滴度抗HBc-IgM陽性有利於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組織化學及固相放射免疫測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細胞中的定位,在有HBV複製的肝細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測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於潛伏期即出現,後者在病毒複製終止前出現。故抗-前S1陽性可作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抗-前S2可為肝炎恢復的指標。

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隊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診斷,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陽性可確診。

丁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有賴於血清抗HDV-IgM陽性或HDAg或HDV cDNA雜交陽性;肝細胞中HDAg陽性或HDV cDNA雜交陽性可確診。

戊型肝炎的確診有賴於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種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檢測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試管內特異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鏈反應,在幾小時內能合成百萬個同一種DNA,大大增加試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在病毒性肝炎時,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檢測方法尚不夠靈敏,易造成漏診。而PCR能檢測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時亦能呈陽性反應,大大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PCR最初應用於乙型肝炎的診斷,目前對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檢測而確診。

免疫複合物(IC)、補體(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體(抗-LSP、抗-LMA等)測定對慢性活動性肝炎診斷有參考意義。

(四)肝穿刺病理檢查 對各型肝炎的診斷有很大價值,通過肝組織電鏡、免疫組化檢測以及以Knodell HAI計分系統觀察,對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動度以及纖維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確數據,有利於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確診主要藉抗原、抗體測定。肝炎的診斷還必須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等加以綜合分析而確定,必要時可作肝穿刺病理檢查。

【治療措施】

一般採取綜合療法,絕大多數肝炎病人都可恢復健康。治療原則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適當輔以藥物,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和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各型肝炎治療方法如下。

(一)急性肝炎 本病為一種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診斷,採取適當休息、營養和一般支持療法,多數病人在3~6個月內能自愈。對臨床症狀重篤或黃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靜脈給予高滲葡萄糖液、維生素C、肝泰樂、門冬氨酸鉀鎂等藥物或加用清熱利濕(茵陳蒿湯加減)的中藥治療。對急性黃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一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應用激素治療,余894例僅用維生素等一般藥物治療作為對照,經18~24個月隨訪,發現激素治療組患者病情反覆及演變為慢性肝炎者較對照組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變為慢性,故如有深度黃疸(肝內膽汗淤積),經其他療法無效時,仍可考慮用激素治療。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黃疸患者,其中7例應用激素治療,療效明顯。激素以選用琥珀酰氫可的松或強的松龍為宜,前者劑量為200~300mg加於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隔7~10天根據肝功能改善情況可逐漸減量。後者劑量為30~40mg/d,以後逐漸減量,5~10mg/d為維持量,總療程2~3個月;上述患者,經1年隨訪均告痊癒,病程中未見病情反覆。

(二)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療方法,鑒於本病的發病原理可能與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細胞的數量和患者免疫系統的效應等因素有一定關係,故應用抗病毒藥物、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細胞功能的藥物治療,可能起一定作用。

1.抗病毒藥物 對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藥物有干擾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MP)、阿昔洛韋(無環鳥苷acyclovir)、磷甲酸鈉(foscarnet)、疊氮脫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兒茶素(cyanidanol-3)、利已韋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擾素誘導劑──聚胞嘧啶核苷酸(簡稱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擾素和阿糖腺苷、干擾素和無環鳥苷聯合應用,激素與重組α干擾素先後使用對消除HBV複製標誌較為有效。

干擾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種,分別由人體白細胞、纖維母細胞及致敏淋巴細胞所產生,以α-干擾素作用最強。其作用機理在於阻斷病毒繁殖和複製,但不能進入宿主細胞直接殺滅病毒,而是與細胞膜接觸並在細胞內產生一種特殊蛋白質即抗病毒蛋白(AVP),後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傳遞,從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繁殖。干擾素在病毒感染的細胞中還能誘導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產生,然後2′5′AS激活一個內源性核酸內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時蛋白激酶能滅活核糖體合成2所必需的酶,從而使蛋白合成減少,病毒生長受到阻抑。干擾素對B細胞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起抑制或增進作用,如干擾素濃度高時有明顯抑制抗體反應,臨床應用大劑量IFN-α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異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復,其作用亦系干擾素抑制B細胞的作用,使漿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抗體過多現象得到緩解所致。干擾素對效應細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組織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達,這些抗原對殺傷性T細胞識別靶細胞是十分重要。此外還證實γ-干擾素有增加白細胞介素-2(IL-2)受體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絲分裂刺激淋巴細胞誘生γ-IFN,故IL-2與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聯繫和協調作用。

