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新生兒硬腫症
別名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概述】

新生兒硬腫症(neonatal scleredema)是一綜合徵,由於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引起,其中以寒冷損傷為最多見,稱寒冷損傷綜合徵。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為特徵。

【發病機理】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血管豐富,容易散熱。綜色脂肪是新生兒體內特有的組織,它的代謝是新生兒在寒冷環境中急需產熱時的主要能量來源,而飢餓時的能量來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兒周圍環境溫度過低,散熱過多,棕色脂肪容易耗盡,體溫即會下降。新生兒嚴重感染時體溫也會不升。這些情況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變硬,同時低溫時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易發生水腫,結果產生硬腫。

低體溫對人體影響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①低體溫時周圍循環阻力下降,血液淤滯,組織缺氧。中心血循環量則減少,心率減慢,尿量減少。在復溫過程中血循環量增加,如尿量不隨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發生肺水腫和肺出血;②低體溫時呼吸減慢,有時呼吸暫停,易發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於營養進入量不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腫症酸中毒也較重;③低體溫時糖代謝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現高血糖,但由於糖消耗增高,繼而發生低血糖;④低體溫時紅細胞壓積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減少,肝素樣物質也減少。種種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礙,誘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嚴重感染時由於休克更易發生DIC。

【臨床表現】

本症多發生在出生後7~10天內,體溫不升,在35℃以下,重症低於30℃,體核溫度(肛溫)可能低於體表溫度(腋溫),皮膚和皮下組織出現硬腫,皮膚呈淺紅或暗紅色,嚴重循環不良者可呈蒼灰色或青紫色。硬腫首先出現在下肢、臀部、面頰和下腹部,然後至上肢和全身。有時只硬不腫,則皮膚顏色蒼白,猶如橡皮,範圍較局限,只影響大腿和臀部,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腫症。重型硬腫症可發生休克、肺出血和DIC。

病情分度根據1989年全國新生兒學組會議討論的標準見表1。

表1 新生兒硬腫症病情分度

輕度 硬腫範圍* 體溫 肛-腋溫差 器官功能改變
<20% >35℃ 正值 無或輕度功能低下
20~50% <35℃ 0或正值 功能損害明顯
>50% <30℃ 負值 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 身體各部面積%的估計: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

【輔助檢查】

(1)血常規  末梢血白細胞總數無明顯變化,合併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或減少者,提示預後不良。

(2)DIC篩選試驗  對危重硬腫症擬診DIC者應作以下6項檢查:

①血小板計數 常呈進行性下降,約2/3患兒血小板計數<100×109/L(100 000/mm3)。

②凝血酶原時間:重症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生後日齡在4d內者≧20s,日齡在第5d及以上者≧15s。

③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5s。

④血漿凝血酶時間  新生兒正常值19~44s(年長兒16.3s),比同日齡對照組>3s有診斷意義。

⑤纖維蛋白原<1.17g/L(117mg/dl),<1.16g/L(160mg/dl)有參考價值。

⑥3P試驗 (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生後1d正常新生兒的65%纖溶活力增強,可有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故3P試驗可以陽性,24h後仍陽性則不正常,但DIC晚期3P試驗可轉為陰性。

(3)血氣分析  由於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5)超微量紅細胞電泳時間測定  由於血液粘稠度增加,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

(6)心電圖改變  部分病例可有心電圖改變,表現為Q-T延長、低血壓、T波低平或S-T段下降。

【診斷】

1.臨床表現 本病常發生在寒冷季節,以生後不久或1周內的嬰兒多見,多有環境溫度偏低,保暖不夠的病史,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也見於夏季。患兒體溫降至31~35℃,甚至26℃左右,可用我國自製的低體溫計(30~40℃)檢測。哭聲低弱或不哭,不能吸吮,肢體自發動作少,皮膚先為深紅色,後轉為暗紅色,嚴重者呈蒼白或青紫。四肢和軀幹冰冷,脈微弱不易捫及。皮膚和皮下組織先有水腫,以後變硬,嚴重者似硬橡皮樣。硬腫先發生在小腿、面頰和肩部,以後大腿外側、臀部、上肢也受累,甚至累及全身。因胸腹硬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因面頰硬腫而不能張嘴。患兒心音低鈍、心率減慢、反應低下、尿少甚至無尿,以後口鼻流出血性液體,發生肺出血而死亡。

