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眶下間隙感染
【概述】

眶下間隙感染是指眶下間隙急性化膿性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有眶下區皮膚發紅、張力增大,眼瞼水腫、瞼裂變窄、鼻唇溝消失。

【病因學】

眶下間隙(infraobital space)位於眼眶下方上頜骨前壁與面部表情肌之間。其上界為眶下緣,下界為上頜骨牙槽突,內界為鼻側緣,外界為顴界。間隙中有從眶下也穿出之眶下神經、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結。此外尚有走行於肌間的內眥動脈、面前靜脈及其與眼靜脈、眶下靜脈、面深靜脈的交通支(圖2)。

圖2 眶下間隙的解剖位置

眶下間隙感染多來自頜尖牙及第一雙尖牙或上頜切牙的根尖化膿性炎症或牙槽膿腫;此外可因上頜骨骨髓炎的膿液穿破骨膜,或上唇底部與鼻側的化膿性炎症擴散至眶下間隙。

【臨床表現】

眶下區腫脹範圍常波及內眥、眼瞼、顴部皮膚,腫脹區皮膚發紅、張力增大,眼瞼水腫、瞼裂變窄、鼻唇溝消失。膿腫形成後,眶下區可觸及波動感,口腔前庭齦溝處常有明顯腫脹、壓痛,極易捫得波動。少數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膿液溢出。感染期由於腫脹及炎症激惹眶下神經,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疼痛。

眶下間隙感染向上可向眶內直接擴散,形成眶內蜂窩組織炎,亦可沿面靜脈、內眥靜脈、眼靜脈向顱內擴散,併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治療措施】

眶下間隙蜂窩組織炎階段可從局部外敷中藥及針對感染病灶牙的處理著手;一旦膿腫形成應及時作切開引流術。按低位引流原則常在口內上頜前牙及雙尖牙區口腔前庭粘膜轉折處做切口(圖1);橫行切開粘骨膜達骨面,用血管鉗向尖牙窩方向分離膿腫,使膿液充分引流,生理鹽水沖洗膿腔,留置橡皮引流條。

圖1 眶下間隙膿腫切開引流的切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