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體內HBV-DNA及HBeAg,并誘導血清中HBeAg轉化為抗-HBe,肝細胞核內HBcAg使其消失,肝臟組織學病變改善及ALT恢復正常。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從30~60%不等。通過近幾年來作者應用干擾素的經驗,選擇以下情況的慢性乙肝病人應用干擾素治療有較好的治療反應:即①治療前血清ALT或AST有反覆波動或酶的活力有持續升高者;②治療前血清HBeAg的P/N值異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100pg/ml)者;③有明確急性發病史,病情較短者;④應用干擾素劑量宜大(300萬~600萬單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療程宜長,一般6~12個月為一療程;⑤肝臟病理有活動性炎症病變9如有碎屑樣壞死)者療效佳;⑥無重疊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⑦無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療者;⑧肝組織內含鐵量低者;⑨治療期間血清中無干擾素中和抗體產生者;⑩女性患者療效比男性為佳。本院自1988~1993年應用γ-干擾素治療43例慢性乙型肝炎,干擾素用量3Mu/d×2周,繼之3Mu/qod×14周,共治10例,干擾素用量為1M~1.5Mu/d×16周,共治15例,0.25Mu~0.5Mu/d×16周,共治10例,用量0.015Mu~0.03Mu/d×16周,共治8例,均為肌肉注射,結果:3Mu組的10例中有5例(50%)HBeAg陰轉,1Mu×1.5Mu組的15例慢性乙肝中有4例(26.6%)HBeAg陰轉,而應用小劑量(<0.5Mu)干擾素的18例無1例HBVM陰轉。本院又於1990年起用α1b基因工程干擾素(國產,現名賽若金)治療20例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CAHB)患者,劑量為4Mu/d(16例、6Mu/d及2Mu/d各2例,2個月為一療程。結果HBeAg的陰轉率為55.0%(11/20),11例HBeAg陰轉患者中,同時抗-HBe陽轉者為6例(54.5%)。對照組14例CAHB患的血清HBeAg及抗-HBe治後均無變化。

干擾素對慢性乙肝的療效較已肯定,近期Marracher綜合文獻應用α2b干擾治療440例慢性乙肝的結果,治療HBeAg、HBV-DNA及HBsAg的陰性率分別為51%~66.49%、49~72%及2.5%,抗HBe陽性率為44~62%。治療3~6月,肝組織學改善占24~60%。