2.實驗室檢查(參見以上所述)

3.硬腫症病情診斷分度  目前尚無統一意見,見表1。

也有根據硬腫範圍、一般狀況、體溫,以及有無休克、肺出血而分為輕、中、重度者。

4.皮膚硬腫範圍診斷  按照皮膚硬腫範圍大小分輕、中、重三度。輕度:硬腫範圍小於30%;中度:硬腫範圍在30~50%;重度:硬腫範圍大於50%。

5.硬腫症皮下脂肪韌度診斷分度  Ⅰ度:皮下脂肪稍硬,膚色輕度發紅;Ⅱ度:水腫較明顯,皮下脂肪彈性基本消失,膚色稍暗紅;Ⅲ度:水腫明顯,皮下脂肪彈性消失,似橡皮樣堅硬,膚色暗紅。

6.危重硬腫症診斷標準  依據衛生部婦幼司兒童急救項目辦公室所擬定的「危重病例評分法試行方案」規定以下兩項指標。

(1)肛溫在30℃以下,硬腫Ⅱ度以上,不論範圍大小。

(2)肛溫在33℃以下,硬腫Ⅱ度以上,範圍超過60%。

凡符合上述兩項之一者,即可診斷為危重硬腫症。

【治療措施】

1.復溫  是治療的首要措施。①輕症患兒在溫水浴後用預暖的棉被包裹,置24~26℃的暖室中,外加熱水袋,水溫從40℃漸增至60℃,體溫可較快上升至正常。②中度和重度患兒可先安放在遠紅外線開放型保暖床上,將溫度調節到高於小兒體溫1.5~2℃處,約每30分鐘能使體溫升高1℃,隨患兒體溫的上升繼續提高保暖床的溫度,當體溫達34℃時可移至封閉式保暖箱中,保持箱溫在35℃左右。為減少幅射失熱,在稍離小兒身體的周圍罩一透明塑料布。將頭面部露出塑料布外,頭上戴一小帽保暖。③復溫除上述方法外還可採用溫水浴、溫鹽水灌腸各種方法。④如正在用靜脈補充液體或高營養液時可在瓶的周圍用熱毛巾包裹,使進入體內的液體有一定溫度。⑤供給的氧也要預熱。

2.營養和液體 要保證供應足夠的熱卡和液體,開始時熱卡至少應達到基礎代謝的需要,以後漸加至正常需要量。液體量一般控制在60~80ml/kg﹒d,緩慢滴入,速度約4ml/kg﹒h,因低溫時心腎功能減低,輸液量不宜過多。對低血糖小兒適當提高葡萄糖進入量。

3.藥物

(1)對心腎功能較差者可給多巴胺和多巴酚胺等心血管活性藥物,多巴胺宜用小劑量2~5μg/kg﹒min靜脈滴入,因小劑量有擴張腎、腦血管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多巴酚胺有增加心肌收縮的作用,但不增快心率,劑量2.5~5μg/kg﹒min靜脈滴入,可和多巴胺合用。也可用其他藥物如654-2,靜注每次0.1~0.2mg/kg,15分鐘1次,約3~4次,若面色、心率好轉即可以1~2mg/d靜滴維持,繼續治療一週。

(2)抗生素的應用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腫症尤為重要,對腎臟毒性較大的藥物盡可能少用。寒冷損傷綜合徵雖可能發生呼吸道感染,但不宜用廣譜抗生素預防。

(3)肝素治療,第一次劑量1.5mg/kg靜注,以後每6小時靜滴0.5~1.0mg/kg,至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時間正常後漸減少給藥次數,7天為一療程。

(4)中藥:以溫陽祛寒,活血化瘀為主,可靜滴丹參、紅花、附子注射液,或用川芎、紅花注射液,或複方桃紅注射液,緩慢靜滴,每日2次。

【預後】

個別地區硬腫症仍為新生兒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凡體溫低於30℃,硬腫面積在50%以上,早產兒和嚴重感染引起本症時病死率高。肺出血常是致死的原因。

【預防】

預防重於治療,①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②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③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④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⑤積極早期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不使發生硬腫症。

expand_less