α-干擾素對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綜合18篇有關文獻表明,在不同劑量和用藥時間長短以及病情或病毒基因的差異與干擾素的療效有很大區別。在丙型肝炎中,大多數早期的研究均以肝功能ALT、AST水平的變化判定治療的效果。對α-干擾素治療有反應的病人,常表現治程中ALT、AST活力有明顯下降,能完全復常者可達50%以上。但當停藥後ALT又異常者亦有50%。從大多數臨床資料觀察α-干擾素應用劑量在3Mu以上,療程在6~12個月的一些病人ALT持續在正常範圍者佔多數,若測定血清HCV-RNA由陽性轉為陰性者,則能確定臨床基本治癒。HCV-RNA定量測定是預測α-干擾素治療療效,調整劑量及決定療程的可靠指標。與α-干擾素治療療效有關因素有以下幾方面:①病程短,早期用α-干擾素治療者;②HCV-RNA水平低者;③應用α-干擾素劑量大(4.5Mu~6Mu或10Mu/d~qod)治療療程>6個月,長者可達1年或更長;④HCV基因Ⅲ的病人;⑤用藥後ALT在2個月後能持續正常者的慢性丙肝病人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在細胞內能轉變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無環鳥苷,後者具有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中止病毒DNA鏈延伸的作用。無環鳥苷對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比對宿主細胞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強10~30倍,約3000倍的抑制病毒增殖濃度才能抵制宿主細胞的生長,故其對機體毒性極低。阿糖腺苷對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清除HBV複製標誌的效果約20%(16/80),無環鳥苷對抑制血清HBV有效率約26.6%(4/15);而以上藥物分別與干擾素聯合治療時可提高療效。1981年Scullard等對16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IFN Ara-A聯合療法,治後HBeAg轉陽者43.7%(7/16)。1987年Man等採用IFN與脫氧無環鳥苷聯合治療18例慢乙肝患者,治後HBeAg轉陰者38.9%(7/18)。此外,激素與抗病毒藥先後應用,對慢乙肝患者HBeAg轉陰等有較好作用。Yokosuka等對29例HBeAg陽性的慢性肝炎患者分3組治療,第1組9例先用強的松龍,每日40mg,連用4周,隔1~2周繼用Ara-A,劑量為每日5~10mg/kg靜注,持續4~8周。治後HBeAg轉陰者6例(67%),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7例(78%)。第2組10例單用阿糖腺苷,劑量為每日5~10mg/kg,4~8周為1療程,治療後HBeAg轉陰者1例(10%)、DNA多聚酶活力消失者6例(60%)。第3組10例為對照(未用激素或Ara-A),HBeAg轉陰者2例(20%),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2例(20%)。近年來文獻報導激素與重組α干擾素(基因工程製備的干擾素)先後治療慢乙肝患者能提高療效。1988年韓國召開亞太地區干擾素會議,綜合日本、香港、台灣報導215例慢乙肝患者中,應用激素與重組α-2b干擾素9INTRON-A)先後投藥的療效,結果HBeAg陰轉率為76.0%、HBV-DNA陰轉率80%,抗-HBe陽轉率24.6%,ALT恢復正常82.3%。1989年我院等應用激素與INTRON-A先後療法,治療9例慢乙肝患者,結果HBeAg轉陰為7/9例,同時抗-HBe陽轉為5/9例。藥物使用方法為:先予強的松龍治療4周(40mg/d×14天,繼以20mg/d×14天),然後撤除強的松龍,間歇1周後再予INTRON-A治療。劑量為2.5×106~5×106IU,每日肌注1次,連續2周,第3周開始,同一劑量1周3次,共14周。藥物副作用有發熱、全身酸痛、白細胞減低等,停藥後即消失。

干擾素誘導劑-聚肌胞對清除HBeAg和降低DNA多聚酶活性似有一定療效。本品與Ara-A聯合治療慢乙肝患者可鞏固療效,我院曾報導應用Ara-A4周療法之後,給予聚肌胞,隔日肌注4mg,連續3個月,與對照組相比,HBeAg、HBV-DNA和DNA多聚酶陰轉率有明顯差異。

2.免疫調節劑

⑴免疫抑制療法: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琥珀酰氫可的松等)、強力新、秋水仙鹼、硫唑嘌噙等。激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新概念是抑制遲發型免疫反應,可使胸腺萎縮、破壞,從而減少淋巴細胞的生成。激素可增加肝糖原,促使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質分解,相反,在肝內可促使肝細胞合成蛋白質。文獻報導小劑量激素能促進機體巨噬細胞吞噬作用,中、大劑量激素有抑制細胞的吞噬功能,故病人長期使用激素易發生繼發感染。激素有保護肝細胞的溶本科體膜和線粒體的作用,並能促進毛細膽管內膽汗的排泄,故而有退黃利膽作用。但本品有抑制抗體產生,招致形成肝炎病毒攜帶狀態的可能,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應用激素的指徵為:①病情反覆波動,伴有肝外自身免疫狀態的症狀和體徵,如慢性多發性關節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橋本氏甲狀腺炎、脈管炎、皮肌炎等;②肝功能異常,如血清球蛋白明顯增高、A/G倒置、轉氨酶反覆異常,且AST︰ALT>0.5︰1,并伴黃疸經其他治療無效者;③免疫球蛋白明顯增高、類風濕因子(RF)和自身抗體(如平滑肌抗體、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甲狀腺抗體、抗腎抗體、抗膽管抗體、抗枯否氏細胞抗體、抗心肌抗體、抗-LSP和抗-LMA等)持續陽性者;④HBV標誌以陰性為宜;⑤無激素治療禁忌證(如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病、高脂血症等)者;⑥慢性淤膽型肝炎等。採用激素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各學者意見尚未完全一致,宜根據口才的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以及病理與免疫學指標等作出決定。若能嚴格掌握指徵,則可能取得一定效果。

強力新(Minophagen-C)為一種類皮質激素的新製劑,主要成分為甘草酸。日本齡木宏等應用本品治療慢性肝炎67例,臨床療效達68.6%(46/67),對照組66例中僅17例有效(25.7%)。國內汪俊韜等應用強力新治療25例慢性肝炎,同期內以安慰劑治療23例慢活肝,并以雙盲法對照,證實強力新組在用藥後2~4周時的降酶(ALT)作用顯著優於對照組,但最終療效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本院曾用國產強力新(強力寧)注射液并以雙盲對照法治療慢性肝炎34例,證實本藥對慢性肝炎的臨床療效為82.4%(28/34),對肝功能ALT及AST異常者降酶有效率分別為82.4%及62.9%。吳唯一等報導用強力寧治療104例慢性肝炎,顯效53例,有效38例,無效13例,總有慢性肝炎,顯效53例,有效3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87.5%,降酶(ALT)效果取決於強力寧劑量,常用劑量為160~240mg加於10%葡萄糖2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2個月為一療程。在鼠的動物實驗中,強力新能誘導動物體內干擾素的產生。熊田博光等報導8例HBeAg陽性慢活肝患者,用強力新治療後有6例轉陰,其中3例產生e抗體。本院對10例慢活肝應用強力新治療前後分別測定患者血清中干擾素滴度,結果未證實本品有誘導病人體內產生干擾素的作用。文獻報導強力新除有類激素作用外,并可降低膽固醇、抗過敏和阻止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有關強力新治療慢性肝炎的作用機理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其遠期療效亦有待進一步觀察。

秋水仙鹼(colchicine)為治療痛風藥物,近年來少數學者用以治療慢活肝和肝硬化,獲得一定療效。1973年Kojkind等指出本品具有抑制肝臟纖維化的作用。Shek等證實秋水仙鹼能殺傷抑制性T細胞(Ts),從而消除Ts對抗體形成的抑制作用。周明行等報導,應用秋水仙鹼治療12例慢活肝患者,治後顯效,有效者分別為5例和3例,有效率為66.7%(8/12)。動物實驗證實,秋水仙鹼對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肝細胞病變有修復作用。臨床治療劑量為每次0.5mg,每日服2次,3個月為一療程。本品的副作用為可使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⑵免疫促進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肝炎病毒在體內持續存在,通過免疫反應產生肝細胞壞死。如能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從而使疾病恢復。試用的藥物有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豬苓多糖、香菇菌多糖、云芝胞內多糖及白細胞介素-Ⅱ等。免疫核糖核酸系從HBsAg免疫的動物脾及淋巴結提取而得,具有免疫生物活性。文獻報導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經本品治療後,有7例HBeAg轉陰,而對照組15例中,僅1例HBeAg轉陰。本院用免疫核糖核酸治療9例慢活肝患者,結果4例HBeAg轉陰,其中2例產生e抗體。用法:每週2次,每次皮下注射2ml,兩個月為一療程。用藥期間未見不良反應。胸腺肽在體外能促進T細胞的成熟分化,係從牛或豬胸腺中提取的血清胸腺因子,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似有免疫增強作用。用法:每週2次,每次肌注4mg,2~3個月為一療程。治程中少數患者轉氨酶可暫時上升,但不影響治療。豬苓多糖為中藥豬苓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實驗證明有減輕肝損傷及促進肝臟再生的作用。文獻報導1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用藥後有60例HBeAg轉陰,而對照組36例中僅1例HBeAg轉陰。用法:每日1次,每次20~40mg作深部肌注,連續20天,休息10天,3個月為一療程。應用本品無明顯副作用。香菇菌多糖是從香菇菌深層培養的菌絲體和發酵液中得到的多糖體,國內幾家醫院臨床試用,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為52.8%,比對照組36.8%略佳。但HBV標誌轉陰率僅17%。用法:每日2次,每次口服5片(每片含2mg),2~3個月為一療程。云芝胞內多糖為雜色云芝菌發酵菌絲提出的一種葡聚糖,在動物體內可誘生干擾素,能促進吞噬功能,對實驗性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害有保護作用。穆國堯等報導用云芝胞內多糖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7例,HBsAg轉陰或滴度下降者12例,病人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加。用法:每日3次,每次口服1克,連續3個月。白細胞介素-Ⅱ(IL-Ⅱ)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國外已有報導,在乙型慢活肝時,T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Ⅱ低下,以外源性基因重組的IL-Ⅱ治療,可使HBV複製標誌轉陰,DNA多聚酶活力亦降低,國內亦已在試用中。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劑量為每週2次,每次1000單位,2~3個月為一療程。

3.改善肝細胞功能的藥物 慢性肝炎患者可適量補充多種維生素(複合維生素B、B1、C、K等),以促進消化功能、提高食慾,對促進肝細胞的修復有一定作用。1、6-二磷酸果糖(FDP)為高能量細胞促進劑,它與肝細胞膜表面接觸後,產生二磷酸果糖激酶,後者能促進細胞內ATP合成增加,使細胞的鈉泵作用加強,有利於細胞內外鉀、鈉離子的交換,從而使肝細胞混濁腫脹、水腫樣病變得以修復,肝細胞功能亦隨之恢復。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克加於5%葡萄糖液或緩衝液100ml內靜脈滴注,2周為一療程。本品適用或緩衝液100ml內靜脈滴注,2周為一療程。本品適用於病情較重的慢活肝伴有黃疸的病人。阿卡明(aicamin)可改善肝臟的蛋白、脂肪和糖代謝,對降低轉氨酶亦有一定作用,劑量為每日3次,每次口服0.1~0.2g,2~3個月為一療程。

中草藥及其製劑對改善肝細胞功能及臨床症狀均有一定作用。常用者有五味子單體合成劑──聯苯雙脂、垂盆草、雞骨草、葫蘆素片、水飛薊(益肝靈)、齊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黃芩甙、茵梔黃、青葉膽、螃蜞菊、肝炎靈(山豆根)、苦參片、黃耆、丹參、護肝片等,其中以聯苯雙脂、精製垂盆草、肝炎靈等降酶效果最明顯,但停藥後部分病人的酶值又復升高,以上藥物的作用機理尚在深入研究中。

(三)重症肝炎的治療 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無滿意的特殊治療,故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很有必要。

1.一般治療 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繼發感染,對意識障礙病人應注意皮膚、口腔護理,避免褥瘡及呼吸道感染,病室內定時作紫外線消毒,工作人員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對長期靜脈輸液及保留導尿管者應防止繼發感染。飲食以清淡低脂流質為主,對昏迷病人應予鼻飼,每次鼻飼前應抽胃內容物,注意有無出血。有肝昏迷前期症狀者不能食高蛋白飲食。有腹水患者宜記24小時液體出入量,補液量應適當限制。注意預防繼發感染,可注射丙種球蛋白,每次3ml肌注,每週1次,或口服卡那黴素1.0g,每日2次,以控制腸道細菌的生長。

2.抗病毒藥物應用 1986年Price等報導1例乙型肝炎及δ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急性重症肝炎(爆發型肝炎)患者,使用磷甲酸鈉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治療後第3天病人清醒(治前深度昏迷),最後HBV標誌亦轉陰。1987年Hedin綜述使用磷甲酸鹽治療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混合感染的8例爆發型肝炎,其中6例存活。磷甲酸鈉總量達30g。國內磷甲酸鈉已試製成功,不久將可供臨床使用。

3.免疫調節劑的應用

⑴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治療:國外學者對近20年來應用激素治療重症肝炎的結果作回顧性評價,認為激素對本病肯定無效。但從國內資料看來,對早期患者免疫學檢查證明有較強免疫(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者,用激素治療仍可獲得一定療效。可選用琥珀酰氫化可的松300~500mg加工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5~7天為一療程。

⑵胸腺肽治療:國內報導胸腺肽與其他綜合療法對50例亞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療結果:治療組病死率28%(14/50),對照組病死率75%(39/52)。治療組昏迷者23例,10例存活,而對照組昏迷者21例,3例存活,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胸腺肽劑量為20mg加於10%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轉逐漸減為隔日1次至每週1次。採用胸腺肽等綜合療法,可使病死率降至28%,但上述病例平均每例應用血漿2900ml,白蛋白28%,但上述病例平均每例應用血漿2900ml,白蛋白160g,難以推廣普及。

⑶強力寧:本口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臨床已應用於重症肝炎的治療方法為強力寧160~240mg加於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轉逐漸減量至80~120mg/日。以強力寧與激素對比觀察各治療20例慢性重症肝炎,結果表明,採用激素治療組的繼發感染率明顯高於強力寧治療組,(10/20與1/20之比)P<0.01。而臨床症狀與肝功能的改善、復發率及病死率等兩組無差別。

4.活躍微循環的藥物治療 文獻報導莨菪類藥物和小劑量肝素、丹參等,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朱家騏等報導58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